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馥 蘭瑩瑩
一、《數學文化》的出版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入發展,“數學文化”課程應運而生。2000年前后,教育部高教司組織編寫的“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書系”之《數學文化》(張楚廷著)、北京大學數學素質教育課讀本《數學的源與流》(張順燕編著)等先后出版,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加入到數學文化類課程的組織實施和建設中。2003年,在參與教育部高等學校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教指委”)“大學數學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制訂過程中,我們開始關注數學文化類課程。經過廣泛調研、查閱資料,我們了解到很多高校都面臨著師資隊伍和適用教材匱乏等問題,還沒有能夠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理念、提升大學生數學素養、更廣泛地為廣大高校借鑒選用的高水平教材。而高教社數學學科教材建設歷史長、基礎好,數學類專業教材在高校的認可度高、使用廣泛。在以同濟大學《高等數學》為代表的一批工科類基礎課程教材經過數次打磨已日臻成熟、市場穩定,需要拓展新的領域以找到市場增長點的形勢下,數學文化類教材正好成為一個可以開拓的新市場。
我們以教育部批準建設的32個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為重點,深入了解各校相關課程與教材的建設情況,發現南開大學顧沛教授主講的“數學文化”課程反響很好。作為公共選修課程,南開大學從2001年開始面向全校所有專業學生開課,以比較淺顯的數學知識為載體,講授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傳播數學精神。顧沛教授是全國優秀教師、首屆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他積極投身教改、熱心教學,深受學生好評。2006年,數學文化課在南開大學公共選修課綜合排名中名列第一;2007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名校名師名課”是“名教材”的重要基礎,于是我們正式向顧沛教授約稿,著手推進《數學文化》教材的編寫。
對我們提出編寫出版—本高質量的《數學文化》教材的想法,作者十分贊同和支持,但作者教學與行政任務繁重,無暇整理長期積累的大量素材。為了加快進度,我們安排專人搜集相關資料供顧老師選用,大大減少了作者的工作量;因教材引用圖片較多,處理不當就會涉及版權問題,所以我們與作者逐一溝通圖片的選用和替代方案。最終,作者如期完成了編寫任務,為確保秋季教學使用,我們放棄節假日的休息時間,加班加點完成了書稿的編輯加工,為后續環節節省了寶貴時間。2008年6月,凝結著作者心血和出版社各部門辛勤工作的《數學文化》終于順利出版。作者在前言中專門寫道,“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南開大學‘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正是在該基地的督促和指導下,‘數學文化課才得以開設和發展;還要感謝高等教育出版社數學分社的李艷馥社長,如果沒有她的支持和幫助,本書的出版會推遲幾年”。
在教材出版的當年,我們即與作者商議,針對廣大高校對數學文化類課程師資隊伍和教材培訓的需求,著手組織系列、持續的專題交流和研討活動。2008年7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南開大學等共同主辦的首屆“全國高校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研討會”在鄭州召開,100多所高校的200余位代表參加了這次活動。李大潛院士、張奠宙教授、張順燕教授等知名專家學者到會并做大會報告。圍繞教材的選材設計、課程開設、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等內容,顧沛教授作了專題報告。這次會議是《數學文化》教材出版后首次與高校教師見面,不僅僅是對《數學文化》教材的一次宣傳,更是對我國高校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的一次全面總結,開啟了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的交流研討。在我們的倡議和支持下,由顧沛教授主編的《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論文集于次年正式出版,成為眾多高校教師認識和了解這門課程不可多得的優秀讀本。其后,第二屆、第三屆研討會分別于2011年、2014年在天津、大連召開,規模也從200余人增加到300余人、400余人。數學文化課程建設的快速發展,得到教育部原副部長周遠清、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楊叔子院士等專家學者的高度評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已有300余所高校開設了此類課程。
二、信息技術助力《數學文化》轉型升級
“十二五”期間“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與共享”項目的實施,加深了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的融合,促進了高校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有力地推動了優質課程資源的共享。2015年4月《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發布,進一步明確了以慕課為代表的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方向。數學文化課程內容豐富生動、學習方式靈活,既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文化素養,也可以成為有興趣的社會學習者認識數學、感受數學魅力的橋梁,很適宜以慕課的方式傳播。我們認為,把這門課程改造成慕課,是將數學文化課程建設再推進一步的良好契機。同時,高教社在承擔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平臺——“愛課程”網的建設與運營工作中也積累了豐富經驗,有條件也有能力共同完成這項工作。這一想法得到了高教社主管社領導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經有關部門共同研討及與顧沛教授多次溝通,數學文化慕課建設全面啟動。
為此,高教社專門成立了由“愛課程”中心領導、出版事業部領導和數學編輯、音像出版部領導及專業編導和美術編輯等組成的工作組,與顧沛教授團隊進行細致的方案交流與研討,大到課程內容的選取、制作風格的確定、腳本的撰寫、宣傳片的拍攝,小到主講人的服飾、演示文稿的制作、圖表及動畫的設計……最終,團隊以極高的熱情、精誠的合作,圓滿完成了任務。2015年9月,“數學文化十講”在“愛課程”網的中國大學MOOC頻道成功上線,受到學習者的追捧和好評。我們作為課程“小編”和“團隊成員”,全程參與了慕課制作與上線維護,實實在在地加入到課程建設者的行列中。慕課的上線,實現了優質課程資源更大范圍的共享,《數學文化》的發行量也得到大幅提升。
多年來,高教社一直承擔著國家精品課程、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平臺建設與運營,在傳統教材與數字化資源結合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與實踐——將紙質教材與數字資源有機融合、一體化設計的新形態教材已出版近500種,取得了良好的效益。目前,我們已經著手《數學文化》的修訂工作。修訂后的《數學文化》在選材上仍以數學史、數學問題、數學知識、數學觀點為載體,探討數學與人文的交叉,在強調知識性、趣味性和思想性的同時,選取開放課程中的微視頻、小測驗、拓展閱讀等多種媒體形式的數字資源,以數字課程的方式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寬學生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