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規劃局 柴冠
?
新形勢下制定東北老工業城市發展規劃的戰略思考——淺談四平市“一核三帶”富民優先戰略
四平市規劃局 柴冠
摘 要:在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宏觀政策引導下,四平市制定了以“一核三帶”為核心的富民優先發展戰略。本文就“一核三帶”富民優先戰略的指導思想、基本內涵及其戰略意義、圍繞區域現有的基礎和發展思路,以及實現戰略的主要途徑進行了簡要論述。
關鍵詞:一核三帶 富民優先 城鄉協調 核心競爭 科學發展觀 一體化
為配合國家的東北振興戰略,促進四平市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四平工業自動化、鄉村城鎮化以及農業現代化,使城鄉居民的收入穩步提高,逐步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四平經濟的快速轉變、趕超和發展,四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一核三帶”為核心的富民優先發展戰略,本文就該戰略作簡要的論述。
1.1 基本內涵
“一核”是指由四平市和周邊大約1100平方公里左右的區域。“三帶”是指長春四平經濟帶、四平鄭家屯經濟帶、環長經濟帶。“一核三帶”涵蓋了四平周邊的全部鄉鎮,總計60個鄉鎮,其中節點鄉鎮22個,聚集了全市90%的經濟總量、80%的人口。在這一戰略綱要中,“一核”是核心,是加快四平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動力;而“三帶”則是加速四平市經濟發展的輔動力。
1.2 戰略意義
實施“一核三帶”富民優先戰略是國家發展戰略的延伸,是發展四平區域性經濟社會的戰略思想,在發展四平市區域經濟中具有促進、領導和拉動的作用。在四平市區域一體化經濟建設的過程中,按照“一核三帶”的指導思想,全面滲透進長平、沈陽經濟圈、實現南接北融的良好局面,是振興四平市區域經濟的正確選擇,是改善四平市經濟區百姓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實現四平市區域經濟騰飛的重要戰略。
2.1 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科學規劃、主抓落實,以重大項目帶動經濟發展、吸引外部資金拉動區域經濟、創新經濟模式,創造出全民搞經濟的大好局面,通過“南接北融”實現經濟融合、文化融合,增強四平市的經濟實力,提高四平地區百姓的生活水平,實現區域經濟的大產業化和高新化。圍繞“一核”開展新項目,著眼“三帶”發展新經濟,逐步實現四平市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2 遵循的原則
遵循擇優發展的原則,揚長避短,合理確定各產業的發展門類;遵循“借力打力”的原則,憑借四平市原有的優質資源和十分有利的周邊環境,充分發掘域內外資金、發展各方面先進技術、招攬各方面高精尖人才;遵循發展創新的基本原則,改變思想觀念、健全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方式、強化執行手段,創造四平市區域經濟建設的新局面;遵循富民優先的原則,真正實現百姓富裕,提高區域內城鄉居民收入。
3.1 經濟環境
當前時代發展的主流是經濟全球化日趨發展,區域交流與融合不斷增加。國內大多數城市都把區域經濟同城化、一體化作為發展區域經濟的新模式,并且取得成功該模式正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和推廣。作為正在加快經濟轉變、趕超和騰飛關鍵時期的四平,充分利用當前良好的經濟環境,夯實基礎創新模式成為四平經濟加速發展的關鍵點。
3.2 優勢條件
優勢資源。四平梨樹的四棵樹鄉是世界上四條黃金玉米帶之一,四平地區具有豐富的肉牛和生豬生產資源,是畜牧業發展的天然寶地。每年的玉米產量達130億斤左右,為玉米深加工和出口奠定了深厚的農業基礎。石油和天然氣的儲量很大,具有廣闊的開采前景。
優勢區位。作為東北亞腹地的四平,南鄰沈陽經濟圈,北接長春經濟帶,是哈大經濟大動脈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和主要交通樞紐,處于承接經濟輻射的有利位置,優勢產業。四平市在建國后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曾經輝煌的工業企業包括四平聯合收割機廠、四平專用汽車廠、四平液壓件廠、巨元換熱器廠、四平聯合化工廠等,這些廠家曾經是全國有名的企業,產品暢銷國內。改革開放后,在歷屆四平市委領導的正確指導下,通過四平人民的不斷努力,四平市的工業基礎逐漸恢復。目前,裝備制造業和農產品加工業蓬勃發展,逐漸成為四平市區域經濟的主導產業,醫藥、建材等產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優勢漸現。
優勢人文。四平市歷史文化背景悠久,曾經建有戰國時期的燕國古城,是清朝皇太極的出生地,慈禧等三代皇后的祖籍地,“鳳起之地、皇后故里”遠近聞名,薩滿文化已經被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四平被譽為“英雄城”、“東方的馬德里”,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
3.3 制約因素
在思想層面上,存在以下不良意識:患得患失、思維僵化、瞻前顧后、稍有成績就沾沾自喜等。在實踐層面上,還存在著內驅力不足,開放度不夠,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在發展層面上,長春和沈陽南北經濟圈發展迅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域外資本、高新技術和高級人才,出現了明顯的“馬太效應”,四平的經濟發展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嚴峻局面:被南北經濟圈“蠶食”,逐步被邊緣化。以上這些因素成為影響四平市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
為實現四平市區域經濟的快速轉變、趕超和騰飛,四平市委、市政府做出重要部署和規劃,根據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規律和要求,以 “一核三帶” 發展戰略為指導,全面實施富民優先政策。把統籌推進、立足當前、重點突破、放眼長遠作為總體要求,把突出“一核”、打造“三帶”作為總體思路,富民優先、南接北融,快速發展。 “開發東南、拓展西北”是“一核”的主要內容,東南以生態宜居為主,重點建設西北部的裝備制造業,汽車零部件銷售主要放在東北,逐步把四平市建設成為吉林省中南部承南接北的樞紐城市。
(1)改變區域經濟模式,實現區域經濟快速增長,發展集群化工業,打造創新化科技團隊,促進規模化經濟進程。以開發區、特色產業園區為依托,不斷延伸產業鏈條,上下相接,龍頭配套,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通過提高企業競爭力和創新力,發展四平市現代工業體系。
(2)把城市鄉村協調發展作為目標,實現城市鄉村共同前進,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推進鄉村的城市化進程。根據城市化發展的要求,科學合理地分配設置各種生產要素。以城市網絡化為目標,加強干線和支線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以擴大城市規模、增強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為重點,做大中心城市,打造宜居城市,做強城市經濟和文化。
(3)緊緊圍繞長平、四鄭、環長三條經濟帶,發展新能源產業,建設綠色生態農業開發帶、形成特色鮮明的服務綜合體經濟帶,增強實力,突出特色。“三帶”以縣城為支點、輔以節點鎮,逐步實現農村城鎮化,建成一批特色鮮明、實力強勁的城鎮群,形成城市、農村共同發展的繁榮局面。
(4)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題,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作為“一核三帶”富民優先戰略的組成部分,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內容包括:優化種植養殖業結構,推進農牧業發展,促進農產品精深加工,逐步實現高效農業,全面落實農村各項政策,不斷創新農村經濟模式。
(5)改造升級服務業,使區域內服務業不斷增加現代化特色和集群化模式。以建設新城區商業為中心,改善老城區的服務狀況。培育區域專業市場和要素市場,提高市場建設整體素質,使旅游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拉動服務業快速發展,積極推進金融保險業發展。
(6)始終堅持富民優先,把百姓的富裕當作政府工作的頭等大事,把促進區域內社會與經濟的共同進步作為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標。讓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促進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均等化。
(1)按照“南接北融”的發展格局,緊密對接沈陽經濟圈和長春經濟圈,并實現深度融合。根據沈四、長平發展戰略的契合需求,加速四平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深化與長沈的信息合作。不斷促進與上和長春的人才交流與教育合作,深度進行兩地文化交流。積極滲透,甘當配角,摒棄盲目發展,去除因為定位沖突造成的產業重疊,及時承接,優勢互補,做到互惠共贏。
(2)以經濟國際化進程為著眼點,積極招商引資、擴大開放。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方針,切實抓好招商引資、擴大開放工作,具體方法是:以區域內骨干企業為主,借助于各方面的中介機構,制定優惠政策,政府、民間齊頭并進,吸引國內外資金,培養鍛煉一批招商引資的能人隊伍。
(3)培育四平市經濟發展新引擎,主要以項目帶動、投資拉動為主要手段。四平市經濟發展的核心和重點是項目,沒有項目就沒有好的發展。四平市的經濟發展需要的項目包括:工業農業現代化,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基礎設施,社會公益、稅源型等項目。發展過程中注重與央企、國內百強和大型跨國公司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創新化。
(4)提高四平經濟發展的承載力和支撐力,重點進行特色園區和開發區的建設。特色園區和開發區建設是四平經濟發展的平臺,通過政府推動促進開發區建設,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廠,通過利益吸引發掘域內資金注入,逐步在四平地區建成各類新型開發區和特色園區。同時加強出口意識,通過開發區和特色園區不斷實現南北對接,創新體制平臺,抓住科技龍頭,形成吉林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新高地。
(5)加強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增強四平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后勁。不斷前進,構建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靈活有序的運行機制和發展規范的創新體系。增加技術技能入股、知識產權入股等多種鼓勵手段,激發和保護科技人員的創造性、積極性,為四平經濟的發展儲備后勁。
(6)釋放民間創業潛能,形成全民創業、全民興業的大好局面。搭建全民創業平臺,不斷放寬創業條件、實行稅費優惠、設立發展基金、開展創業培訓,釋放出全民的創業熱情,從而促進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實現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壯大的良好局面,打造出一批核心競爭力強、主業突出的民營企業和龍頭企業。
(7)打造最佳軟環境,提升城市形象。軟環境是決定城市經濟發展成敗的關鍵性因素,要開展軟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嚴格軟環境建設的各方面制度,為四平市區域經濟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東北振興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就東北振興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四平市一定要發揮區位優勢,抓住機遇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正確把握當前與長遠全局與局部、總量和結構、發展與民生四個關系,做好持續推進思想解放、注重強化工作創新、發揮政策拉動作用、營造良好發展環境、全面加強組織領導,促進區域經濟、文化和建設的繁榮發展,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盡快實現黨和國家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參考文獻
[1] 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國發[2014]28號)[Z].
[2] 關于促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創新創業發展打造競爭新優勢的實施意見(發改振興[2015]1488號)[Z].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c)-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