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聲波
【摘要】法律運行是指法律的制定、執行、適用和遵守的過程,即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法律雖然是現代國家規范行為的主要手段,但它不能單獨地實現良好效果,必須通過吸收和反映一定的道德內容,借助道德的基礎作用。只有加強道德建設,才能促進法律的制定、執行、適用和遵守,推動國家的法治進程。
【關鍵詞】法律運行 道德 缺失 重建
【中圖分類號】D648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確定,我國的法制建設與發展極為迅速,據有關數據統計,自1981年至2004年,我國先后出臺400多部法律,在此期間國務院還通過了近700項行政法規,可見我國立法速度較快、規模空前,使得我國在較短時間內實現了有法可依,為依法治國打下了堅實基礎。這些法律法規在社會發展中對政治、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等各個方面不斷進行規范和調整,保證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序開展,但在實踐過程中,假冒偽劣、司法腐敗、權力尋租等違法違紀行為仍在不斷增加,在法律的運行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等現象依然存在。產生這種現象固然有法治不健全的原因,但其中一個更容易讓人忽略的因素便是道德在法律運行中的缺失。道德在法律運行中起著基礎性作用,一旦失去其支撐,法律法規雖健全卻不能實現其良好的運行效果。因此,在依法治國的同時,要重視法律運行中道德的構建。
道德在法律運行中的意義
法律運行這一過程包括法律的制定、執行、適用和遵守幾個部分,它們分別對應的是立法、執法、司法以及守法幾個程序。而在這幾個法律運行程序之中,其必須借助道德作用,反映和吸收道德內容和精神,才能保證其有效運行。
首先,道德是法律制定的精神指導與價值基礎。法律的制定必須符合道德的公正性與良善性評價,只有法律符合道德的良善性規定,才能被大眾和社會所接受,也才有運行的基礎與可能,道德的倫理能夠不斷促進法律的制定、修改以及廢止,從而確保法律的倫理方向,保證其有運行的倫理基礎。
其次,法律的執行與實施需要道德的支持與保證。在立法、執法以及司法的過程中,立法者、司法者自身的道德素養就與法律的制定、執行等有著密切的關系,其道德素養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法律實施的公正性與公平性,立法者、司法者良好的道德素養是法律運行的重要保障。
最后,社會個體的道德是其遵法、守法的重要保障。社會個體的道德是其認同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只有法律與道德價值取向一致,個體才有認同和接受法律的可能,繼而才能夠做到守法和遵法,這也是法律能夠長期維護社會穩定的保證。
除此之外,從歷史來說,道德規范的邏輯先于法律規范而存在,在后來的發展中,法律規范是在道德規范的基礎上而建立的,因此法律的標準很大程度是來自道德的良善標準,而法律制定以及運行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追求和維護道德的公平與良善。因此,道德與法律是相互補充的,道德又是法律運行的基礎。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諸多思想家也認為法律不過是通向道德正義的手段和途徑,而且在西方國家,道德正義高于法律正義,這也說明道德在法律中的意義重大。
法律運行中道德的缺失
道德對于法律的運行至關重要,我國目前的法治建設還停留在大規模立法階段,道德建設依然相對缺失,這也是導致法律運行中不斷出現各種違法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立法過程中道德缺失。西方國家在法治上推崇以法律來構建社會秩序,而中國在借鑒的過程中也以此為標準,因而中國早期的法治建設注重完善法制體系,大量的立法行為試圖以法律來調節社會關系的方方面面,以此來建立公正公平的社會秩序。從實踐來看,我國的法律運行效果遠遠不及西方,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法治建設時僅僅借鑒了西方法律層面的經驗與模式,但其實西方的法治社會構建并不單單依靠法律,而是在一定的文化基礎上進行的法治建設,西方社會十分重視基督信仰、多元文化、寬容思想等文化建設,這些文化思想在精神層面上給社會個體以指引,是從道德上建立了一定的社會秩序,這為其法律運行打下了基礎,并與其法律法規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社會秩序。而我國在立法過程中,只注重以法律來重新建立社會秩序而忽略了從精神和道德上進行一種秩序的構建,這實際上正是一種本末倒置,因為法律只是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手段,失去道德的支撐,社會個體必然陷入精神困境之中,法律構建再完善也無法得到人們精神道德上的認同,因而也失去了發揮作用的基礎。
執法過程中道德缺失。執法過程中的道德缺失主要是指執法人員的道德缺失,往往造成執法不嚴和執法腐敗等問題。執法過程是一個法律由抽象運用于具體的過程,而執法者便在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其作為抽象理論的使用者,在將其運用到復雜的社會事務的過程中,執法者擁有較大的量裁權,而這就給執法者的執法不嚴以及執法腐敗提供了平臺。
一方面執法者道德素質不高會導致其在執法過程中出現執法不嚴、監管不力,這就導致其對一些違法違紀行為活動進行姑息和包庇,從而沒有使法律發揮其應有的監管威懾作用。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問題,如三鹿奶粉、瘦肉精、毒豆芽等事件,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便是由于執法者道德素質不高。另一方面執法者道德素質不高也會導致其自身約束能力不足,金錢等誘惑使之背叛道德法則,加之其擁有一定的量裁權,因而便產生權錢交易,從而產生執法腐敗問題。
司法過程中道德缺失。司法過程中的道德缺失主要是指造成司法不公以及司法腐敗問題。司法是通過法律來解決已經產生的糾紛問題,其本質和原則就是公正和公平,如果司法不公,個體便不能對司法機構以及法律產生信任和認同,并對司法部門的公信力產生懷疑。而在目前的司法程序中,存在以權謀私、偏私的情況,一些司法人員在司法過程中往往受到人情、金錢等影響,從而違背道德和良知,作出不公正的司法裁決。除了司法不公之外,司法人員道德水平不高也會導致司法腐敗的產生,一些司法者往往用手中的司法權去換取個人利益,產生貪污受賄、枉法裁判等現象,任意踐踏道德和法律,造成對他人權益的侵害。
守法過程中道德缺失。雖然目前我國的法律系統日益完善,但我國的遵紀守法情況卻不容樂觀,盡管多數社會個體都能做到守法,但部分社會個體的違法行為是與其道德缺失密切相關的。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多元化開放的社會思想使得人們逐漸接觸各種思想潮流,在這一過程中許多社會個體便產生了拜金主義等思想,為了追逐自身利益而不顧道德與法律的約束與監督。例如食品安全問題,不法商家為了降低成本,最大程度獲得利益,制假售假,不顧消費者的健康與安危。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勞動違法事件也與人們的道德缺失相關,例如不斷發生的礦難、拖欠農民工工資、黑磚窯事件等,這些雇主為了節約勞動力成本,克扣勞動者工資,欠缺勞動保障措施以及非法雇用童工等,這些事件觸目驚心,而雇主的冷漠與殘酷正是其道德缺失的表現,法律可以對其進行制裁但卻無力阻止這些事件的發生。
法律運行中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社會轉型期新的道德秩序尚未形成。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后,社會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打破了原本的集體主義下形成的強大道德規制,但與此同時新的社會道德秩序并沒有完全形成,這就造成目前我國主導道德秩序的真空化和混亂化。無論是古代的傳統道德,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集體主義道德或是西方的道德秩序都不適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從歷史發展來看,社會的順利轉型往往需要建立一套與之相適應的道德體系,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法制建設,而中國的社會轉型毫無經驗可以參考,法制建設也是在政府推動下進行的,因而缺乏相應的道德基礎,這也造成法律運行的效果不能完全發揮。此外,社會轉型期觀念的開放也造成人們道德價值取向的混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腐朽價值觀的滲入對法律的運行造成消極影響。
道德的利他性得不到實現造成法律運行中的道德缺失。利他性是道德的一個重要特征,即為了維護他人利益而做出自己的貢獻,而法律正是一個維護社會秩序,保障人民利益的工具,因此法律運行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為人民服務的過程,其也具有利他性。而目前法律運行中道德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道德利他性沒有得到實現。一方面是由于相關人員道德素質不高,沒有為人民服務的自覺;另一方面則是相關人員在法律運行中并沒有從精神上獲得相應的滿足,道德的利他性中還包含著一定的利己性,即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助人者自身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愉悅,實現自身的價值。如果一些人在助人過程后并沒有獲得這種滿足,那么道德的利他性就難以形成,而在法律運行過程中,一些執法或司法者雖然廉潔奉公卻得不到他人尊重,在物質上也十分清貧,得不到相應的物質回報,這也很可能造成法治腐敗事件的產生。而且在遵法守法的過程中,如果人們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這也會使得人們對道德價值標準產生懷疑,例如當誠信守法的人得不到表揚,使其很難意識到誠信守法是重要的道德標準,進而有可能做出違紀違法行為。反之,誠信守法行為得到社會的廣泛贊揚和褒獎,這就使得社會個體認同誠信守法的道德準則,并不斷強化這一意識和行為,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氣。
社會制度引導的偏差造成法律運行中道德的缺失。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道德作為一種上層建筑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在計劃經濟年代,重集體輕個人、大公無私等成為人們的道德選擇,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倡導效率優先,因而人們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的獲得,這也成為一種市場社會環境中正當而普遍的道德實踐。因此,社會道德的形成并非取決于社會教育,而是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當時的社會環境制度,這并不是說社會制度就完全決定了社會的道德水準,而是其對一個社會的道德價值取向具有引導作用。當一個社會的制度傾向于注重效率時,那么公平的道德精神便會衰弱,這也就使得極力維護社會公平的法律難以順利運行。
法律運行中道德構建
在立法方面,要弘揚立法內容的道德公平。公平是社會道德的核心。目前我國已經轉變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而注重效率與公平并重,但長期以來形成的貧富差距等造成我國還存在較多的不公平現象。法律是維護公平的重要手段,其必須在立法中就體現公平公正的道德內容,這才有利于通過法律而維護社會公平秩序。
可以從財政、稅收、教育等幾個方面的立法來合理引導社會資源的分配,實現公正公平。在財政支出上的立法公平主要是為了解決初次社會財富分配造成的貧富差距問題,但我國政府過去將過多的財政資源用于經濟建設,而對公共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投入偏少,這導致社會發展的不全面。因此,未來的財政立法應該著重注意民生以及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投入的保證,實現社會資金再分配的公平。在稅收立法上,要對一些高消費產品或投資收入征收較高的稅費,以此來調整再次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公正。在教育方面,高等教育的昂貴學費阻礙了社會個體階層的流動造成社會貧富差距的進一步拉大,因此在教育立法上要注重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確保社會個體受教育機會的平等。
在執法道德建設上,要轉變政府職能。首先,要改變政府本身私立性,其不能參與任何商業行為,防止其在執法過程中為了自身利益而產生執法不嚴與執法腐敗問題。
其次,要弱化政府的經濟功能,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國家可以通過一系列立法來確保政府在公共服務上的投入。
再次,政府還應該完成一定政治制度的法律法規建設,保障其嚴格執法,政府應該改變以往以經濟指標為主的干部考核機制,提高民生建設在其政績考核中的比重,此外還可以實行官員干部財產公開制度,防止其產生腐敗。
最后,在執法過程中可以采取連帶責任制度,當出現執法不嚴的人員,其集體會因為其執法疏漏行為而受到責罰,這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執法者嚴格執法,強化其責任感,保障法律的正常運行。
在司法道德建設上,要完善司法制度,保證司法公正。一方面,要保證司法獨立,只有司法獨立,司法者才能保證其司法行為不受外界干擾。雖然目前我國在法律上表明司法機構具有司法獨立的權力,但在具體的實踐中其還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行政權力的干擾,而我國司法機構要想真正實現獨立,就必須在人事任免和資金來源上擺脫政府的行政干擾。另一方面,在司法人員的選任上,除了要注重人員的司法專業能力,還要注重對其道德素養進行考核。
在守法道德建設上,要培養和提高人們的守法道德素質。首先,要提高違法成本,從而培養經營者守法道德。在現實的社會制度過程中,一些經營者的違法行為使其獲利頗豐,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過輕,這導致一些經營者為了追逐豐厚的利潤而去違法,因此加大對違法者的懲罰,提高其違法成本,有利于減少違法經營者,提高其守法道德。
其次,要提高勞動收入比重,培養勞動者的守法道德。我國實行按勞分配制度,基本體現了分配平等的原則,但從我國目前的勞動分配來看,我國勞動者從勞動上獲取的勞動收入總額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不高,這就導致社會個體盡管投入大量的勞力卻并不能獲得等價的物質回報,這就削弱了勞動的合法性與正當性,也就削弱了通過勞動獲得合法財富的勞動光榮的道德主導,增加了人們違法違紀的可能性。
最后,要注重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從而培養起弱勢群體的守法道德。弱勢群體的最大需求是獲得生存的可能,因而當其基本的生活得不到保證,則很有可能產生生存與道德的矛盾,從而產生暴力抗法事件,盡管法律的強制性對其有一定的威懾作用,但要根本解決這一問題,還需要社會建設全面的、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其基本的生存權,從而緩解其與社會的矛盾,這對防止弱勢群體的道德滑坡具有重要作用。
結語
要防止法律運行中的道德缺失,必須加強道德建設,一個重要對策便是提高法律運行主體的道德素養,立法者能夠公平制定法律法規,執法者能夠嚴格按照法律執行,司法者能夠確保法律公平適用,法律運行中這一切的實現都基于法律運行主體的道德品行。此外,還需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道德素質,從整體上保障社會主義法律的有效運行。
(作者為成都師范學院副教授)
責編 /王坤娜 韓露(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