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季紹斌
?
影響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因素及解決途徑
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季紹斌
摘 要:大學生在校階段是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最后一程,但不應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最后一個環節,畢業生就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高校的辦學聲譽和辦學實力。大學生就業還有可能成為高校與社會用人單位聯系的橋梁。可見大學生能否成功就業事關高校培養的人才是否符合社會需求,以及國家人才戰略能否順利實施。因此,全面提升大學生就業率及就業質量對于高校人才培養和服務社會功能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就業 用人單位 人才培養 解決途徑
自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高校實施擴招政策以來,大學生就業難就似乎成了一個“鐵定”的事實。當然此處“難”的癥結不僅在于畢業生本人難以找到心儀的工作,還有用人單位也難以招到符合條件的畢業生。“雙難”的發生讓不少院校始料不及,于是為了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教學檢查,高校在其畢業生就業人數方面大做“文章”粉飾“大好”的就業情形。這些看來迫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固然有來自上級主管單位的檢查壓力,還有學生家長及社會需求等方面多重因素疊加所致。事實上假如一所高校無法交出畢業生當年就業率高的成績單,那么該高校很可能面臨停招的窘境。由于我國高校管理體制不像國外高校那樣如果經營不善可實施破產,所以一些長期招收不到生源的高校會面臨與他校合并或辦學降級的尷尬局面。對于上述問題,目前正在醞釀的一些普通高校轉型為本科高職院校就是一個明證。國家對于大學生就業的高度重視是由于每年數百萬計大學生畢業大軍能否被就業市場消化,關系著我國政局的穩定且關乎到每位大學畢業生所在家庭的幸福獲得感。
近幾年高校畢業生踏出校門往往會面臨著就業“最難”季。這種“畢業就是失業”的嚴峻現實沖擊的不僅是畢業生本人,還始終困擾著高校、學生家長和社會。政府最近出臺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新政其實質也是為了緩解目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而推出的利好舉措。教育部還專門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和創業出臺了有關的文件以此來推動“雙創”活動得以順利實施和貫徹,并能保障各高校畢業生無障礙地找到各自的謀生之路。為此,教育部把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作為一項重要的考核指標納入到高校教學質量檢查當中,并計劃根據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情況和就業質量的評估實施校財政資助撥款。于是各高校紛紛出臺了促進畢業生就業的各項舉措以迎接教育主管部門檢查的同時爭取拿到更多的財政撥款。因此,不少高校紛紛在本校的畢業生當年就業數據方面大做文章。比如一些高校在學生大三后半學年就鼓勵他們離校去求職,這些學生的修課學分得到自動承認而無需像其他在校生一樣必須參與校內考核。然而一些虛高的就業數據還是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了防止高校在大學生就業方面作弊,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就委托經認證的第三方進行大學生就業情況和就業質量的調查。今后國家財政撥款給公辦高校的依據之一就是憑借第三方調查的結果反饋給學校,而把校方提供的就業數據僅作為參考,這就迫使高校根據自身的辦學實力量力而行地為畢業生的就業提供系統化的服務,而不是一蹴而就式的“送之門外”。為此各高校應啟動大學生就業工程計劃,從學校的內部深挖為大學生提供就業信息和就業渠道,而不像以前那樣不負責任地把青年大學生,尤其不能粗放式地把一些毫無社會閱歷的大學生直接推向競爭激烈的用人市場。
各高校應該根據本校的辦學特點和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展開針對性的調查和研究,準確把握學生的學識水平和求職就業能力,同時還應根據用人單位對往屆畢業生的反饋作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可調整的項目包括招生計劃、課堂教學模式、社會實踐環節和學生課后活動安排等,通過不斷深化學校內部教育教學改革、構建人才培養創新模式等來不斷加強培養當下社會急需的專門人才,并提供后續的智力和技術服務。
畢業生就業情況好、就業質量高是綜合體現一所高校整體的辦學實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得制定能夠保證實現高質量就業目標的規章制度。由于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好壞直接關系到校內教職工的福利待遇,因此有必要發動全體教師參與到畢業生就業的工作中來。通過校內制度引導教職工轉變觀念,從幫助學生求知到幫助學生就業的轉變;從幫助學生的校內指導向校外指導延伸;從幫助學生的學術指導向專業就業技能方向指導的轉變。
1.1 健全組織體系
對于在校任課教師而言,不少教師都認為畢業生的就業與他們無關。他們的主戰場在課堂教學和科研方面。如今持這種觀念的教師數量雖在一定程度有所減少,但是這種現象并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大學生的就業成為任課教師教學任務中的短板。事實上,教師授課所培養的高素質、高學歷應為在校學生將來職業鋪平道路,教師的現實科研也應該與學生的就業需求互聯互通。同時大學生就業不應是校內某一部門如招生就業處的專項職責,這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要處理好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就得從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對招生就業工作任務、目標、要求出發,著眼招生就業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有效性,健全校招生就業聯動工作組織體系。構建以系黨政負責人、學工辦主任、專業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等為主體的招生就業聯動工作網絡體系,積極推進高質量招生就業工作,為保證大學生就業率和就業質量提供堅實后盾,尤其是為女大學生的順利就業要大開方便之門。
1.2 加強制度建設
高校可以以系為單位進行畢業生離校前的畢業動員和就業前的指導。各系應針對本系專業特點,結合招生就業工作實際,制訂招生就業工作計劃與有效的招生就業管理制度,明確工作職責,并采取措施,調動學工辦主任、專業負責人、輔導員、班主任、專業教師等人員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認真履行招生就業工作職責,把對學生的就業和對學業成績的重視放在一個水平線上。如果無法交出良好的就業成績,那么學生的學業成績再高也只能淪為擺設,當然擁有良好學業成績的畢業生往往更容易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也是為國家輸送合格人才的地方。如果偏重一方顧此失彼的話就會進退失據,最終導致下一批次招生的困難,反之,有口碑的學生就業率就會為下次招生提供便利,這比學校派專人到各中學動員招生作用要大。因此,大學生就業應該牽動的是高校內每一位教職員工的神經,要讓他們知道學生的就業與學生的學習、學生管理以及學生的思想工作一樣重要,是組成完整育人的重要環節之一。有了制度的保障就可以帶動專任教師和其他教輔人員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就業服務,其中包括創業指導等針對性的服務。
目前各高校把工作重點仍然放在課堂教學等學生“入口”教育方面而輕視學生就業等“出口”方面的現象依舊嚴重。有些高校甚至到了最后一個畢業論文的關鍵學期就對學生“放羊”,畢業生的論文東拼西湊、剽竊的現象比比皆是。校內組成的評委會也是走過場。如此“放水的人才”終究導致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職業素養滿意度偏低,也使得學校的信譽度嚴重受損。因此學校應將畢業生最后在校階段的教育質量和就業工作納入到學校的重要議事日程之中,并責成各系部主要負責人就系黨政聯席會議每學期要定期對本系各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質量,尤其是畢業實踐活動開展的質量和畢業生的就業工作進行專題研究。針對本專業特點與培養方案,結合本系實際,切實有效地履行學校的整體教學規劃和就業計劃,努力將個性鮮明的課堂教學與特色人才培養的優勢、特點顯著的“訓研創”一體化的實踐基地相融合,使得畢業生在校畢業綜合實踐與就業工作以及畢業生的暑期社會實踐、畢業生的畢業設計及作品展示、社會科研服務、創新創業相融合,不斷開創校內教育與離校就業的新局面。
要切實提高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自然不能閉門造車囿于校內,而是應積極外訪,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策略打開學生就業服務的封閉圈,形成校內外各方努力為畢業生就業尋找各種可能的通道。其中各系教職工應利用暑期社會實踐、校企合作和畢業設計指導等機會,主動走出去,到企業開闊視野,為畢業生尋找高質量崗位。日常走訪要結合校友回訪,重點考察企業區域位置、經營狀況和用人理念,引導企業客觀看待畢業生的工作表現。每年定期回訪往屆畢業生和他們所在的工作單位,了解畢業生在企業的工作感受和企業對我們畢業生的看法等。其中應重點考察招聘崗位的工作職責、薪資待遇和工作環境,同時邀請企業代表到校參觀指導高校內部的招聘工作等。如此校企合作,讓學校培養的人才有的放矢,同時也讓企業了解到學校培養人才的過程和企業需要的人才。在校企之間做到知己知彼就是為畢業生的順利就業找到最佳的合作點,也才能有助于畢業生謀求到高質量的崗位。這里的高質量崗位指的是畢業生從試用期工資、轉正工資、五險一金、食宿條件、作息時間、人文環境、專業相關性、崗位可持續發展等指標綜合衡量評定。學校有關負責學生就業職能部門連同專業系部應建立具體專業的高質量崗位評價標準。根據崗位質量高低,向畢業生實行重點推薦、值得推薦、一般推薦和不予推薦等幾種方式以便學生甄別。
此外,各系應正確處理就業推薦、教學與畢業設計之間的關系。充分利用頂崗實習、暑期社會實踐和畢業設計指導等載體,加強與用人單位的聯系溝通。在教學或畢業設計期間被企業錄用的學生,可以提前簽訂就業協議書,但是就業協議書必須載明應完成規定教學環節后,方可到企業實習就業。這樣才能保證畢業生的學業質量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期待,從而形成學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和教育主管部門多方合作共贏的局面。
或許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里,大學生就業難和用人單位用人難的現象會逐漸演變為一種大學畢業生和就業市場之間的新常態。因此,作為培養人才主戰場的高校應該把服務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重要性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樣,作為高校建設的重要項目來抓。打破原先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亂象,整合校內的最優資源為大學生就業創造最佳的內外條件。畢竟“金杯銀杯不如百姓口碑”,一所高校之所以被社會認同,除了與其辦學實力有很大的關系外,其培養的學生能否被用人單位高度賞識和重用也是一個關鍵指標由于多年來高校對于畢業生的就業推薦大都囿于校內,其負責的對口單位又限于招生就業部門,免不了勢單力薄,面對眾多的畢業生往往顧此失彼,更何談為畢業生提供高質量的就業服務。因此學校應主動出擊,走出校園,聯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廣泛動員專業負責人、專業教師、班主任就業輔導員、學生家長和歷屆校友,利用親朋好友、招聘公告、企業網站和微信、微博等多個渠道收集用人單位有效的即時信息,并及時向廣大畢業生發布。同時應完善校內教學和就業評價體系。從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充分就業、就業質量、工作性質與畢業生專業的契合度等方面開展對全校教職工的業績考核。通過考核機制引領校內全員性、全面性全過程的就業工作,以此來不斷推進和深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程。
參考文獻
[1] 季紹斌.構筑高職院校“招生—培養—就業”聯動的新通道[J].中國商論,2015(31).
[2] 李勝強,等.大學生就業壓力的類型及分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1(2).
[3] 王博,等.大學生就業難對策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2).
作者簡介:季紹斌,男,浙江省平陽縣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商務英語和國際貿易方面的研究。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1(c)-1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