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云
【摘 要】中國歷史悠久,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的文化,我們的文化中留下了很多優良的美德。比如禮、智、仁、信、義。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是向學生講授歷史知識,而應該注重對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增加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滲透,讓學生繼承發揚民族文化精神。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精神;傳統文化
所謂的人文精神就是人類的一種自我關懷,主要表現對人的尊嚴、命運的維護、價值的追求和關切,是對我們人類遺留下來的精神文化的高度重視和珍惜,更是對人一種全面發展的人格塑造和肯定。人文精神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文化的核心內容,更是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歷史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還應該在發揮其學科的優勢,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在課堂上將歷史學科里面的人文精神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挖掘課本里面的歷史人物,潛移默化影響學生
人群群眾是歷史的推動者也是創造者,特別是一些歷史人物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發揮出巨大的作用。比如我們在學習中國近代史的時候,當中華民族遭遇列強的碾壓,中華民族到了亡國滅種的危險邊緣,一大批仁人志士為了國家的興亡努力奮斗。有“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趨避之”的禁煙英雄林則徐;“愿以頸血刷污政”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國父孫中山先生等等無數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國家的富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他們身上的那種高尚情操和,感染學生,能夠激發學生身上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歷史教材一般注重對歷史事件的記載,對歷史人物的個人事跡記錄的相對比較少,因此為了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一些歷史人物生平的故事,老師還可以讓學生去圖書館或者書店借閱有關歷史人物的傳記,在文學作品中,進一步體會和感受他們的生命和高尚品德,和他們自強不息,努力奮斗的故事,從而激發學生內心的斗志,讓學生樹立更遠大的志向。
二、結合當下社會新聞事件,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歷史課本上的知識,畢竟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有些久遠,因此如果在課堂上老師一味地講述,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他們可以結合當下一些熱點新聞事件,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用現代人的眼光去解讀歷史。可以向學生講述熱點新聞,能夠引發學生的思考,如何理性正確的愛國,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式,這樣的方式是否存在問題?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數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老師在課堂上應該讓學生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讓他們明白,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了,但是歷史卻與我們息息相關,如何處理現實與歷史的矛盾,如何處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
三、增加歷史課外實踐活動
歷史課的教學不僅僅限于課堂之內,一些課程老師可以將學生引入到社會中。比如歷史遺跡、歷史文化展覽館、人文景觀。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56個民族創造了中國的文明,每一個地方,都有自身的文化特色,歷史教師應該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讓學生走入當地文化遺跡,感受先輩們的足跡,或者用現代人的視角去觀察、去感受。讓學生不僅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更能直觀的感受到我們先人的智慧,讓學生受到精深的感召,從而化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同時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實的體驗歷史文化知識與自己的關聯性。特別是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鄉,然后熱愛家鄉。同時,教師還應該利用學校資源,邀請一些社會歷史學家到學校講座,增加學生的知識,擴大學生的事業,豐富他們的人文閱歷。
四、老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
在新的歷史時期,歷史老師也不應該因循守舊,固守傳統的教學方式,而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有效性。特別是歷史老師要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帶給學生豐富的教學體驗,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樹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這樣的思想,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思想活動變化,建立相對比較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和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同時,老師自身也要不斷學習,特別是當今社會信息爆炸式增長,老師不能停止學習,而是應該不斷學習,不斷進步,增加自身的藝術修養,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美的感受。
五、結語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效果,它需要歷史老師進行長期潛移默化地影響,不斷創新教學模式,特別是歷史教學過程中,不要粗暴的割裂歷史事件與現實的關聯性,注重對學生精神世界的探索,讓學生關注到人的生活方式和人類生產發展留下來的精神遺產,從而思考應該如何將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這才是我們學習歷史這么學科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劉坤瓚.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與探索實踐[J].速度旬刊,2014(10).
[2]劉東利,張亞麗.淺談高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精神[J].中小學教育,2013(33).
[3]黃欽.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探索[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