劉昌謀
摘 要: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保護環境是每個公民無法推卸的責任。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場所,更應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提高學生環保意識。本文在此從強化思想教育,結合課本內容、實驗教學、社會實踐,以及舉辦環保宣傳活動等方面探析了環境保護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以期為教學提供參考與指導。
關鍵詞:環境保護;初中;物理教學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高速發展,自然環境也逐步惡化,受到了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尤其在我國以犧牲環境帶動經濟的模式下,全國大范圍出現環境紅色警報,給人民群眾的健康帶來嚴重威脅。環境教育是一門屬于教育范疇的跨學科課程,其目的直接指向環境現實問題,且涉及普通、專業及校內外所有形式的教育過程。[1]初中階段是教育關鍵階段,而初中物理與環境保護教育結合緊密,作為一名初中物理教師,培養青少年的環境保護意識的責任義不容辭。
1 初中物理教學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的必要性
環境保護教育作為教育活動中的一種,其核心就是改善人類與自然、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實現人類、自然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從接受對象角度來看,環境保護教育具有全民性特征,任何人的社會及生產活動均與環境質量好壞具有密切關系,想要從本質上解決環境問題,就必須要獲得全體人民的關心與投入。所以,環境保護教育不只是停留于學校,而且還應慢慢滲透至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等各方面,可以說,只要是有人類活動的地方就應該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從時間跨度角度來說,環境保護教育具有終身性特征,其決定了整個環境保護教育的時間周期就是從人出生那一時至最終死亡那一刻。因此,在人生成長各階段,包括嬰幼兒階段、青少年階段、壯年階段、老年階段等,均應接受環境保護教育。
初中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樹立正確的環境保護意識,可對其后天行為產生深遠影響。初中學生已能夠運用抽象思維解析實例,并進行權衡。而教師則應對學生們做好引導作用,端正對環境保護的態度,了解個人在導致環境問題與解決環境問題中發揮的作用。在初中時期,適當開展環境保護教育可使學生成為環保的工作者與宣傳者,可向家庭、社會傳遞環保知識,從而逐步促進全社會形成環保共識。
就現實情況而言,環境保護問題與物理學科最為緊密,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開展環保教育非常有必要。
2 環境保護教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2.1 強化思想教育,提高環保意識
學生只有在全面了解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緊迫性的基礎上,才可有效提高其環保意識。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式強化學生思想教育。例如,老師在切入環境保護問題時,可以將全球環境污染的典型事件以圖片和文字方式介紹給學生,如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倫敦煙霧事件、日本核泄漏事件等,并介紹各類污染的危害。學生接受相關知識后,能更深刻的了解生活與環境密不可分、相互依存,從而提高環保意識。
2.2 結合課本內容滲透環保教育
初中物理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從中挖掘出環保教育素材,并利用具體知識點,通過適當教學方式,對學生滲透環保教育。
例如,在講解噪聲問題時,可先對噪聲進行定義,即:凡是影響人們正常學習、工作、休息的聲音以及在一些場合不需要的聲音均可歸為噪聲,如機器轟鳴聲,汽車的馬達聲和鳴笛聲以及各種突發聲響等。并告知學生應對噪聲的辦法為減少噪聲源和遠離噪聲源,如在城市中減少喇叭頻次,立交橋、鐵道口附近住宅區可安裝隔音屏障等。
又如在講解光污染時,可講解光污染情形多由鏡面建筑反光所引起行人和司機的眩暈感,以及夜晚不合理燈光給人體帶來的不適感。長期生活在光污染環境中,會導致眼睛受損,滋生負面情緒,甚至是誘發癌癥。告知學生可采取強化城市管理,減少LED燈使用,開發城市新型照明燈以及采用可散射光源的玻璃等措施減小光污染。
再如在講解固體廢物時,可講解其通常來源于人類生活垃圾,直接丟棄于自然環境中,長期被雨水沖刷或滲透至土壤,引起河流水源污染與土壤污染,從而使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并告知學生可通過將有害固體廢物置于指定區域,合理分類回收廢物,集中處理生活垃圾等措施,免受污染。
2.3 結合實驗教學滲透環保教育
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也往往穿插著各種環境保護問題。例如,在采取排水法測量各種金屬密度時,教授學生的不只是實驗方法,而且還要讓學生掌握各種金屬性質以及對環境影響;又如可通過蠟燭燃燒現象所產生的黑煙,使學生了解化石燃料的燃燒對大氣的污染;再如做電學實驗過程中,通常會產生一些電池、電線以及廢舊金屬等固體廢物,要讓學生明白如何歸類處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又該如何做。
2.4 結合日常生活滲透環保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都蘊含著物理知識,所以環境保護教育也需要結合人類的實際生活。若認真觀察生活,就應該會發現與環保有關的物理知識無處不在,例如現在銷售的冰箱均為無氟冰箱,因為過去冰箱中使用的制冷劑——氟利昂會破壞大氣臭氧層,造成地球生態環境惡化,而無氟冰箱能有效避免和解決該問題。以這種方式聯系日常生活環境保護的教學方法,可讓學生們清晰地了解到生活和環境不可分割。
2.5 結合社會實踐滲透環保教育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不但能夠暫時擺脫內容枯燥的課堂教學,而且還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初中物理的熱情,并可以使學生深入社會,結合理論與實際,從而實現環境保護教育的最終目的。例如教師可安排學生清掃大街,清除城市街道上的白色垃圾,勸導不文明行為,并通過派發環境保護宣傳手冊的形式,使更多人群了解垃圾如何進行分類處理等。如此一來,利用環境保護教育使地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所學知識,并能夠掌握一定物理技能與環保技能,提高環保意識,做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2]
2.6 搞好環境保護的宣傳活動
當前,我國大約有9億農民,因文化程度相對低下,大多數農民對環保還未形成足夠的認識很,甚至有一些人認為這只屬于政府部門事情,與自己無關。但是,如可以使農民群體參與至環保活動中來,將會成為環保最大的一股力量。所以,個人認為強化農民環境保護意識非常必要,讓他們認識到環保是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是每一位公民都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在宣傳活動過程中,初中物理教師可充分鼓勵學生將自己的環保方法和訣竅以各種方式傳輸給農民,使環保意識深深植入農民群體心中,從而帶動全社會一起行動,將環保進行得更好。通過環保宣傳活動過程不但鍛煉了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展示才能的舞臺,而且還充分培養了其社會責任感。
3 結語
總之,教師作為學生的重要引導者,環境保護教育不只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還包括所有學科、校內外以及各年齡段。正確引導每一個人對環境保護的認識,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李斌,徐波鋒.國際教育新理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70.
[2] 鄭潔.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滲透環保教育[J].中小學教育,2012(1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