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藝 尹蕾
[摘 要] 工學交替作為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的一種補充,能夠調動學生的動手能力,為將來的就業做準備。目前高職院校都非常重視工學交替,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文章對高職院校工學交替過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以達到促進工學交替順利進行的目的。
[關鍵詞] 高職院校;工學交替;教學改革
[DOI] 10.13939/j.cnki.zgsc.2016.28.214
1 高職院校工學交替教學的現狀
1.1 工學交替的概念
工學交替,顧名思義是邊工作邊學習,或者說是在工作中學習,主要是為了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特別是實訓課所達不到的實際工作的效果。但工學交替又有別于正常的工作,它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參加工學交替的同學不僅要接受所在企業的指導,還要接受學校老師的指導,這種雙重指導是工學交替的重要特征,也是工學交替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
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和普通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區別。在注重技能培養的新形勢下,工學交替顯得尤為重要,工學交替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遵循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適應了現代社會對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1.2 高職院校工學交替的作用
工學交替作為職業教育的一種特有模式,要求教育與企業需求密切相結合,高職院校對學生要進行職業培訓,以滿足企業對學生職業素質的需要,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生產與教學的互補與相長。
工學交替能夠將實踐時間增加和提前,改變了學生在教學和實踐中的地位,使得學生由知識、技能、態度的被動接受者,變成了教學與實踐活動的主體。這不僅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時間,更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提供了內部動力和外部壓力,必將極大地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可以多次在不同崗位上工作,對于企業的組織機構及企業的運行規律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對于如何融入組織、影響其他組織成員、發揮自身優勢、實現個人績效目標的同時具備了實際解決經驗的能力。為將來的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能夠更快地融入組織,更好地為企業服務。
1.3 高職院校工學交替教學的狀況
工學交替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般安排在第四或第五學期,根據各個專業的不同特點,時間長度從8周到18周不等,工學交替的單位往往是和學校有緊密合作的企業,有的企業是和學校簽訂訂單班培養協議的單位。這些單位大都在本地區,學生在工學交替期間仍以住校為主,早出晚歸,因此安全問題顯得非常重要。
工學交替模式使學生具有了雙重身份,既是學校學生又是企業工人。在工作時要運用學校學習的理論知識,在學校老師的指導下進行相關工作,同時又要向企業指導老師學習相關實踐的操作技能。但如何實現工、學的平衡,對于開展工學交替是一大挑戰。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把工學交替看作教學環節,對學生的要求仍按照學校那一套,和企業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時學生也感覺到工學交替是走過場,積極性不高,甚至消極怠工,企業不是很歡迎學生去工學交替。
2 高職院校工學交替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崗位與專業不對口
專業不對口是工學交替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為和學校合作的企業相對較少,而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要去企業工學交替,在實際工學交替中,可能有的專業學生被安排到一些和專業不相關的崗位,甚至是一些不需要專業知識的崗位,對學生來說感覺不公平,像是做農民工的工作,學生積極性不高。
同樣作為企業也感到困惑:首先沒有那么多專業崗位供學生工學交替來工作,同時由于時間較短,經過培訓后學生剛剛能上手就要離開了,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企業用人制度受到影響。
2.2 工學交替管理不規范
工學交替的企業對學生管理也不是很規范,主要是因為企業的權限受到一定限制,由于學生的雙重身份,有時只能把他們當作學生來看,無法完全按企業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他們,使得企業在工學交替中把學生看作和學校合作的一個部分,一定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學校的實踐教學問題。
在工學交替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待遇相對于企業的正式員工來講有較大差距,學生感覺到如果按企業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他們也不公平,因此企業在管理上也和普通員工是分開 的,一定程度上是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無論是時間的安排還是工作強度上都低于企業在職員工。這樣對企業也是不利的,因為一個企業有不同的工作人員在工作,管理上也比較困難。
2.3 師資隊伍不健全
目前指導學生工學交替的老師大都采取輪換制,沒有固定的老師,也沒有老師固定和某一企業合作,這就造成師資隊伍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指導老師的專業可能和學生所去工學交替的企業不完全一致,甚至是外行。有的老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對企業缺乏了解,不熟悉企業的運作流程,盡管學校組織過老師去企業掛職鍛煉,實際效果不大。
作為企業來說,他們希望有固定的老師和學校合作,同時對企業經營比較了解,這樣指導學生更有效。而現實是,每年都有學生來企業進行工學交替,可是每次來的指導老師都不一樣,溝通起來比較麻煩,畢竟時間很短,老師又不可能天天在一個企業指導學生,這也是企業對工學交替持消極態度的主要原因。
2.4 缺乏合理的評價體系
工學交替的成績由企業指導老師和學校指導老師共同打分,其中企業指導老師的打分的比重較高,但往往都流于形式,只要能夠按時出勤,都有較高分數,至于在企業學到什么無法體現出來。
有時企業會根據學生在工學交替期間的業績給予評價,也就是學生能夠給企業帶來多少利潤,這與工學交替的初衷相悖,這樣一來學生成了企業的賺錢工具,給企業賺的多就分數高,反之就少,顯然是不合理的。對學生也是不公平,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從事相同的工作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地看業績來給分數。
3 高職院校工學交替教學的改革措施
3.1 調整課程體系
工學交替可以看作學生走向職場的前奏,工學交替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恰恰是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學生工學交替的崗位不合適不是企業設置問題,而是專業設置有問題,要通過對企業人才需求與人才標準進行調查與分析,以崗位要求的職業技能作為標準來設立相應的課程,根據企業的要求調整相應的教學計劃。要打破傳統學科體系課程結構,要形成項目化的課程體系。針對當前職業院校理論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問題,依據崗位職業素養和崗位能力要求,構建符合大學生成長規律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建立與崗位要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強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同時要把學校當職場,以職場當學校,引領學生提前進入職業角色。要改變以往以理論課為主的現象,適當增加實踐課的比重,增加學生的動手能力,使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能夠及時上手,提高工學交替的教學水平。
3.2 增強校企之間的合作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是在形式上,或者說并沒有真正做到深度合作。要根據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原則,與企業共建學校實訓基地,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真實的工作場景,以全真的教學而非模擬完成相關實訓任務,為學生進行工學交替打好基礎。為學生技能訓練和企業職工培訓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可以采取多種方式和企業合作,第一,讓企業專家參與學校的實訓基地的規劃和設計,提高了校內實訓基地建設質量;第二,學校提供場地,由企業提供相關的設備,供學生實習實訓時使用;第三,學校和企業合作在企業內共建“廠中校”,為學生到企業實踐和企業職工培訓提供了培訓場所;第四,將企業的工廠車間和生產項目搬到學校,在校內運營,學生可以隨時進入車間實習。
校企合作要有一定的機制來保障,目前企業參與的熱情不高,對校企合作給企業帶來的價值認識不足,要通過實踐讓企業認識到校企合作給企業帶來的好處,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提高學校的實力,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3.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工學交替的效果如何取決于指導老師,學校的指導老師顯得尤為重要。盡管是在企業進行工學交替,管理權主要還在學校老師那里,因為學生更愿意聽學校老師的話。師資隊伍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在確定進行工學交替之前,專業教師要深入企業進行調研,了解企業的需求,關鍵是一些專業的知識,要虛心向企業專家學習,或利用假期提前去企業鍛煉,只有這樣才能了解企業的真正需求,在此基礎上設置相關課程,調整教學內容,制訂出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方案。
教師除了要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外,還要強化專業技能方面的訓練。不僅要具備傳授給學生專業知識的能力,還要有帶領學生參加實習、指導學生在企業工作的能力。同時,要組織相關老師深入企業,了解企業的發展現狀,積極主動參與企業技術改造,提高了教師專業技能和教學能力。
3.4 對工學交替進行合理評價
對于工學交替的評價,可以聘請企業專家擔任督導員,強化對工學交替的監督,部分項目可以由企業直接考核。要定期組織企業和學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對工學交替的想法,了解企業對學生的看法,根據企業和學生的反饋意見,改進工學交替的內容設計。客觀公正的評價學生的工學交替任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工學交替的教學質量。
要提高工學交替的教學質量必須要有科學合理評價體系,這樣才能有效監控工學交替的質量。工學交替要在學校評價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用人單位作為評價主體的作用,同時還可以建立三方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
4 結 論
工學交替在高職院校的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何開展工學交替,讓企業滿意、學生得到切實的鍛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為企業,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專業背景合理安排工作崗位,配備高水平的企業指導老師,讓學生在企業得到實實在在的鍛煉。作為學生,要抓住在企業工學交替的機會,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做好本職工作,同時虛心向企業指導老師的學習,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而作為學校,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協調和企業的關系,配備好指導老師,加強老師的專業技能培訓,使老師能夠勝任指導工作,成為溝通企業和學生的橋梁,及時解決工學交替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只有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同努力,才能把工學交替這項教學任務圓滿完成。
參考文獻:
[1]王衛.淺析工學交替在高職教育中的意義與作用[J].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6).
[2]王軍.論“工學交替”的高職實踐教學模式——以合肥財經職業學院農商學院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