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敏
【摘 要】在語文教學經歷中,因為學生視野的局限性和知識儲備的相對匱乏,語文的學習幾乎被枯燥乏味的條理梳理和技巧訓練充斥。面對這種現狀,有效利用教材,充分發揮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讓語文學科的強大的人文教育功能充分彰顯。
【關鍵詞】內在需求;關聯;過程;情感體驗
一、閱讀,是語文課堂的內在需求
我在一個山區學校工作,時常聽淳樸的山里人把送孩子上學叫送孩子“念書”,我認為這句話實在是道出了語文學習的關鍵。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古人讀書的經驗之談,至今仍閃耀著生命的光輝。而語文課上沒有瑯瑯書聲,一如魚兒離開了水。而事實上,高中課程改革后的語文教材的很多文章本身也充滿了濃厚的感情色彩,很適合朗讀。基于此,假如老師能夠通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將文章聲情并茂地朗讀出來,學生也會受到強烈的感染,并在模仿和感悟中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像《荷塘月色》這樣優美的散文,如果老師只是關注其結構、主題和手法的分析和講解,那還有什么味道呢?像《再別康橋》這樣的詩,連教師都讀不出美感來,學生還有什么興趣?光教師讀那也只能是孤芳自賞,要達到和諧的課堂效果,必須讓學生和你一樣讀得聲情并茂,讀得慷慨激昂!散文要朗讀,自不待說,其他文體的文章也離不開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讀”的好習慣,不同的課文學生可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來讀,并逐步提高讀的技巧,從而領悟讀的樂趣,提高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并讓他們“讀有所感”,在閱讀過程用自己的思維來理解原文的詞句、段落和文章結構,讓作者與讀者心靈產生“碰撞”,進而將文章的思想內化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顯意識或潛意識領域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的融合。同時,教師要認識到在閱讀中感悟是靠學生自己完成的,教師可以示范引導,但不能越俎代庖,引導學生按照“感物——體情”或“尋言——悟道”的順序展開閱讀,培養學生的內省體察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和審美情思。如果說素質教育呼喚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認為語文課堂更應該把閱讀還給學生!
二、合理安排語文的閱讀教學要注重各環節的內在關聯
當然,要使閱讀真正成為激活語文課堂的有效方式,就要合理地安排閱讀與其他教學環節的層次關系,使“課堂閱讀”高效有序地付諸實踐,從而對學生各項能力的提高提供保障。
因此,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做到:
1.妙設導語,學生初讀
通過文章背景巧妙設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認真地從作品的語言人手,體會作品的形式美,初步體會作者的感情基調。
2.把握精髓,教師范讀
教師在準確地把握作品的精髓,領悟作者的感情的基礎上,用規范、流利的語言富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激昂處還它激昂,委婉處還它委婉,讓自身感情的抒發一如作者的情感沉淀,這樣一來,學生便可將適才的“初讀”與現時的“傾聽”有效地融合,從而得到豐富的感官享受,也加深了對作品的整體感知,從而觸及作者的情感軌跡。
3.挖掘主旨,用心品讀
當“讀”和“聽”的初步效果產生之后,這時候教師需要做的是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追本溯源,通過品讀,幫助學生打開思維的大門,充分挖掘出文章的主旨,品味作品意蘊,享受文章的無窮韻致。在這方面,可以采用配樂朗誦等做法,讓學生進入到作品所創設的意境中去,因為身臨其境,自然體情至深。
4.學以致用,整合通讀
這里的通讀,既指再次的通覽全文,又指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再回味,因為學生在品讀后獲得的信息往往不夠系統和連貫,所以,借助再次通讀課文的機會,讓作者的感情主線串聯起學生思想的碎片,使學生的思維再回到對作品的整體認識上,將會使學生的認知和感受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以達到與作者感情的共鳴。并經過整體認知后,通過語言表達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語言特點、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如此反復、整合,不僅使學生對作品的整體印象有了新的發展,培養了他們的系統思維能力,而且讓他們明白作者是怎樣將若干要素按照一定的方式組合起來的,從而合理、巧妙地組織語言的,并在今后的知識應用和寫作過程中有意識的借鑒和發揚。作文之道,貴有感而發,既然登山可以情滿于山,觀??梢砸庖缬诤#p文者為什么不可以心傾于文呢?在品味鑒賞之后,此時作文,何愁言之無理、言之無序。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精讀是為了更深入思索,更流暢的寫作,也在更深層次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
三、閱讀是學生情感體驗的內化過程
作為一名有追求的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上不僅要把語文作為一種語言來教,更要充分體現它的文化積淀和精神內涵,而這種立意是不能僅靠對語文知識點的教學就能奏效的。因為語文學習的過程可以說是學生的心靈歷程,學生的主體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教師要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讀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要引導學生體會月下荷塘的靜美和作者“頗不寧靜”的心態;讀魯迅的小說《孔乙己》,不只是理解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戕害,更要領悟那個時代的凄涼!讀《岳陽樓記》,要引發學生傾聽作者的心聲,感受作者憂在天下人先、樂在天下人后的博大胸襟……因此,語文教學要想方設法使學生保持對語文學習的那份用心和敏感,在生活中用語文、學語文,教會學生帶著猜測,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閱讀,評價作品。遇到疑難時,要善于提出假設;產生分歧時,要敢于進行有自己的獨特想法;發現空白時,要以自己的眼光去審視、填補,最終達到語言文字的訓練和對文意的整體感悟有機結合。把語文課上成純理論課,是語文學習的誤區,何況在崇尚個性張揚的今天,語文教師也不能囿于教參的解釋和傳統的定論,要容得下學生的見仁見智,并積極引導學生養成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學習習慣和向上、創新的探究精神,為學生創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開展更加寬泛的大語文教學。
當然,要使語文課堂具有生命力,在做好學生引導的同時,語文教師還應該把語言當作一種文化來解讀,這包括語文教師的自身素養和教學風格,思維境界和人格魅力,甚至是對民族精神的見解和對語言歷史的獨特解構。只有教師對語文理解的很生活、很自然,語文課才具有靈氣;只有教師對語言文化和歷史了解的更充分,語文課才具有底蘊;只有教師用心感悟并通過分層閱讀向學生傳遞語文學科的文化內涵,讓閱讀成為學生情感體驗的重要媒介,學生才會在語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語文的學習內化一種生命自身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構建生命的課堂,在在新課堂閱讀教學“讀”中的發現.陜西教育.2004年第03期
[2]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陜西教育.2008年第01期
[3]讓閱讀展現活力.陜西教育.2005年第07期
[4]劉思鶯.創設情境,激活課堂——談談對語文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幾點思考.福建省閩侯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