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奮衍
摘 要:許強、許立志是當代打工詩人當中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抒發著打工一族的精神訴求、美好愿望。但其二人無論是從年齡層面、社會閱歷,還是人生感悟、寫作風格上都有較大的不同之處。許強的作品大氣磅礴,悲天憫人,在悲壯的基調下抒發著時代的吶喊。而許立志的詩作則是悲痛壓抑、迷茫彷徨,在夢想和現實中獨自徘徊。
關鍵詞:許強 許立志 打工詩人 比較
當代打工詩歌處于一個蓬勃上升和發展的階段,詩歌的競爭依然激烈,不斷地融合和促進,并涌現出許多風格獨特、個性鮮明而又具有包容精神的優秀詩人。而許強和許立志就是其中之一。
一、尋夢者的情思與打工者的體驗 打工詩人大多出自較為偏僻的地域,家境貧寒。如許強是四川渠縣人,在西南財經大學的會計專業畢業后,跑到南方的城市去尋夢。許立志是廣東揭陽人,在高中畢業后便去到深圳打工。得益于教育的普及,他們都能夠理解學習文學經典,得到詩歌的啟蒙,并且還遇上了改革開放這前所未有的大變革。
1994年11月底,大學剛剛畢業的許強懷揣著夢想第一次來到華燈初上的深圳,當時兜里只有36塊錢,但年輕稚嫩的他想要憑借著自己的努力和才華,在這座“一夜崛起之城”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現實的殘酷直接將他打擊得不知所措,在這個陌生的城市,每個人都自顧不暇。出自同一個地方的老鄉因為兩塊錢的水電費而斤斤計較,絲毫沒有感受到鄉鄰之間的互幫互助。工作沒有著落的他甚至面臨著被收容的危險。他千辛萬苦才能得到一處容身之地,生活條件卻又是奇差無比,這不禁讓他迷茫。
許立志在高中畢業后沒有接著念書,而是選擇了到深圳去打工,他是一個命運很坎坷的人,在他的日記中我們也能知道,他的親人一個是在他半歲的時候把他從路邊抱回家收留的阿婆,另一個就是一條叫阿黃的狗。阿婆在2009年就去世了,是他親手埋葬的,而當時窮到連棺材都沒有。也許現實的殘酷讓他有著不屬于這個年齡的悲觀和凄涼。在2011年的時候,他的作品還是很積極向上的,比如《夢想》,但在富士康這個嚴苛的生產線上工作使得這個年輕人心中產生了不一樣的情緒。他是熱愛詩歌、熱衷于文學的,現在卻要把時間浪費在這了無生趣、毫無意義的生產線上,心中的不甘和憤懣油然而生。他是一個富有朝氣和夢想的年輕詩人,心中有許多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的向往需要抒發。
許強和許立志在深圳這座發展飛快的城市里生活,自然也接觸到了狂風暴雨般的洗禮和世人功利無情的世態炎涼。生活和工作不斷地磨礪鍛煉著詩人那顆敏感脆弱的心,讓他們學會沉淀痛苦,堅強內心。兩人的經歷有所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對于現實的不滿。這些經歷讓他們心中積攢著許多情感需要發泄。許強和許立志不斷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尋找實現自己夢想的道路和回憶成長路上的坎坷。當社會閱歷和生活經驗的積累達到一個新的層面,產生了質變以后,也就開始了自發的文學創作。
他們會主動地去思考,對于細微或者重大的社會問題和心理問題都有自己的看法。而外部條件的刺激或是內心深處的創作靈感的勃發,或許是讓他們越走越遠的一個動因。而且當創作的靈感和欲望被激發后,個人的才華和天賦被充分發揮出來,自然也就會創造出一些令人驚嘆的文學作品,并得到廣泛的傳播和主流詩歌界的認可。
二、打工詩歌的引領者和打工文學的接班人 1994年11月,許強第一次來到深圳這座夢想中的城市。這座城市寄托了他的夢想,他希望在這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那時的他和許多來打工的人一樣,身上帶著為數不多的盤纏,急切需要一份工作來養活自己。但不同的是他是西南財經大學的畢業生,是貨真價實的大學生。正是如此,他懷揣著一份希望,一份期待,正式踏上了深圳的土地。
與他相比,許立志就普通了許多,沒有上過大學,是一位真正的來自“底層”的打工者。他喜歡用詩歌記錄自己的生活,他寫詩更多的是源于熱愛,發自內心的喜歡。許立志不同于其他的“90后”,他從小就喜愛文學,尤其熱愛詩歌,是一個非常年輕的詩人。但是他有著與其他人不一樣成長經歷,也正是這些特殊的經歷讓他擁有不屬于這個年齡段的人生感悟,并以此創造出許多優秀的詩篇。
許強在深圳打工,艱難度日。許多南方城市需要的是普通工人,所以工作并沒有傾向于他,連一日三餐基本生活都成了問題。現實的殘酷打擊讓他心中涌起悲涼的情緒,對未來感到了迷茫和彷徨。但他在面對苦難之時沒有輕言放棄,而是迎難而上。也正是那時,他創作出了許多有斗志、有力量的詩歌。
在許強的那個年代,打工詩歌雖然出現,但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個角落,語言也平白稚嫩,不夠“藝術”,偶爾有幾篇讓人眼前一亮的優秀作品,也因為分散而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有鑒于此,他在2001年與詩友自費創辦了《打工詩人報》,策劃編輯并出版了厚達五百多頁的《中國打工詩歌精選》,使打工詩歌傳遍了大江南北。許強和詩友在創刊號的宣言中也明確地提出:“打工詩歌:與命運抗爭的一面旗幟。”許強也扛過打工詩派的大旗,引領著打工詩派走向輝煌。這也使得他后來的創作有著時代的責任感和歷史的使命感。
許立志的創作是在打工文學開始出現式微的狀態下出現的,打工文學青黃不接,作品千篇一律,缺乏新意。但許立志的詩歌中卻有著其他人所沒有的情真意切,飽含著他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自2010年以來,他一共創作了195首詩,大多數是在富士康的生產線上完成的。很難想象在富士康那種高強度的生產線上,還能創作這么多詩篇的人,他是多么熱愛寫詩。
許立志的成長很坎坷,他是被一位老人在路邊撿回來并收留下來的,從小被小伙伴們欺負,老人也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去世,可以說是舉目無親,生活的悲慘經歷自然也讓他的詩作變得悲觀。但他又是特別熱愛文學,尤其喜愛詩歌。許立志曾經說過:“我羨慕所有在書城里上班的人們,他們可以在書海里暢游,時常能見到來書城做活動的著名作家,獲得更好的學習機會。”他的作品很陰郁和悲觀,這與他的成長經歷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但他的詩作在同齡詩作、打工詩作中都屬于很優秀的存在,而且他又是那么的年輕,所以他也被譽為“打工文學的接班人”。
許強和許立志同屬打工詩人陣營,所不同的是許強如今已經轉型成為打工詩人的領導者,屬于作家領袖,而不是站在一線創作的詩人。而許立志則是一個及其具有創作天賦的詩人,在現實和夢想的徘徊中結束了自己,將他短暫的人生奉獻給了永恒的詩歌,雖然讓人惋惜,但這又何嘗不是他的一種歸宿呢!
三、城市流浪的悲涼與青春流逝的惋惜 許強在1994年來到深圳打工,那時年輕的他并不知道原來想要在大城市生活下去是那么不容易。在南方的城市,更需要的是女工或者是普通工人,進行流水線式的生產。許強所擅長的金融經濟領域的工作,由于接近年關,許多公司都不再招人。于是,他陷入一個尷尬的境地。由于他沒有工作,所以很容易被治安抓,面臨著被收容所收容的危險。一天只能吃兩頓稀飯度日,能吃上五毛錢一碗的餛鈍就已經是很大的幸福了。平時就住在當初表姐給他找的那個陰冷潮濕、簡陋不堪的木板樓里,每個月還得交30塊錢的房租。每天頂著高溫出去找工作,靠剛剛進廠里工作的表姐和老鄉們的救濟,常常東借點,西借點,艱難度日。這流浪的日子一過就是七十五天。
1994年的春節是他印象尤為深刻的一個春節。大年三十的晚上,當別人家殺雞宰魚、喜迎新春、歡聲笑語的時候,他卻因為囊中羞澀、食不果腹而憂傷,透過小巷仰望天空,心中卻是無比凄涼。迷茫和未知最容易消磨人的斗志。在外面漫無目的地游蕩時,幾個衣衫襤褸的乞丐向他乞討,更是引發他內心的悲哀,因為他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詩作《流浪是一塊永不愈合的傷疤》就真實地記錄了他第一次流浪在外的辛酸與無奈:“我像游魂一樣四處飄蕩/走在深圳的土地上/我感到四肢無力/我看見對面一只無家可歸的狗正嗅著/命運的骨頭/我拖著疲憊的影子/測量流浪的旅途究竟有多遠//在子夜里沒有流過淚的人/不是真正的打工者。”
許立志大概是在2010年到深圳打工的,那時候的他還有著夢想,并沒有那么厭世。但慢慢地、日復一日地在富士康的生產線上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時,他開始感到彷徨和無奈。如許立志最初寫的幾首發表在《打工詩人》上的詩。在《車間,我的青春在此擱淺》里,許立志如此地描述當時的生存狀態:“流水線旁,萬千打工者一字排開/快,再快/站立其中,我聽到線長急切的催促。”他感到“既已來到車間/選擇的只能是服從”,更感到青春無情的流逝,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在你懷里/被日夜打磨,沖壓,拋光……”
這深深地表達了他對無情流逝的青春的惋惜和在車間里空耗時光的不甘,他的青春應該是留給最美的詩歌、最美的風景,而非在車間里打磨、沖壓、拋光。他對青春的留念甚至超越了生命,在2014年的10月1日,他選擇了自盡,他的青春也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天、那一刻。
參考文獻:
[1] 許強.流浪是一塊永不愈合的傷疤[OL].許強新浪博客.
[2] 許立志.車間,我的青春在此擱淺[OL].許立志新浪博客.
[3] 楊濤.流浪的青春·打工詩人:許強[OL].楊濤新浪博客.
[4] 許強.草根性:當代詩歌上升的動力[OL].許強新浪博客.
[5] 許強.打工文學——發出心靈的聲音[OL].許強個人網站.
[6] 富士康打工詩人許立志遺著《新的一天》將眾籌出版[OL].網易新聞.
[7] 采訪打工詩人許強·為打工者代言是我的使命[OL].顧彥龍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