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媛
摘 要:針對當前高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無效”現象進行分析,對引起“無效”現象的原因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進行研究。結合高中數學教學實踐,提出相應矯正及改進建議,讓師生共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獲得成長。
關鍵詞:高中數學;小組合作;合作學習;無效現象;矯正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6-0100-01
作為一種極具創意的課堂教學新形式,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實效顯著。但反觀當前高中數學中的小組合作,低效現象比比皆是,歸納起來無外乎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小組內經常會出現重組與分化;二是小組中部分學生容易于無形中被“邊緣化”;三是缺乏有效的指導,小組進入無序狀態,很多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最后“無疾而終”。因此,針對無效現象進行及時分析與矯正,是當前值得數學教育工作者關注的課題。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這種現象進行全面探析。
一、“無效”現象分析
(1)“師”之原因。來自于教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認知情況掌握不明,無法科學分組,或對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運行原則把握不準,分組過于隨意盲目,使得組內成員差異過大,容易引發組內重組和分化。二是教師對課堂掌控能力不夠,要么抓得太緊,學生思維沒有因小組合作而變得更加活躍,要么放得太松,最后收不回來。三是欠缺精心準備。部分教師只有小組合作教學模式的理論,欠缺實踐技能,在組織教學時,無法擺脫傳統教學的“陰影”,習慣沿著自己的教學思路前進,不以學生為主體,很多動態生成的問題被棄之不顧,形成學生想要的沒有給,學生不想要的被強制灌輸的局面,最終造成部分學生被動接受甚至放棄學習。
(2)“生”之原因。學生方面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部分學生積極性不高。在小組合作中最常見的現象就是回答問題,“領導”整個小組進行探究活動的總是某一個或者兩個人,有幾個人不會或者懶得動腦,表現得很被動,致使表現積極的學生也會失去合作意向。二是一些學生不能持久保持合作熱情。這與教師分組時考慮不周,導致組內“兩極分化”有一定關系,同時還與學生缺乏合作意識和內在動機有關。三是學生沒能夠更好地掌握合作的技巧與技能,無法“勝任”自己在小組中的角色,在合作期間“走神”現象非常明顯。
二、矯正與改進建議
(1)科學分工,合理分組。“互補”與“平衡”是小組合作在分組、分工前應秉承的基本原則。教師首先要對班級內所有學生的特點有一個清晰認識,然后根據他們的基礎、能力、興趣、特長等方面的差異,幫他們組建具有競爭性、互補性的小組。這既能使學困生得到一定的幫助,也能夠使學優生在幫助學困生“轉化”的過程中讓知識更加融會貫通。同時,教師還要幫助小組內的學生明確分工,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有事可管。還可以提議他們進行輪換制度,隨時調整小組成員的角色,幫助他們組建起一支融洽且有戰斗力的“隊伍”。
(2)目標明確,任務可行。為什么要合作,怎樣合作,很多學生就是因為不明確這兩點,所以才會導致小組合作無效。所以,教師要先給學生講明小組的總體任務、小組成員個人任務以及要達成的目標。如在學習“直線傾斜角和斜率”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對兩者關系和描述方法進行主動認知,可以讓學生每五人一組,每人承擔以下不同任務進行小組合作探究。1)是不是所有直線都存在傾斜角和斜率?2)直線過原點,斜率越大就越與Y軸接近嗎?3)傾斜角相等的兩條直線,斜率是不是也相等?4)斜率相等的兩條直線,傾斜角是不是也相等?5)對幾條直線的傾斜角大小進行比較的方法,除圖形法,是不是還可以找到別的方法?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自由選擇五個任務之一,保證合作參與度為100%。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導致小組合作無效的現象師生雙方均有責任,但關鍵還在于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否發揮到位。在高中數學小組合作模式運行過程中,教師從分組到組織,從意識到策略,都應有所提高、有所發展,讓小組合作學習真正落到實處,更好地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張景川.論課堂教學中合作學習方式的設計[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04).
[2]寧嬡嬡.高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誤區及改進措施[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