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某一所高職的貧困生調查發現(2015),申請貧困生認定的(包括生源地貸款、申請助學金、愛心助學金等)學生約為3500多名,占到了全校在校學生的33%。本研究依托特色成長輔導室這個平臺,開展貧困生教育,進行成長輔導,從而促進他們的成長成才。
【關鍵詞】貧困生;成長輔導;高職院校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高校貧困生人數和比例迅速增長,貧困生問題日益突出。通過對某一所高職的貧困生調查發現(2015),申請貧困生認定的(包括生源地貸款、申請助學金、愛心助學金等)學生約為3500多名,占到了全校在校學生33%。貧困生壓力大,敏感,好面子,不但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還影響了他們正常的學習和交際。依托成長輔導室這一平臺,開展貧困生教育,進行成長輔導,從而促進他們的成長成才。
一、高職院校貧困生教育意義
有助于貧困生的身心健康。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一方面往往背負著父母對其成長的期望,另一方面不得不承受經濟上與同齡人的差距帶來的壓力。使得一部分貧困生為此憂心忡忡,總是擔心辜負父母的期望,一旦學習、生活上出現問題,心理上承受很大的壓力;有的貧困生不敢和同學出去聚會、不敢聚餐,從而與其他同學之間格格不入;還有的比較愛面子、敏感,絲毫不提及自己的家庭狀況,生怕在同學中丟面子。開展成長輔導,有助于貧困生的身心健康,正確看待家庭貧困這件事,采用經濟補償和思想教育多種方式相結合,減輕他們的經濟、心理壓力。
有助于貧困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和交際。因為經濟上的壓力,貧困生不能把全部的精力用在學習、生活和交際上。他們會去考慮各種兼職,從而出現了影響學習、交際,甚至受騙。他們有的自認低人一等,對人懷有敵意。有的學習上、個人能力上不是特別出色,形成了自卑的性格。開展貧困生教育,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為他們開展學習輔導,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正確看待他人的幫助,學會感恩,學會誠信,而不是憤世嫉俗。學會與人交往,而不是因為家庭原因而孤立自己。
二、高職院校貧困生教育現狀
經濟補償為主,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比較少。目前,國家對高校貧困生非常重視,各種資助政策如生源地貸款、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等針對貧困生的經濟補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基本上能夠解決絕大部分貧困生的經濟困難。經濟上的資助固然是重要的環節,但是貧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容忽視。“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經濟上的脫貧解決了,最重要的是要做好貧困生心理上的脫貧,讓貧困生不自卑,不用害怕別人歧視的眼光,讓其他學生也更好地理解和認識貧困生。采取有效的措施既能保護好學生的隱私,又能有效地幫助到每一位真正需要幫助的貧困生。
以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為主,個性教育、自我認識教育很少。面對貧困生中出現了一些如拖欠貸款,甚至不還貸款,貧困生不知感恩等現象,學校里對貧困生的教育大多集中在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層面。而對貧困生的不良認知、不良個性的教育卻比較忽視。感恩教育和誠信教育是貧困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不可忽視的是貧困生往往因為經濟的原因形成了如對有錢人的仇視,對富裕同學的羨慕,覺得自己是家庭的拖累,形成了自卑、敏感、敵對、嫉妒等不良個性。這些個性使得他們在交往中往往無法保持一顆平常心,從而出現了人際關系緊張的狀況,更甚者影響了學習,從而出現了處處受挫,處處不如人的感覺,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因此,應該加強對貧困生的個性教育、自我認識教育,促進他們心理上的脫貧。
以開展班級集體教育為主,個體輔導較少。學校對貧困生的教育往往就是以主題班會的形式,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形式。這些形式對貧困生教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于在眾人面前暴露貧困生的家庭實際情況,無疑又是另外一種傷害。而且往往有一些貧困生是極度愛面子的,他們并不喜歡在所有人面前暴露出自己是貧困生這一身份,即使想要申請助學金往往也因為這點而放棄。每一個貧困生的家庭情況可能是不一樣的,而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也有很大的不同,用同一種方式以公開的形式開展貧困生教育,也是不太合適的。在開展班級團體教育的同時,應該開展貧困生的個體輔導,針對每個貧困生的情況實施針對性的物質和精神幫助。
三、高職院校貧困生教育的成長輔導策略
開展高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塑造高尚精神品質。主要是三方面教育,一是開展貧困生責任感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部分貧困生由于長期的心理障礙,行為方式和思想觀念趨于個體化,遠離社會、遠離他人,對社會缺乏責任意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個性教育、自我認識教育、情緒和壓力管理教育、人際關系管理等。貧困生作為特殊群體的種類之一,既要特殊對待,又不能把他們和非貧困生截然分開開展教育活動。所以,在課程的設計上,也要注意不要總是以問題導向針對貧困生的問題設計課程,這種設計在一定程度上讓非貧困生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同時也讓貧困生產生對號入座的感覺,從而不利于貧困生教育。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設計普通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和途徑課程,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緒狀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學會合理的宣泄宣泄方式,改正不合理的認知,是開展貧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方式。
開展集體活動,幫助貧困生更好地融入集體。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解決了貧困生對自我的理性認識,減輕他們思想上的負擔,能夠比較客觀地看待家庭的經濟狀況和自身的關系。另一方面,學校需要開展各種合適的集體活動,促進貧困生在活動中認識更多方面的自己,發現自身的優點,學會正確看待社會,正確與人相互,改善和同學之間的關系。第一,定期開展班級集體活動,促進班級同學之間的相互認識和關系融洽。第二,開展挫折教育活動,增加高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第三,開展素質拓展教育活動,增強高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第四,開展受益面廣,要求不高的班級活動,比如徒步、趣味運動會、班級演講等,增加學生的小成功,從而增強自信心。
開展貧困生的個體成長輔導,包括學業輔導和個性輔導。家庭經濟狀況與學生的心理狀況成正比關系,在對貧困生的態度上,也應該根據學生的不同貧困程度,采取不同的措施。心理健康課堂教育能夠一定程度上幫助到一些貧困學生,起到預防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作用。而對一些長期飽受家庭經濟困擾的貧困生來說,他們積累了比較多的消極情緒,對社會、對他人可能有很多偏激的看法,產生社會不公正、不公平的想法,個性的嫉妒和自閉,又促使他們與人交往時產生種種挫折。面對這樣一部分貧困生,僅僅通過課堂教育顯然是不夠的,而心理咨詢這樣一種方式又讓很多需要幫助的貧困生怕受歧視而不去咨詢。因此,開展個體的成長輔導是非常有必要的。一對一的成長輔導既能讓貧困生有足夠的隱私,也能夠讓他們的問題有一個比較專業的途徑來解決。第一,開展個性輔導,幫助貧困生發現自己的優點,增強自信心。第二,開展學業輔導,由于經濟的壓力,貧困生對學習非常重視,他們把學習成績優異看作是擺脫貧困的根本,證明自身價值的關鍵,這種心理的積極面應該得到肯定。解決學習的困擾困惑,減輕學習壓力。增強他們的專業技能,提高就業競爭力。第三,開展職業生涯輔導,樹立正確的目標,做好學習規劃。
參考文獻:
[1]劉毅,宗嵐,張富林.借鑒積極心理學理念,探索貧困生教育新思路[J].繼續教育研究,2008(6)
[2]蕭莉,劉偉,徐沙.貧困生教育創新模式思考與實踐[J].科技創業月刊,2007(6)
[3]賀金蓮.提能:高校貧困生解脫/貧困鏈0束縛的有效途徑[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
作者簡介:
蔣燕,(1982~),女,漢,長沙人,碩士,研究方向: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項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會2014年立項課題《高職院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與育人實踐研究》(XXY2014013)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