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秀群
摘 要: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對小學語文教學有著很強的指導意義。因此,語文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緊扣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積極為學生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學習知識;讓生活真正走近語文課堂,讓語文在生活的土壤里靜靜成長。
關鍵詞: 陶行知 教學做合一 小學語文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而不應該分為三件事,只是一件事的三個方面。他特別強調:“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來做來學,方是實學,將“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在對中國教育進行改造的實踐中,吸收了古今中外教學理論的精華之后所創立的一種先進教學理論。
一、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思想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教學必先有手和腦的結合與思想和生活的合一,換句話說不單是要‘勞力,同時也要‘勞心。”這正體現了教學的整體性原則。“教學做合一”的方法是與其生活教育課程及教學組織形式相一致的。
“教學做合一”指的是,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方法來定,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根據實際應用來定。其中“教學做合一”的核心就是“做”。老師要根據實際的應用情況進行教學,學生要根據實際運用的情況進行學習。陶行知先生提出,從老師對于學生的角度來說,如何做就決定了如何教。從學生對老師的角度來說,如何做便決定了如何學。老師應該在教學中融入實際應用,學生應該在應用中體現學的重要性。只有老師將教,學生將學的核心都放在做上,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三者合一。
語文來源于生活,“教學做合一”的核心就是建立在實際生活基礎之上的。而且,語文知識處處與生活相聯系。《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課程要加強綜合性,溝通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溝通與生活的聯系,在語文課程中學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和方法;在其他課程、其他場合中也可以學到語文,拓寬學語文用語文的天地。”尤其是小學生經歷的事情比較少,接觸社會的機會比較少,語文老師在教學時更應該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讓學生走出教室,去課外參與活動。
二、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的運用
(一)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是語文課堂的主體。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創設生動而又形象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提高學習效率,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教學《小動物過冬》一課時,我用一個謎語導入該課:春夏著綠衣,秋到穿紅袍;風卷林中樹,欲吞十棵苗。打一樹葉名,謎底是楓葉,引導學生秋天楓葉紅了,小動物們要準備過冬了,從而引出課題《小動物過冬》。接著,課件出示小青蛙、小燕子、小蜜蜂的圖片,讓學生說說它們是誰,并與它們打打招呼,這樣有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的學習氣氛。有了生動有趣的導入,學生很快就能投入課文學習中。
(二)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指的是教師通過一定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營造讓師生積極學習相處、和諧愉悅的課堂狀態,學生是其中重要的參與者和主導者,只有學生積極配合,才能夠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如教學《半截蠟燭》一文時,我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參與表演。通過伯諾德夫人一家跟敵人智斗過程中的語言、動作、神情,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氣氛,使學生入境動情,順利地跨越了時空的鴻溝,理解、領悟了他們的機智勇敢,同時獲得了情感的陶冶。
又如教學《小稻秧脫險記》時,讓學生戴上頭飾上前表演故事情節。這樣學生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創設了情境,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如身臨其境,并能更直接地聯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加以發揮,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比我們平時的說教所起的教育效果顯然要好得多。
(三)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語文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際應用,因此語文學習一定要與實踐相聯系。《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增加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
教師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情境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如身臨其境。教師再聯系己有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體驗和感悟課文內涵。例如在學習像《有趣的發現》這一類科學類的課文時,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文本內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知道達爾文是通過“質疑——觀察——比較”的方法,最終得到答案,這樣使得學生不僅得到生活的體驗,掌握科學的探究方法,而且能把這種方法運用到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
另外,在低年級的口語交際教學中,也要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比如在教學一年級口語交際《借鉛筆》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同桌之間演一演,再請個別學生到講臺上演一演,由點到面,給予孩子充分實踐的機會,直接把課堂變成舞臺。同時,緊緊圍繞陶行知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把“做”滲透到學中,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
(四)運用“教學做合一”思想,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告訴我們: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為生活而教育,在生活中找教育。教育的對象是生活的,教育的環境是生活的,教育是為了生活服務的,因此要用生活的教育方式,就要從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現實、感受精彩,創設生活化的情境,讓孩子留心觀察。課文可能是孩子非常了解的生活現象,也有可能是他們全然陌生的人或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敏銳的感悟能力,尋找生活與語文的結合點,讓學生不僅在學教材,更在感受生活、領悟生活,讓生活成為學生的大教材。
如在教學一年級《秋游》這篇文章時,我通過媒體的演示和動情的范讀,讓學生感受到秋游的快樂,并組織孩子一起到操場上,讓大家尋找秋姑娘的足跡,并告訴他們,你們也可以和文中的小伙伴一樣,躺在草地上,對著藍天喊上幾嗓子,孩子們高興壞了,一個個興奮得不得了。回到教室后,我讓孩子們談談感受,他們有的說:“秋天來了,小草穿上了黃毛衣。”有的說:“我很快樂,我對著白云喊你好嗎?白云笑瞇瞇地看著我。”接著我讓孩子們朗讀這篇課文,孩子們動心動情,秋游的快樂深深地感染了我。因此,語文應該與生活聯系起來,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讓語文在生活的土壤中靜靜成長。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有偉大的指導意義,他“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對語文教學有很大的啟示,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立足生活,努力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把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感受生活、“教學做合一”,在教中學,在做中學,在學中做,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金翎.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5.
[2]胡曉風,等,主編.陶行知教育類文集[D].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1.
[3]徐瑩暉,王文嶺,等,主編.陶行知論生活教育[D].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
[4]阮蘭妮.陶行知教育思想對小學語文創新教學的啟示[J].法制與經濟,2010(9).
[5]金勇.試論“教學做合一”在教學中的運用[J].新課程研究,2009(7).
[6]肖周長.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現實意義[J].時代教育,20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