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芳 周玲妃
【摘 要】分析“雙線資助”體系的定義及意義,以廣西第一工業學校為例探索“雙線資助”體系的構建。
【關鍵詞】中職學校 經濟困難學生 “雙線資助”體系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030-02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中職教育,尤其是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所有廣西在校中職生都享受免學費政策。既要解決貧困生在校期間的經濟困難問題,又要幫助貧困生提高生存與發展能力讓其健康全面發展,是中職學校開展資助工作的重要課題。
一、“雙線資助”體系的定義及意義
繼2007年5月全國家庭經濟困難資助工作會議提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理念后,楊曉慧教授在《中國高等教育》發表的《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文章中提出了“雙線資助”體系,國內部分學者和資助工作者就此問題陸續開展了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資助工作的理論,對進一步完善資助工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鑒于楊曉慧等學者對“雙線資助”體系概念的總結和筆者在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多年的一線工作經驗,筆者認為,中職學校貧困生“雙線資助”體系是以對貧困中職學生進行“物質資助”為基本保障,并通過提供“精神資助”使受助學生健康全面發展。
中職學校貧困生“雙線資助”體系相較于偏重“物質資助”的傳統體系,在當代有著積極的意義:
第一,中職學校貧困生“雙線資助”體系符合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就中職教育發展而言,以人為本、踐行全面發展觀,就是要以素質教育為中心,全面落實教育方針,實現學生的良性和全面發展;就是要建立科學發展觀的校園,為學生創造一個培養道德、開發智能、訓練技能、鍛煉體能的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環境。中職學校的生源大都為農村學生,許多是偏遠山區的農村學生。為貧困學生提供足額的資助資金,是踐行科學教育發展觀的基礎;為其進行心理疏導、職業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工作是精神層面的“資助”,這樣的“雙線資助”體系正是響應當代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第二,“雙線資助”體系為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有效平臺。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樹人”寫入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報告,并將其確立為現代教育的根本任務。在未進入中職就讀之前,大多數中職學生基礎文化素質不高、思想政治覺悟不高,給中職教育工作者帶來了不小的挑戰,而“雙線資助”體系恰恰能為中職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有效平臺。通過“雙線資助”體系,貧困學生在進入中職學校后,經過公平民主的評選,大部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獲得基本的物質資助,這為貧困生能安心在校園學習和發展提供了基本保障;進一步通過各類校內獎助學金和相關活動激勵貧困生,使其增強對父母、學校、社會和國家的感恩,思想進一步得到洗禮;通過資助后的引導和教育強化中職學生的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引導其思想朝著“反哺社會”方向發展。
第三,“雙線資助”體系是彰顯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教育公平是一個國家對教育資源進行配置時所依據的合理性的規范或原則。從狹義上來說,對貧困學生的資助過程要彰顯公平正義,使需要資助的貧困生得到適當的資助,體現當代教育的公平正義。而在資助過程中,如果單純地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物質資助”,忽視了“精神資助”,那么最終將導致“物質資助”沒有達到使貧困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并成為社會有用之才的終極目標。“雙線資助”體系通過“物質資助”彰顯教育公平,通過“精神資助”促進貧困生健康良性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校園,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廣西第一工業學校“雙線資助”體系的構建
(一)以“以人為本,精細量化,公開透明”為評選原則,規范各項資助資金發放
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堅持實事求是,嚴格按照各項資助項目劃定的受助標準評選,保障“物質資助”到位。
1.學生提出申請,班級民主評議評選。由學生本人自愿提出資助申請及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材料,在以班主任為班級民主評議小組組長帶領下,班級學生干部和學生代表擔任評議小組成員,組織全班同學對申請人進行民主評議和提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推薦名單,并按相關政策規定予以初審。
2.初步推薦名單和材料提交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復審。各班級班主任根據初審后的名單進行相關信息采集,匯總相關材料并裝訂成冊,將初審結果和相關材料一并送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進行復審。
3.線上線下兩步公示。將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復審通過的受助學生名單經全國資助系統進行公示,后通過校園公布欄對受助學生名單及受助原因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5個工作日。
在“物質資助”過程中,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始終認真研讀國家相關政策,嚴格按照各資助文件要求的評選程序,層層篩選,為構建“雙線資助”體系劃好“物質資助”這條線。
(二)全方位、立體化、多角度對學生開展“精神資助”
在“精神資助”方面,廣西第一工業學校注重從精神方面進行引導,最大限度地發揮助學資金的作用。
1.以“學生成長中心”為平臺,加強貧困生心理輔導和勵志教育。從2015年秋季學期起,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成立了“學生成長中心”,對“雙線資助”體系的“精神資助”提供了專業的實踐平臺。“學生成長中心”占地面積24平方米,環境溫馨舒適,內有舒適沙發、桌椅等設施,還有相關心理、勵志書籍60多本,讓學生在安靜、輕松的氛圍中思考探索,不斷提高和成長。在“學生成長中心”安排1名有全日制本科學歷、8年以上實際工作經驗的應用心理學導師長期為貧困生進行心理輔導和勵志教育,并定期開展專項心理輔導活動。
在“學生成長中心”,貧困生可以就升學、就業、生活、學習、家庭經濟困難、人際關系等問題與專業應用心理學導師進行溝通,從而從精神上對貧困生進行引導。
2.樹立典型,培育“精神資助”和諧校園文化。和諧校園文化中,資助文化是其中重要的文化形式,對中職貧困生優良品格的塑造、情操陶冶、心智啟迪及促進貧困生乃至全校中職生的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廣西第一工業學校依托“廣西壯族自治區三好學生”、“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學生干部”、“廣西壯族自治區優秀班集體”、“資助征文”等活動的評比和組織學生參加“廣西壯族自治區中職學生職業技能大賽”、“全國中職生文明風采比賽”等活動,將獲獎學生先進事跡進行宣傳,讓大部分中職生融入宣傳活動中,形成校園正能量,不斷營造自立自強的校園文化氛圍。
3.立足引導、多管齊下,開展貧困生喜聞樂見的素質拓展活動。全面實施“雙線資助”體系以來,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組織貧困生參加2015年廣西“教苑杯”經典詩文朗誦比賽并獲三等獎;組織貧困生參加“感恩國家資助、行動回報社會”系列感恩活動,包括2015年春南寧植物園師生植樹活動、2015年和2016年“雷鋒精神學習月”貧困生到社區進行家電義務維修活動等;組織貧困女生參加2015年2016年“女生自強不息”女生節活動。
通過針對貧困生開展豐富的校園活動,貧困生之間的交流以及貧困生與學生資助工作者的交流得到了強化,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提高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在中職學校構建“雙線資助”體系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一是注重“物質資助”,讓中職貧困生在“以人為本,精細量化,公開透明”為評選原則下,為其解決在校讀書期間的經濟困難問題;二是注重“精神資助”,以人為本,加強對貧困生引導,促進貧困生全面健康發展。二者之間相互統一、不可分割。中職學校應發揮出資助工作的最優效能,培養出掌握一技之長、誠信感恩、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學子。
【參考文獻】
[1]孫冬梅.構建我校經濟困難學生“雙線資助”模式的思考與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4)
[2]楊曉慧.高校貧困生“雙線資助”模式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07(19)
[3]成宏濤.于甜.構建高校經濟困難學生“雙線資助”模式的思考[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
[4]余秀蘭.60年的探索:建國以來我國大學學資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廣西學生資助研究專項課題“廣西中職教育‘雙線資助體系構建研究”(2014ZZ041)
【作者簡介】韋春芳(1986— ),女,廣西大學在職研究生學歷,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助理講師,商品經營專業教師兼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學生資助辦公室干事;周玲妃(1987— ),女,廣西民族大學在職研究生學歷,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助理講師,商品經營專業教師兼廣西第一工業學校學生保衛科學籍干事。
(責編 江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