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仁+王富貴
摘 要: 情境教學在數學課程教學中顯出旺盛的生命力,我們要從教材內容和學習實際出發,運用各種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調動兒童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這是新課程教學所希望的,也是我們應該進一步積極探索的。
關鍵詞: 創設情境 自主學習 主體作用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境,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勵學生自主探索,自主學習,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以下是我在平時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一、在生活情境中“找”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生活中處處存在數學,數學無處不在我們身邊。比如在教學《商不變性質》時,我創設了這樣的情境:今天這節課,老師帶大家到農田里看一看,我順勢出示課件,學生觀看大屏幕。這幅圖是一臺收割機在農田里收割小麥的情景,老師收集了一些數據信息,同學們仔細觀察表格中的數據,能發現哪些數據信息?把你的發現說給你的同桌聽聽。學生爭著搶著說,收割的總面積分別是12公頃、24公頃、48公頃、96公頃、192公頃,收割的時間分別是2小時、4小時、8小時、16小時、32小時;2小時收割了12公頃、4小時收割了24公頃、8小時收割了48公頃、16小時收割了96公頃、32小時收割了192公頃;工作時間越多,收割的公頃數越多。學生說得真好,知道了收割機的工作總量和時間,發現了工作時間越長,工作總量越多,相反,工作時間越短,收割的公頃數就越少。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學生提出問題:每小時收割多少公頃小麥?現在請你任選一組對應的數據解決這個問題。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12÷2=6;24÷4=6;48÷8=6;96÷16=6;192÷32=6;通過生活情境找出數學的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堂中自己動腦分析信息,提出猜想,研究猜想的合理性,通過猜想—驗證—再猜想—再驗證……逐步發現商不變規律的條件,并發現結論,在這一復雜的思維過程中,學生學會在現實生活情境中找“數學”。
二、在問題情境中“思”數學
思源于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能給學生的思維以方向和動力,不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的學生是不可能具有創新精神的。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精心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為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能想什么辦法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呢?”這一問題的指向不在于公式本身,而在于發現公式的過程,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自然聚焦在探究的方法上,于是學生就開始思考、實踐、猜想,并積極探究猜想的依據。當學生初步用數方格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后,我又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方法行得通嗎?”這個問題把學生引向深入,這不僅使學生再次激發起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深刻,更是一種科學態度的教育。所以教學中要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思考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教師對學生產生的問題意識要倍加呵護與尊重,師生之間應保持平等、和諧、民主的人際關系,消除學生的緊張感,讓學生充分披露靈性,展示個性。學生在獨立思考、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滿足學生自尊、交流和成功的心理需求,從而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學習數學。
三、在活動情境中“學”數學
陶行知先生曾說:“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學生學?!蔽覀儜摳淖兡欠N讓學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趨的習慣,引導學生在活動情境中“學”數學,自主學習。面對一堂有效的數學課,學生在積極發言的同時,一定要關注有多少自主學習的成分,這樣長此以往才能培養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所以我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剪、移、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接著小組合作完成推導過程:長方形的面積與原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踐,實現新舊圖形的轉化,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新的認知體系,使知識的掌握更長久、牢固。同時在動手操作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確立,邊操作邊思考,邊觀察邊尋思,從中有所悟、有所學。
四、在合作情境中“做”數學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是要引導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思想和方法?!眲邮謱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教學中我對傳統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教學方法做了大膽的改進,為學生解決關鍵性問題—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奠定了數學思想方法的基礎。在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教師在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獨立思考的時間。由于學生的學習活動是獨立自主的,因此面對同樣的問題學生會出現不同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能滿足學生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能夠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正是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才得到“靈感”的,而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的各種方法正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學生只有在動手操作、相互討論、相互質疑,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出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傳統數學教育的片面性造成一種數學遠離生活、遠離大眾的錯覺。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有實實在在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因此新課程改革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再現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