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三樂
【摘 要】由于中職學校生源的問題,當前中職語文教學面臨著許多不利因素,存在一定的困境。中職語文教學要走出困境,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提高效率,需要從優化中職學校的人文教育環境,重視提高語文教師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困境;對策
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處境尷尬,改變教學的無效狀態是擺在每位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過:“今天談語文教學改革,就是大幅度地提高效率”。中職語文課堂教學要提高效率,要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只有從轉變教學觀念著眼,在改革課堂教學方式及內容上謀求突破。
一、在中職學校應加強優化人文教育環境
近年來,中職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的高技術人才。隨著時代的發展,國家對復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光有高水平的技術是不夠的,還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中職學校作為培養技工人才的基地,加強人文素質教育顯得迫切且必要。但目前中職學校的人文教育還有一些缺點。教育管理者應樹立“以人為主”觀念,“人本主義又亦是以更看重人的自由、人格,以人的基本地位為前提來觀察世界的思潮”。要加強以語文為主的人文素質教育,提高語文學科地位,切勿讓民族濃厚的根基文化在經濟時代的浪潮中被沖淡沖垮。在政策方面,確立中職學校發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標,重視人文教育。中職學校不應削弱語文教育,而是要繼續加強,增加課時量。21世紀是一個高度科技化、信息化、國際化和市場化的社會,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必須接受新的知識體系,形成新的價值觀念、新的心理品質和新的知識體系。廣博的基礎文化、扎實的專業知識、必備的綜合技能、健全的體格特征、以及對社會生活的廣泛適應性等,是任何一個想在社會中謀得良好生存與發展空間的個體所必不可少的素質。這一些素質要求與個人的語文能力密不可分。因此,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亟待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亟待共同為后來者創設一個良好的語文學習環境。惟有使專業教育與語文教育融合,讓中職生既具備專業技能又具有人文素養,才能達到造就合格應用型人才的目的。21世紀“語文的未來將是和諧的走勢”。
二、中職學校中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語文素養
新課改對教師自身的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加強作品閱讀,提高自身文學素養,加強寫作訓練,提高寫作水平,加強漢字書寫能力訓練,學習信息技術,提高信息處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學校一切教育活動都要由教師來執行,教師的素質決定教育的質量。隨著教學改革的發展中職語文教師應該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較強的現代教學能力,要重視和加強教學研究,努力成為教材的開發者和終身學習者。首先,中職語文教師要樹立科學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的本質就是培養人,就是提高人的素質。從前人們對教育的價值過分強調為社會服務,而忽視了個人的發展。如今職業教育正在由能力本位教育向人本主義教育轉變,即現在的教育價值觀是既要為社會發展,又為個人的發展服務,“尊重個人需要與尊重社會需要具有高度的統一性、一致性”,是二者的有機結合。現在我國經濟要快速騰飛,需要數以千萬計的高素質的專業性、技能型的勞動者。要在整體上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就需要教師努力去關注教育價值觀的轉變。要樹立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思想,把單純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升學就業的教育目標,變為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培養學習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終身學習能力以及生存發展能力的教育目標。其次,中職語文教師要建立新時代的教學觀。我們要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教育的對象歸根結底是人。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與巨大發展的潛力的人,他們既具有同一年齡層次相同的心理特征,又因為家庭條件、社會現象、生活經歷等的不同而具有獨特的思維、情感和知識能力。學生的這種獨立性是客觀存在而不以教師意志為轉移的。學生是語文教學的主體,教師不可能代替學生讀書、觀察、分析、感知和思考,要想使用學生接受自己的指導,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尊重學生的個體獨立性,在教學過程中緊密結合學生的個體需要,關注學生的能力水平,與學生平等地對話,使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更好地激發學生發展的潛能。最后,中職語文教師要具有現代教學能力。現代教學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課程意識,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點,善于將自己的知識變成學生的知識的教學藝術,良好的教育機智和教學語言,營造富有生氣的教學氣氛的才能,將學科知識、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發展的能力,教師的研究意識和反思意識等。
三、中職學校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職學生的學習意識、習慣、方法,與普高學生相比都要有所欠缺:這是大部分中職教師所了解的學生情況。于是抱怨由此而生。其實,我們為什么不換個角度看問題?中職學生除了上述缺點外還有思維活躍、行為活躍等特點,比如課本剛發下,很多學生會瀏覽;對挫折感悟較為貼近真理;對一些問題的看法較為貼近生活的本來面目等等。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不斷探求真理而帶有主觀色彩的意向活動。當一個人對學習產生興趣的時候,他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們要創造條件為學生搭建平臺,教師講課時盡可能與學生生活相關,與他們的經驗相整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極具感染力的言詞,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并懷著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課的到來。只要努力優化中職學校的人文教育環境,重視提高語文教師素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中職語文教學就應該會收到很好的效果。讓我們走出誤區,立足本崗,正視現實,以學生為中心,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為重點,潛心中職語文教學改革,這樣就一定會迎來中職語文教學的春天!
四、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中職語文教學培養有創新思維的學生,要從好奇中激發,從動腦中促進,從動口中體現,從動手中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是關鍵。讓學生在好奇、動腦、動口、動手中實踐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精神、形成創新能力的最佳途徑。
創新思維具有主動性、靈活性、獨創性和靈感性的特點,它往往能突破習慣思維的束縛,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即思考過程具有靈活性。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創新思維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培養。 首先、在好奇中激發創新,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先得喚醒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人都有的共性,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有好奇心,就可能去探索,去追問到底是為什么,這樣就可以明白事物的來龍去脈,不盲從,有自己的判斷和標準。好奇心是“發現”的前哨,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就等于是鼓勵學生去“發現”,這有利于喚起學生的創新思維,去思考,去獲得認識。這種好奇心正是創新思維產生的內動力,是創新思維的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精神的最初源泉。事實上,濃厚的好奇心是開展創新思維的第一步。好奇心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牛頓對蘋果落地產生好奇,于是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對蒸汽頂起水壺蓋十分好奇,于是改良了蒸汽機;伽利略看吊燈搖晃而好奇,于是發現了單擺。我們可以在上新課前用精心設計的課堂導語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可以采用新穎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強烈的求知欲;或采用“倒敘”給學生留下懸念,促使他們追根溯源地去鉆研,主動進行學習。
參考文獻:
[1]張楚廷.《課程與教學哲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張志公.《張志公自選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