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峰
【摘 要】本文概述了在我國基礎教育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形勢下衍生的學生主體性教育思潮,簡述了新課改下中學物理課程的目標和教學要求,基于工作體會總結了現行高中物理習題課中學生主體性思潮的多樣體現,分別從專題補充的層次化、課堂小測的目標化、階段自測的個性化、學生主講的自由化等方面做了詳細介紹。
【關鍵詞】學生主體;習題課教學;形成性評價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開始大力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調整和改革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構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綱要》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全面提高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
一、中學物理課程改革
物理學作為中學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根據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總目標、科學素養的要求、物理學科的特點和中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制定了新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確立了五大基本理念:注重全體學生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科學探究,提倡學習方式多樣化;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構建新的評價體系。
二、學生主體性教育思潮
主體性的問題就是主客體關系中如何看待人的地位、作用的問題,這一問題無疑首先是哲學、社會人文科學的基礎理論問題,所以它成了學科關注的焦點。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進行,在課堂中實施主體性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主體性教學強調“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創新能力,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在習題課中多樣落實學生主體性教育思潮
習題課是復習階段重要的課型之一,是教師利用習題訓練的方式達到鞏固所學知識、強化知識的重難點、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反饋學習效果的目的,并且在解題過程中認識到本學科與科學社會的緊密聯系,自覺地把本學科知識應用到生產、生活實際。
(一)專題補充,層次化教學
物理學習中多數章節涉及專題類補充知識,例如必修二的曲線運動專題、功能關系專題、萬有引力專題。在專題類教學中,我根據班級層次將習題充分細化,由簡入難,開始時課堂容量盡量單一,通過同類習題的反復訓練,學生親自動手,學習體會該類問題所用的基本規律,基本思路,基本解題方法。
【教學案例1 萬有引力與航天】
教學難點:講解單獨物理情境,進行公式應用計算時問題不大,可一旦涉及習題,學生不容易辨析情境,難以選取恰當的公式,導致計算困難,做題效率低,正確率也低。
針對這些特點,關于萬有引力應用與三個宇宙速度的教學安排中,我特意將情境與習題進行分類,概括地分為近地面(中心天體表面)物體受力特點、軌道衛星(環繞天體)受力特點、衛星發射三大塊進行教學。
(二)課前小測,目標式教學
針對學生學習物理無章法,不知該從何下手,尚未養成科學的學習習慣經常下了課合上書不知該復習什么,我每節課都將該節的目標明確提出來。
【教學案例 2】
平拋運動規律一節,實驗探究過程中,我會不斷告訴學生哪里是重點、哪里是考點,哪些是實驗注意事項、哪些規律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并加上基礎習題訓練。第二天上課,將上節課的內容編成簡單的測試題,要求學生在課堂練習本上迅速完成。快速評講這些習題,學生糾錯(紅筆標注),對上節內容進行系統復習,下課時收回練習本,把握學生掌握情況。
(三)階段自測,不是考試的考試
之所以叫“不是考試的考試”,因為考試題目并非整套題,也不是高考模式,而是根據章節知識特點或復習進度,結合學生這一階段作業、練習情況,組織習題,確定要求,用文檔在屏幕投影,每道題限時作答,或者印成試卷,一節課當堂測試。現將一次測試情況記錄如下:
【教學案例 3】
本學期最后兩周期末復習,分模塊做完了曲線運動專題及功與能專題,每天練習萬有引力與航天模塊習題。本周一我們安排高一年級進行一節課模擬考試,作為對復習效果的檢測,并指導調整后續一周的復習工作。
題目范圍涵蓋了必修二所有知識點(除實驗部分,實驗專題尚未復習),15個小題共計80分,考試時間45分鐘。題目均為基礎題,考察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由于時間較短不涉及復雜計算類習題,主觀表述題側重考察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答題規范。根據學生平時學習特點,針對學生易錯點易混點設置了不同層次的題,考察其掌握情況,并引導學生復習方向。
(四)學生主體,自由式教學
習題課的教學,未必要完全按照老師的設計模式按部就班授課。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當堂學生思維,調整課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學案例 4】
在進行豎直面內的圓周運動這一專題練習時,我設置了幾個引導思路的小問題,提示學生結合前面幾個模型,利用所學方法分析。正在我準備講解時,高一(13)班(藝術班)李晨同學站起來陳述自己的想法。最終,李晨用半個小時時間,代領全班學生一起做出了豎直平面內輕桿-小球非勻速圓周運動模型,總結了解題方法和解決該類問題的要點。
四、小結
作為基礎自然學科,新的物理課程理念實施的關鍵在于與物理教學實踐的緊密結合,在實踐中發揮其指引作用。針對我們的一線教學而言,將課改落到實處,亟待解決的就是如何因材施教開展有效的個性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學有所獲, 逐步為學生的終身教育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17號,教育部關于印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通知.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
[3]以學生為主:當代教育改革新思潮,[M],彭賢智,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06
[4]馬錦華. 人本主義教學觀與素質教育.教育探索[J].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