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劉建新
?
透視民間金融監管及其立法完善問題①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劉建新
摘 要:民間金融是對官方體制外金融的重要補充,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和三農經濟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長期以來,民間金融在法律和監管制度方面都存在大量的盲區。本文具體介紹了我國民間金融發展的現狀及特征,在總結我國民間金融教訓和經驗的基礎之上,對民間金融監管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以期完善我國民間金融監管機制。
關鍵詞:民間金融 金融監管 發展現狀 對策建議
民間金融,又被稱為“體制外金融”,是指國家開辦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之外,在城鄉出現的一些民間貨幣信用組織。也可以定義為所有官方金融之外的一系列金融活動的總稱。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越發活躍,中小企業對民間金融的需求也逐漸加大,存在大量的民間借貸現象。其原因有兩點。
一是我國征信體系與許多發達國家相比較為滯后。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征信系統,中小企業大部分起點較低,沒有資質登記和資信記錄,在申請貸款的過程中,有關資料無據可查,且中小企業不能向銀行提供合適的抵押品,商業銀行出于穩健經營和降低不良貸款率的考慮,不會向其發放貸款。中小企業為了自身發展,不得不另尋出路。
二是民間金融機構大多具有方便快捷的特點。由于中小企業貸款數額小、成本高,國有商業銀行出于收益性和安全性的考慮,需要對其層層審批,手續十分繁瑣,持續周期較長。中小企業為較快獲得企業發展和周轉資金,因而轉向民間金融機構。
我國的民間金融尚處于初級階段。由于其形式的多樣化、人員的復雜化、法律的邊緣化,一系列的民間金融活動再度升溫,但問題也隨之暴露出來。
2.1監管主體不明確
首先,民間金融監管主體并不十分明確。在我國,正規金融機構的監管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而民間金融屬于體制外金融,無法對其進行監督。我國有關金融監管方面的法律如《中國人民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也并沒有明確規定金融監管主體,這就造成民間金融監管權責劃分不清,一旦出現監管漏洞,將會無從追究責任,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的損失。中國人民銀行屬于金融政策的制定者,銀監會則對民間金融進行宏觀調控,而我國各地區的民間金融情況各異,很難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并對其全面掌握。
2.2監管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民間金融是民間自發組織形成的,許多地方都處于無人審批、無人管理和無人監督的狀態,官方地區也缺乏合理的規范與引導,只能依靠自發形成的慣例對其進行監督管理。另一方面,由于民間金融處于法律的邊沿地帶,一旦出現風險,將會無從保障,由此導致的民間糾紛與犯罪也與日俱增。監管主體的長期缺失,讓許多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借民間金融名義進行群體性游資活動,這對民間金融的發展是十分不利的。
2.3監管措施過于簡化單一
近年來,民間金融監管措施也就是簡單地禁止,一般都是立即整頓或取締,很難從根本上對其進行控制。從現有的政策條款可以發現,政府部門的監管往往是在民間金融活動出現十分嚴重的問題時才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事后治理而不是事前控制。只依靠簡單的治理手段來解決民間金融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從民間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金融監管部門仍需要不斷地提高民間金融的監管力度。
2.4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混亂
央行公布的最新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末,全國共有小額貸款公司7839家,貸款余額8191億元,全年新增貸款2268億元。從2008年底的不到500家,到2013年底的7839家,短短5年小貸公司增長達14.6倍之多。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小貸公司涉足金融領域,但至今沒有明確的監管機構,這是導致其野蠻生長、發展有限甚至壽命不長的主要因素。因此,組建一個配套監管小貸公司的機構是非常迫切且必要的。這種現象嚴重違背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也不利于民間借貸市場的發展。而且,由于市場進入和退出機制不完善,一些從事民間金融的個人和地下錢莊,將資金投入了博彩等非法行業,從而賺取高額利潤。
2.5擔保模式不規范
民間金融的擔保行為對民間金融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有利于降低民間金融監管過程中出現的風險,減少民間金融監管糾紛。但是,我國的民間金融擔保措施并不是十分規范。傳統的民間借貸行為大部分都存在于親戚之間,很可能出現借貸成本無法收回的現象,對借款人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必須不斷地創新民間金融的擔保方式,從根本上保障各方利益。
目前,我國也有針對性地對民間金融監管進行調整,以更新金融監管理念。我國應放松對民間金融監管的管制,賦予其合法地位,并將民間金融監管納入金融監管體系。
3.1積極確立民間金融合法地位
民間金融對推動中小企業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應將有利于國民經濟發展的民間金融活動合法化,這不僅有利于民間資本的引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民間經濟糾紛。近年來,通過一系列的金融改革措施,民間金融的地位也有所改變,但是,賦予其合法地位仍是一個長遠的過程。
3.2建立完善的民間金融監管制度
民間金融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們無法對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的監督與防范,需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職責所在,對風險進行事前的評估與預測,事前預測與事后處理相結合,從而最大限度上降低與控制風險,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的民間金融監管方法,維護民間金融的穩定與發展。
3.3明確民間金融監管主體
我國的民間金融大部分為中小企業服務,因此,在中下層尤其是地市級交易頻繁。所以,金融監管主體不能僅僅局限于中央監管機構,而要全面具體地落實到各個區域。各政府部門授權銀監會對其進行整體的監管和行業把握,銀監會根據各區域的民間金融發展狀況設立分支機構,從注冊資本、經營方式等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其次,為了避免監管過程中存在的沖突,可以建立行業自律性組織,加強信息的交流與溝通,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最后,在監管的過程中,政府也不應該過多的干預,完善市場經濟的競爭模式,讓民間組織自由地參與競爭,提高民間金融效率。
3.4合理引導民間金融的發展方向
民間金融的發展對于增強我國經濟活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民間金融風險的不確定性與保障的缺失,也為我國的經濟社會帶來一系列的不良效應。因此,應積極引導民間金融向良好的態勢發展,充分發揮民間金融對我國經濟建設的推動作用。
民間金融的存在有利有弊,為了促進金融體系的穩定與國家經濟的全面發展,政府和民眾應辯證理性地看待民間金融。確立民間金融的合法地位,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規范與引導,使其不斷朝著良好的態勢發展。而加強民間金融的監管,并非是對其進行嚴格的管制,應給其一定的自由和自主調控空間。當前,我國的民間金融改革任務艱巨,特別是多個地區借貸危機的出現,更需監管機構明確金融監管主體和完善金融監管制度。
參考文獻
[1]郭敏訥.民間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構建[D].西安:長安大學,2010.
[2]武翔宇.小額信貸監管的國際經驗及對我國的啟示[J].金融經濟,2006(3).
[3]張忠軍.金融監管法論——以銀行法為中心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4]朱毅彬,蔣峰,吳博俊.民間融資發展與合法化問題研究[J].海南金融,2006(5).
[5]史際春,鄧峰.經濟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8.
[6]李新.我國農村民間金融規范發展的路徑選擇[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7]陳蓉.論我國民間金融管制的重構[D].西南政法大學,2008(3).
[8]邵陽,張嶄.中國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的垂直合作模式[J].重慶社會科學,2007(6).
[9]李成.金融監管理論梳理與中國現實思考[J].預測,2004(3).
[10]姜旭朝,鄧蕊.民間金融合法化:一個制度視角[J].學習與探索,2005(5).
[11]陶永誠.登記制與借貸“三板”市場——民間金融的優選制度與組織結構[J].浙江社會科學,2005(7).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c)-066-02
基金項目:①北京CBD發展指數研究(15JDJGB061)。
作者簡介:劉建新(1991-),女,滿族,河北保定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金融、區域投融資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