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濤 (西安美術學院 710065)
?
高校藝術教育中“美育”在新時期的延展
董濤(西安美術學院710065)
摘要:在所有文明體系之中,高等教育是為社會培育高等專們人才的教育體系。作為現在文明的特征之一,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高等教育不僅是涉及專業技能方面的教育結構也是為社會培養高端人才,促進人文教育的平臺。藝術教育是人文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大學生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內容。本文,在探討高等教育發展革新時機條件下藝術教育的新的內涵,并試圖分析藝術教育中“美育”在高校個可能性延展。
關鍵詞:新時期;美育;高校;藝術教育
在知識經濟大繁榮大發展的今天,藝術教育越來越凸顯出其本身的重要性。藝術教育作為人文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各界對藝術教育的內涵與外延越來越重視。這是新時期人文教育的延展,更是時代發展、社會需求賦予的新的內涵。藝術教育不僅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養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更重要是在“互聯網+”的時代,可以不斷的提升大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社會適應力。不斷發掘新時期的大學藝術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探討大學藝術教育中“美育”發展的可能性方向是擺在所有高等教育者面前的共同課題。
在社會中,人們大多數認為“美育”和“藝術教育”差不多,“美育”和“藝術教育”就是開設諸如音樂欣賞 繪畫訓練舞蹈娛樂等內容的課程。就是讓孩子們寫寫畫畫、蹦蹦跳跳、吹拉彈唱。功利思想對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社會現在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包括舞蹈、音樂、鋼琴、繪畫等。藝術教育的繁榮反映了社會文化的發展,但是也反映出社會之中家長們急功近利的心態。許多“藝術教育”課程就是為了某個“目的”,例如:藝術高考、藝術考級等。作為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是個體的生命在生活的歷程中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追尋生活意義與生命價值的主要手段。通過“藝術教育”達到“美育”的過程就是“審美”。
審美教育與藝術教育是不同的。所謂“美育”是通過各種各樣優美的藝術“形象”來感染、打動人,使得被教育者具有判斷“美”與“丑”的能力。在這種美的“體驗”與美的“濡染”中逐步把“美”內化成自我的“審美理想”。“美育”的目的在于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出具有高度人文精神與審美素養的“全面發展的人”。從各個國家的教育體系來看,人文教育中,尤其是“美育”部分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在人的一生中,“美育”是終身教育,與生命同步。對于一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來講“科學”與“藝術教育”是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手段,“美育”是連接人文、藝術、科學、社會最具價值與意義的部分。
高等藝術教育品質的內涵包含三個方面:功效性、調適性與人文性。具體的說,功效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滿足社會需求、促進社會發展的效應與功能。而調適性則是指高等教育本身邏輯的一致性與連貫性,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的內在的矛盾與統一性。人文性是指高等教育在適應大學生生理與心理規律、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文化素養與專業品質等諸多方面綜合性內涵。在新時期,不斷提升大學生多方面的“人文”修養與全面發展,使大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為社會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如何在高校中不斷地提高藝術教育的品質,使更多的“創新”型人才不斷脫穎而出是高等教育者共同面臨的問題,也是高等藝術教育在現代社會不斷深化與發展的根本要求。
在我國長期的藝術教育理論與實踐中,許多人會認為所謂藝術教育就是藝術理論的研究于藝術理論的“知識性”傳授。在高校藝術教育實踐中,大多數藝術類課程注重的是藝術理論體系的完整性與藝術“知識”的抽象性解讀。在這樣的過程中,高等藝術教育脫離了藝術本身作為一種“知識”在傳播中的比較優勢,較少發掘出藝術的本體語言與敘事結構的分析與體驗,而這種分析與體驗本身就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在這樣的大學藝術教育體系之中,藝術教育所涉及的藝術美學內涵沒有被充分發掘出來,出現了“美育”的體驗性空白。對各種各樣藝術美的學術性體驗與藝術語言的不同角度的“解讀”,有助于大學生具有“豐富”性的人文教育完成。這種大學“美育”的完成,有助于大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與“全面發展的人”的形成。尤其是為大學生進入社會以后人文素養的全面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只有加強大學生涉及“美育”內涵的高等藝術教育,才能使大學生成為一個有文化、有素質、有道德、有創新能力與社會適應性的合格的社會勞動者。
藝術教育是高校拓展“美育”的重要平臺與手段。不斷擴大藝術教育的內涵與外延,使得“美育”貫穿于藝術教育的方方面面。為此,就需要更加重視大學生藝術教育,尤其是“美育”的問題。
一是豐富各種各樣的藝術教育的課程。當今的大學教育課程體系中大約有兩個分類,一是必修課,二是選修課。大學生完成學分就意味著大學教育的“完成”。高等教育體系的改革就需要在課程設置上加強藝術教育課程。筆者認為可以在大學教育體系中加入《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世界文化與藝術》這樣的課程,在選修課的設置上要求大學生至少選修一門與藝術教育相關課程。各種各樣的具有豐富內容的藝術教育課程的設置有助于從教學體系上加強大學生的“美育”活動的展開,從制度層面加強大學生的人文藝術素養的全面提升。
二是加強藝術教育課程之中“美育”內容的延伸。筆者認為,在藝術教育課程的“完成”的過程中,不一定必須采用論文的形式。用其他的可以進行“美學表達”的方式進行也是可以探討的一個方向。例如,與音樂作品的理解與審美感受就不一定必須采用論文的形式,如果大學生愿意采用“詩歌”的形式表示出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從本質上說,就是用一種藝術語言來解讀另外一種藝術語言。在這樣的過程之中大學生的“審美”內化,通過翻譯、整合、解讀與抒發會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內涵。這種過程的本質就是“美育”,會使大學生“濡染”于我國燦爛的民族文化與藝術的海洋之中,更可以使大學生具有國際化視野與創新思維。在“互聯網+”時代更需要加強藝術教育課程之中“美育”內容的延伸,只有如此,才能跟上時代步伐,為社會培育出更多具有社會適應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勞動者。
三是把藝術教育之中“美育”的內容與專業課程相結合。社會的發展形成了專業分工的不同。當今的高校已經形成了門類豐富、數以千計的學科體系。這些學科體系各自有各自的專業特征,這就需要在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將“美育”與各自不同的專業課程相結合。例如在生物學中講DNA螺旋結構時就可以引入“對稱與非對稱美”的美學觀念,使學生在掌握科學技術的同時也對“美學”產生某種“觀點”與“態度”。“美育”的內容與專業課程相結合本身就是思想與認識的延伸。采用這種方法會使大學生更具有“創新”思維,在將來進入社會工作領域后,能夠舉一反三,拓展出新的“創新”性的,甚至是“顛覆”性的工作思路與方法,不斷開創工作、生活的新疆域。
四是加強大學生各種各樣的文化藝術生活。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的拓展會使人文的氣氛與藝術的生活貫穿大學生活的始終。大學的文化生活是在辦學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人文精神追求。大學的文化精神是一所大學的最重要的精神資源與無形資產。要不斷的加強大學人文氣息的生成,對于提升大學的軟實力與核心競爭力有著重要意義。這就需要:1.充分尊重學生的創造性,鼓勵學生進行獨立創新與思考的能力。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主體性作用不僅體現在日常活動中也體現在學習生活中。2.提升大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加強大學教師的文化培訓與專業訓練。尤其是涉及人文藝術領域的內容更應為成為“共同”學習探索的學術資源。3.大學教育不應僅僅是“專業”教育而應該是“全面”教育。我們應該打破專業的限制,使大學生更為廣泛的汲取“知識”。只有“跨學科”的探索與“人文藝術”知識的擴充才能使大學生時時刻刻保持著“好奇”的特征與“探索”的精神。這種“知識”可以是非“專業”的,更可以是“人文的”、“藝術的”“美學的”。大學校園必須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文娛活動來豐富大學生的文化藝術生活。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拓展大學生的創新精神,不斷加強大學生進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的辦好大學教育,使大學生成為有文化、有素質、有道德、有創新能力與社會適應性的合格的社會勞動者。
參考文獻:
[1]杜威著,程穎譯.藝術即體驗[M].金城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1日.
[2]習近平.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N].新華社,2014.10.15日.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0年度教育部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藝術品經濟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yjc760016)。
作者簡介:
董濤,男,西安美術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