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建世
摘 要: “微課”作為新課程教育領域新的寵兒,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限制,具有教學時間短、內容針對性、重現性、資源共享性等特點。其本質就是以視頻為載體,在授課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或觀點,對教學內容和情景的展現。作者在初中化學教學中,通過課堂導入、化學實驗、知識難點突破等諸多教學環節,大膽嘗試運用“微課”這一嶄新的輔助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針對性地答疑解惑,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微課 初中化學 教學嘗試
“微課”作為新課程教育領域新的寵兒,突破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時空限制,具有教學時間短、內容針對性、重現性、資源共享性等特點。其本質就是以視頻為載體,在授課過程中圍繞某一問題或觀點,對教學內容和情景的展現。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巧妙靈活應用微課視頻,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新課導入,微課有奇效
初中化學教學中,新課導入常采用“語言式”和“演示實驗”導入。語言式導入,如介紹相關科學家或化學史,講述相關典故,講解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等。演示實驗導入,顧名思義就是教師借助化學實驗適時導入新課。這兩種方式用得多了,會產生形式單一,缺少變化,“耗時低效”的感覺。而這些問題,正可以利用微課形式加以解決。
教學《奇妙的二氧化碳》一節時,同樣是采用故事導入的方式,講的是同一個故事——意大利有一“死狗洞”:游客牽著小狗進入洞內,小狗會暈倒洞內,而人卻平安進出,后來,科學家波曼爾發現洞內濕漉漉的泥土中冒著氣泡——二氧化碳氣體。先前,我使用的是講述故事的導入方式,這個故事離奇,非常符合初中生獵奇的心理特點,能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但由于故事的文字描述過于簡單,又缺乏相關視頻,因此效果大打折扣。后來,改用“微課”這種教學模式,我從網絡中節選了相關片段,配以聲音旁白,很好地解決了傳統導入存在的問題,學生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達到了很好的視覺效果。
再如《水的組成》這節課的導入。先前,我總是采用演示實驗導入法,現場演示效果也是比較好的。問題在于,實驗準備耗時耗力,演示過程中總會存在一些不確定因素。而網絡上現存的一些視頻資源又過于陳舊,并且由于課程內容的更新,使用上存在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果斷采取微課教學,提前在實驗室錄制相關演示實驗視頻——電解水實驗、氫氣燃燒實驗等。然后,在課堂上播放微課視頻,效果直觀生動,并且由于視頻上是自己的老師,對學生來說更具真實性和說服力,教學效果特別好。
微課這種教學形式,在課堂導入的環節使用,可以更直觀、準確、生動、高效地達到教學目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學生的最好時機就在一堂課剛剛開始的時候。
二、實驗教學,微課顯身手
在化學實驗課教學中使用微課,緩解傳統化學實驗課“課時少”與“任務多”,“大班額”與“小器材”的矛盾。演示實驗制作成微課,關鍵步驟、關鍵點使用微課的放大功能,使學生更明確實驗的規范操作和實驗現象,同時將教師解放出來,在學生中巡視,隨時解決遇到的問題,讓更多學生積極高效地參與到實驗操作中,使課堂更充實有效。
如《氧氣的制取和性質》實驗教學中,我試圖將傳統教學與微課教學緊密結合起來,力求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首先,我采用傳統教學形式,明確了實驗原理,接著利用微課教學視頻,介紹實驗儀器及連接方法,再利用提前錄制的另一個微課視頻,分步演示實驗操作過程。這個時候,我可以一直在學生身邊,及時解答學生的疑問,最后針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集中討論總結。
課后我對這節課進行反思,如果這節微課由學生演示錄制,教學效果會不會更好呢?我立即召集另一班的學生,指導他們在化學實驗室完成了該內容的微課錄制,稍后在課堂教學時展示,讓學生深感震驚和興奮,確實達到了更好的教學效果,驗證了我此前的想法。當然,這些寶貴的“微課”資源,可以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反復應用,也可以在同事間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三、難點突破,微課見功夫
很多化學知識點是有前后聯系的,有時因為前一個知識點掌握得不扎實導致后來的知識薄弱,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將磨滅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將知識點以微課程形式呈現,當學生對某個知識點感到模糊時,就可以獨立自主地利用微課進行“再學習”。既避免題海戰術,又增強學習主動性,有利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及可持續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對《常見的酸、堿、鹽》這章知識難點的突破上,我一直采用傳統的課堂講授法,但是不論我怎樣提高自己的講授能力,效果始終不夠理想,反復率很高。介入微課教學后,我歸納出幾種常見的酸、堿、鹽物質,在實驗室指導部分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并制成微課,并在課堂上展示,課堂氣氛比預期的活躍,學生看到同伴驗證的實驗結果,學習熱情高漲,關注度很高。最后對兩個班的教學效果進行測驗,毫無意外的,成績優異。
微課教學的嘗試,筆者秉持“重視引導,微處入手,快樂學習,資源共享”的教育理念,堅信合理應用能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高效課堂。但微課并不是一把萬能鑰匙,不能解開所有的“鎖”,更不能完全代替教師在課堂上“傳道授業”的使命,它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更高效的學習平臺和課后溫故知新的載體。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及時對微課內容進行充實和完善,充分體現微課內容的科學性、趣味性、實效性。同時對微課使用情況進行跟蹤調查分析,做好檢查反饋,以便用好、用活、用實微課這件課堂輔助的利器。
參考文獻:
[1]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知行網www.zhixing123.cn.
[2]陸凱.從“微課”視域角度進行初中化學教學實踐[J].中學生數理化,2014,(8).
本文系閩電教館課題《開發微課程優化“LGPE”教學模式的研究》KT1436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