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甲榮
【摘 要】情境教學是教師比較青睞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可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與歷史課堂真正融為一體,從而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本文闡釋了創設問題情境、創設生活情境、創設音樂情境、創設影視情境、創設語言情境等情景教學在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關鍵詞】高中 歷史課堂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B-0103-02
課堂是歷史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的生命與活力是歷史教學質量的源泉。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歷史課堂沉悶乏味,單純地停留在知識傳授的基本階段,沒有絲毫的新意與吸引力。這種教學模式與風靡校園的新課程改革是背道而馳的,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因為它否定了學生在歷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抹殺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升華學生的學習情感。而在一定的學習情境中,可以讓學生的認知得到優化,能力得到更大的發展,從而提高高中歷史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問題情境,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探索者,那種根深蒂固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尤其是在中學生的心中,這種感覺特別強烈。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就會滿足學生的這種需求。所以,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撥動學生心中的那根弦,引發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索,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時候,筆者為學生設置了一系列的問題:“如果沒有林則徐的禁煙活動,還會不會爆發鴉片戰爭?林則徐如果沒有被撤職查辦,中國的鴉片戰爭會不會取得勝利?鴉片戰爭的意義是什么?”,筆者用這些問題引發學生去思考、熱烈討論、認真分析,再加上筆者的指引和點撥,學生最終得出了結論:“單靠一個人或是幾個人的力量是不能改變現狀的,因為腐朽的封建制度沒有實力與資本主義制度抗衡。”當然,這些問題的答案并不是固定的,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當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的時候,都希望自己是第一個發現答案的人,因此學起來分外認真。
所以,在教師正式講授教學內容之前,可以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營造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好奇與思考,這是激發學生學習歷史求知欲望的有效手段。而且,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也可以當堂提問,再加上教師的有效指導,必定能提高歷史教學效率。
二、創設生活情境,點燃學生求知欲望
高中歷史教學,有很多內容抽象難懂,再加上年代已經久遠,對于現代的中學生來講,想要透徹地理解其中的含義實屬不易。而且傳統的歷史課堂又是封閉的課堂,在很大程度上禁錮了學生的思維與見解。如果將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現象聯系在一起,就很容易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點燃學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活場景,一定會將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課堂之上。
比如在教學“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的時候,這節內容比較深奧,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筆者為學生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導入:“雯雯是一個活躍的女生,有一次媽媽去給她送宵夜,她慌忙將自己的日記本合上并上了鎖。第二天,媽媽在打掃房間的時候偷看了雯雯的日記,母女倆發生了一次激烈的爭吵。同學們,你們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呢?你是怎樣看待的呢?”學生立即熱烈的討論起來,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雯雯的媽媽不應該偷看日記,這是侵犯隱私權的行為。”在這個基礎上,筆者將話題引入了今天的新課:“父母偷看子女的日記侵犯了子女的隱私權,現代社會的這種法制可以上溯到古羅馬的法制。”從而導入了新課。
可見,上課的第一錘一定要敲在學生的內心深處,要讓新課的內容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心。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境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三、創設音樂情境,引發學生情感共鳴
音樂是作者傾訴心靈的一種方式,它不僅能夠引發人們的情感,還能渲染情境、營造氣氛。它是一種高雅的藝術形式,最能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因此,在高中歷史課堂上,教師根據所學歷史內容,為學生播放一首相關的音樂,讓學生陶醉在歷史音樂的氛圍當中,必定能體會當時的歷史情感,從而更加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
比如在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崛起”的時候,當介紹五四運動的內容時,筆者為學生播放了《共青團之歌》,歌詞是這樣的:“我們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擁抱時代。我們是初升的太陽,用青春點燃未來。”這是一首青春之歌,激情昂揚,當音樂響起,學生立刻沸騰了,引起了學生的強烈共鳴,激發了學生的青春自豪之感。在熟悉的旋律當中,筆者開始講述五四青年節的由來,這樣的歷史課堂效果一定是最令人滿意的。
音樂是一種藝術語言,它更能直接地為人們傳情達意。和諧的旋律,可以打動學生的內心,喚起學生的情感。所以在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利用音樂旋律創設一種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深入歷史,了解歷史。
四、創設影視情境,幫助學生了解歷史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還有一種新穎的教學媒體,那就是電影電視。教師可以選取一些有價值的歷史事件與人物,將過去發生的事情引到歷史課堂上來。生動形象的畫面、栩栩如生的人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歷史舞臺,讓學生仿若身臨其境,既可以增強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又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內容。
比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一課的時候,筆者在課上為學生播放了歷史影片《甲午風云》,里面關于黃海之戰的片段,讓學生親身體驗到了政府為維護國家主權視死如歸的精神,將士們壯烈殉國的悲壯畫面深深地震撼著每一位學生的心,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筆者在課堂上創設的影視情景,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再現,還幫助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歷史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鞏固與素質的提高。
目前,多媒體等電教手段在學校教育中非常普及,它可以直觀形象地再現歷史事物,它本身具有的生動性深深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影視情境的創設,還可以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讓本來枯燥無味的歷史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五、創設語言情境,渲染課堂教學氛圍
很多人認為,歷史學科單調死板,其實它也具有鮮活的一面。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發揮自己的語言功能,利用生動、形象、飽含感情的教學語言,為學生創設一個歷史情境,讓歷史知識以鮮活的形象展現在學生面前,還原歷史,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當時的人和事,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的境界。
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這一課的時候,筆者向學生介紹了主要的歷史人物,當講述女革命家秋瑾的時候,筆者滿懷深情的說道:“在29歲那一年,她離開了溫馨的家,離開了年幼的孩子,舍棄了舒適安逸的生活,選擇了民主革命之路。她為的是什么?不是自己,而是想為災難重重的中國尋一條出路。為此,她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在筆者的深情講述中,學生看到了一代女革命家視死如歸、堅貞不屈的精神。這時,學生的表情是凝重的,來自內心深處的只有對秋瑾的敬佩與尊重,教學效果自然會更好。
語言是一種藝術,教師在使用教學語言的同時,就是在創造藝術。教師是語言的藝術家,絕對不能讓自己的“藝術品”變得暗淡無光。作為高中歷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自身的教學語言素養,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語言情境。
總之,情境教學是一種體現人本教育的新型方法,它符合高中生的認知心理與需求,拓展了學生的歷史視野,真正響應了新課標的三維目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機應變,對已有的歷史知識進行再創造,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如沐春風,體驗學習歷史的樂趣!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