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琳
【摘 要】“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中“靜”與“動”的對立與統一,沒有“預設”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沒有“生成”的“預設”是頹廢的。預設是教學規劃實施的藍本,生成是課堂教學的點睛之作。科學而藝術地對待“預設”和“生成”,使“預設”與“生成”相得益彰,我們才會步入理想課堂的境界。本文就浙教版初中《科學》中的有關教學為例對“預設”與“生成”的融合進行闡述。
【關鍵詞】科學教學;預設;生成;融合;出彩
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發展”本身是一個生成性的動態過程。在以探究活動為核心的初中科學教學過程,“預設”和“生成”顯得尤為重要,也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關注。葉瀾教授說:“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這話啟示我們,實際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多維度動態過程,課堂教學不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方案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的線性的過程,而應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的過程。
但是透過“預設”與“生成”的教育教學理念的背后,也出現一些不和諧的聲音:常常出現一“預設”就死,一“生成”就亂的現象,“預設”和“生成”似乎是天生的大冤家、死對頭。如何準確理解兩者之間辯證而統一的關系,能否“預設”而不死,“生成”卻不亂,讓“預設”和“生成”和睦相處呢?這是我們教師迫切需要關注和研究的重要問題。
一、精心“預設”,讓“生成”更精彩
一個普通的棋手能夠預想招后幾步棋,專業的棋手能夠預想招后幾十步棋,大師級的棋手從一開局就能看透整個棋局。只有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運籌帷幄。教師要想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必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
1.預設準確的學情
“生成”與“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學生的差異和思維難以預料,實際教學中總會有些不期而遇的問題,面對這一現象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預設,才能“臨危不亂”。
【案例1】《汽化與液化》中的蒸發內容,幾乎所有的科學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影響蒸發快慢的有關因素”時,都采用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驗證假設→交流評價”這一完整的探究,而且采用了學生分組實驗,這樣“瓶瓶罐罐”一大堆,結果導致上課時間不夠,許多“生成”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絕大多數學生無法得到準確的答案,上課的效率可謂很低。
對于類似此課堂中未能解決的“生成”問題,我們應該深入地進行反思,反思我們的教學“預設”:針對這個問題運用這樣的方式進行實驗探索是否真的有必要?在我看來,每個學生都進行這樣操作沒有太大的必要,因為這些結論完全可以由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來解決。所以教師在預設過程中既要吃透教材,考慮到所教內容的知識點,進行精心預設,做到心中有數,臨場不亂。
2.預設恰當的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顧名思義,是指周圍教學環境資源。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景,正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從學生熟悉的現實出發,在科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價值的情景,對于營造學習氛圍、激發學習熱情,引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主動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對科學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是提高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途徑。
3.預設彈性的教學“空白”
在教學活動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這種預設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預設,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有經驗的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往往只是微微打開一個通往一望無際的科學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東西有意地留下不講”,這樣就給學生造成了暫時性的知識“空白”。當學生發現從教師和教材上得不到所缺的知識時,那塊“空白”就會使他們迫不及待地到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因此,在科學探究教學中給學生留下必要的時間和空間(包括心理空間、思維空間),并讓學生利用這些“空白”自主活動,自己建構知識,逼近探究結論是很有必要的。
二、穩中有變,讓“生成”更豐富
課堂的生成是趨向于開放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的。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成性資源將不斷在課堂中出現,對教師的即時引導和課堂調控能力提出新的挑戰,這對進一步探索課堂教學規律,更有效地開展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隨“機”應變,順應“需求”生成
新課程提倡的課堂是一個綠色的生態環境,在課堂中,學生要有思考的自由,在學生腦袋中,總有著不可思議的“奇思妙想”,令教師措手不及。這時,教師是機械地執行自己的“既定方針”(教案),還是將學生出現的這種思維狀態作為一種動態生成的教學資源,重新調整和組織自己的教學呢?
【案例4】在用稀HCl和大理石制取CO2的時候,教師強調用稀HCl而不能用稀H2SO4,并解釋了是由于稀H2SO4和CaCO3反應后生成了CaSO4,CaSO4微溶會包裹在CaCO3外面而阻止反應的進一部進行。但是過了一會兒,就有一學生提出:“把大理石敲碎和稀H2SO4反應,反應能繼續嗎?”這位老師并沒有被這意外“嚇倒”,也沒有采用欺騙、搪塞等手段強行按預設施教,而是順水推舟,讓大家用實驗來驗證一下。
這樣不僅解決學生的疑問,完成了預定的教學目標,使學生對藥品(稀HCl、稀H2SO4)的選擇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而且對科學研究的嚴謹性有了親身體驗。所以,在課堂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善待學生的“奇談怪論”,面對學生突如其來的、個性化的理解,應巧妙地將“生成”與“預設”融合起來,現場捕捉,啟迪智慧,使學生在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思維碰撞中領悟科學真諦,形成一定的創新能力。
2.借“機”施教,捕捉“意外”生成
葉瀾:“課堂應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行,隨時都有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課堂教學是人的教學,人是活潑的、開放的、差異的。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課堂教學千變萬化,有著較強的偶然性和不可預測性。因此,教師在課前不可能全面考慮到活動會發生的“意外”。這些“意外”會對我們的教學造成怎樣的影響,關鍵要看教師如何應對。如果處理得當,則會彌補或推進教學,“麻煩”不再麻煩,反而成為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更精彩。
3.伺“機”而動,利用“錯誤”生成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確實如此,錯誤是孩子最樸實的思想、最真實的經驗。所以學生的錯誤往往是一種鮮活的教學資源,我們教師應該善于挖掘和發現錯誤背后隱藏的教育價值,引領學生從錯中求知,從錯中探究,讓學生有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
三、不斷反思,讓生成更廣泛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我們要重新確立教學資源觀:教學資源無處不在,瞬時即逝的教學資源尤其寶貴。教學中不是缺乏有價值的動態生成性資源,而是缺乏善于發現、捕捉和運用教學資源的眼睛。那么,如何練就一雙慧眼?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反思=成長”,做一個學習型教師。如果我們做到這些,無疑會增強教師的信息加工能力,能在課堂中即時準確捕捉、果斷整合信息,巧妙運用信息,機智生成新的教學方案,做到“變”中有“變”,達到預設與生成的零距離、全融合,讓動態生成更廣泛。
課堂是開放的,教學是生成的,教學過程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實施”的過程。生命的課堂因預設而存在,因生成而精彩,通過“預設”去促進“生成”,通過“生成”去升華“預設”。我們只有科學而藝術地加以把握,在教學中敏銳地捕捉富有生命氣息的教學資源,及時調整預設方案,把課堂還給學生,將“預設”與“生成”和諧地融為一體,才能使凝固的課堂場景變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