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玉遷

【摘要】自考作為“沒有圍墻的大學”,一直以來都是我國開展高等教育、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最為理想的試驗田。從浙江省自考銜接辦學的實踐經驗來看,如要構建自考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生態圈,就必須對銜接溝通的工作基礎、運行平臺、創新內容、驅動力以及質量保障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研究。
【關鍵詞】自考;銜接;生態圈;構建
【中圖分類號】G4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8794(2016)07-0006-04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浙江省就通過多個角度、多個層面推進自學考試與職業教育的銜接溝通,積極探索人才培養立交橋,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浙江模式”。
2014年7月,浙江省教院、省考委出臺《浙江省自學考試綜合改革實驗區工作意見》,其中明確要求“完善銜接溝通機制,拓寬終身學習通道。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自學考試開放、靈活的優勢,開展與其他教育形式的銜接溝通,促進實現各種教育形式的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人才成長立交橋,為建立和完善繼續教育、終身教育體系,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拓展途徑。”《意見》明確當前要以自學考試為中心,開放、靈活地拓寬銜接溝通渠道,打通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的藩籬,對于前后對接、左右交叉、上下融通的知識、技能要求進行無縫對接、交叉整合和融會貫通,減少學習者重復學習的時間與精力,保質又兼容地實現國家終身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目標。
縱觀浙江省在自考銜接辦學方面的實踐經驗與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其在自考銜接內容與形式方面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此基礎上,若要繼續將自考銜接溝通推向深入,形成體系,就必然要對構建自考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生態圈進行全方位的探索性研究。
一、當前自考與各層次、各形式教育銜接成果是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工作基礎浙江省自考與各層次、各形式教育銜接溝通情況見下表1:
開設農家樂經營和管理專業、社區管理專業等二、統一實施學分銀行制度是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運行平臺學分銀行是一項終身教育制度,也是推進終身學習的一種機制創新,其目的是為了實現學校教育和校外繼續教育、正規教育和非正規教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三大體系的溝通。目前,自學考試應是最適應國家學分銀行制度的、最有條件作為依托來探索銜接溝通學分互認的一種形式。因此,以自學考試為主軸構建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立交橋是當前最便捷可行的做法。
自學考試與各層次、各形式教育之間的銜接溝通必須以學分銀行為平臺,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統一采用學分制,制定統一的學分認定、轉移和折算標準,通過免考、借考、轉考等支持手段,以實現各類教育形式之間自由銜接互認。學員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參加國家認定的教育機構開設的課程學習,或者個體自學通過國家學歷課程的考試,都可以獲得相應專業的學分,甚至對學員個人特殊工作和生活經歷進行的評估,也可以轉換成有關課程的替代學分。
三、進一步拓展銜接舉措是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當務之急(一)不斷細化并完善當前自考與各層次、各形式教育銜接的措施
1擴展各行業、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非學歷證書銜接
如:中小學教師專業資格考試擬可頂替部分教育類專業課程學分;中國國際化人才外語考試(BFT)擬可頂替“00015英語(二)”或部分英語類專業課程學分;國際軟件工程師認證(NIIT)擬可頂替部分與計算機相關課程學分;財政部的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擬可頂替會計或財務管理專業部分課程學分;人事部的經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擬可頂替經管類專業部分課程學分;以及勞動部門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鑒定工種眾多,具有普遍性)擬可頂替相關專業部分課程學分等。
2采取量化措施與非學歷證書銜接
由于知識結構的遞進與梯次性,高等級的證書考試內容必然涵蓋低等級證書能力與水平要求。如參加全國英語等級考試(PETS)三級或以上筆試并取得合格成績,可頂替“00015英語(二)”課程學分,通過采取量化措施,獲得PETS二級也應可抵免該課程一定學分,剩余學分則可在相應專業選考課程中以補足,這也符合浙江省的區間學分制的實施精神。當然此辦法也適用于其他等級證書。
3采取量化措施與其他教育形式課程銜接
由于不同學歷教育形式之間采取的專業計劃各有不同,人才培養側重點也不盡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學歷教育形式的不同學歷層次之間的課程設置存在部分課程趨同的情況。比如,很多高校成教函授會計專科計劃中會安排“資產評估”、“審計學”、“財務報表分析”等課程,而這些課程在自考會計獨立本科段的專業計劃中也同時存在。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可以考慮將其他教育形式的課程抵另一個學歷層次的相關課程的部分學分,予以認定。
(二)拓展自考與社會機構培訓、校企聯盟人才共建的銜接溝通
當前,先前學習評價與認證(Prior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Recognition)在國際范圍內的高等教育領域被廣泛應用。通過先前學習評價與認證,將學習者尤其是成人學習者通過非正式學習所獲得的各種知識、技能與能力轉化為學分,從而使得學習者在參加學歷繼續教育時不必重復學習。
1自考與經認可的社會機構業務培訓的銜接溝通
采取類似于現行的由自考全日制助學院校開展的課程過程性評價實施辦法,對被認可的社會機構的業務培訓,經核實其培訓課程與自考專業計劃部分課程存在對應性的,可以給予社會機構以過程性評價權限,過程性評價占課程最終成績的30%(注:浙江省自考過程性評價占課程最終成績的30%)。
2自考與校企聯盟人才共建的銜接溝通
針對自考銜接試點院校,其與單個企業或數個同類型企業之間開展的聯盟式人才培養與產學研業務培訓,經過一定考核可認可其培訓成績,并將其折算成自考對應專業課程的全部或部分學分,或者占課程最終成績的一定比例。
3自考與各類繼續教育平臺的銜接溝通
如對中小學教師參加各高校、教師進修校的教師繼續教育的課程學分予以認可,拓展銜接溝通渠道。諸如此類,有教育行政部門參與主持的繼續教育平臺,經考核認證后,其培訓的學分也可考慮計入自考專業課程學分。
(三)拓展自考與企業工作的銜接溝通
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必然要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而學習成果的認證,不僅包括理論學習成果,也包括實踐操作成果。目前我國企業一線技術員工基數非常大,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小企業一線操作員學歷層次還比較低,但其所從事的崗位工作或生產勞動卻已達到或超過了相應的自考專業課程知識與能力要求,尤其是實踐環節學習要求。鑒于此,針對經認可的企業,通過集體申報,接受教育考試部門的統一監督,其現場實踐考核成績可考慮認定為一定學分。
(四)拓展自考與國家公開學術期刊的銜接溝通
國家公開學術期刊具備較強的嚴肅性,其準入門坎較高,是通過國內新聞出版署和國家科委審批創辦的,擁有國際標準刊號(ISSN)和國內統一刊號(CN)的正規刊號。在實際操作中,如學前教育(獨立本科段)專業中的00881學前教育科學研究與論文寫作(實踐)課程,可以采取考生以第一作者形式在國家公開學術期刊發表1篇及以上論文予以頂替課程,可以由主考院校組織統一的面試答辯對質量進行把關。
四、國家統一考試制度是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自學考試的命題組織、考試實施、成績公布是在全國教育考試行政部門的統一管理下進行的,有一個組織嚴密的管理系統來確保學習者學業評價的質量,因此,為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國家統一考試制度不可偏廢。針對自考與各類不同教育形式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現實情況,目前有多種考試組合模式可參考。
第一,完全統一考試。不同學歷層次的自考專業,理應保留一定門數課程,采取完全統一考試模式,用以檢驗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與效果。
第二,部分統一考試。根據各類教育形式課程學分兌換比例,對于達不到自考課程完全學分的,其差額部分進行統一考試。
第三,協議授予考試。可參考美國大學與社區學院的學分互認方式,在美國的轉學機制中,各層次高校通過簽訂協議的方式,互相承認課程與學分,即執行“轉學課程協議”。相對應的,自考與不同類別的教育形式或社會機構培訓之間的銜接,其課程學分認定考核均應通過相互之間的協議授權形式進行,設置準入標準,明確權力義務,加強監督檢查。
第四,免考。對于自考公共課程以及非學歷證書所對應的課程采取免去統一考試的措施。當然,考試的形式多種多樣,有筆試(閉卷、限制性開卷等)、實踐操作、答辯、考查(作業或小論文等)等,在具體操作中,應視情況而定,但必須始終強調考試的公平公正以及人才培養的質量標準不打折扣。
五、學分轉換認證是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推動力量自考與各層次、各形式教育的銜接溝通措施均以學分制為統一“交易”平臺,通過學分的認定、轉移和折算,最終達到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目的。這里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即到底由誰來制定標準,把好質量關,主持各類教育學分轉換工作。
第一,明確領導機構,那就是國家教育考試行政機構,既有權威性又有獨立性。
第二,由國家教育考試行政機構牽頭組建自考學分轉換認證中心,認證中心的人員可由教育考試部門、自考主考院校以及銜接試點院校中有經驗的人員組成。
第三,自考學分轉換認證中心工作職能。一是要確認各類形式的教育之間學分“交易”可行性;二是制訂學分認定、轉移和折算標準;三是評估學分“交易”質量標準。
只有這樣,自考銜接溝通人才培養體系方可順利運轉起來。當然,自考學分轉換認證中心可先以某一地市級單位進行試點,也可選擇先以某一省級單位進行試點,成熟后再給予推廣。
六、課程體系改革是深化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的前提條件國家十分重視中、高職教育的職業化發展,倡導職業教育在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與內容設計、實訓與招生就業工作方面均突出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與此相對應的,當前參加自學考試的主力軍就是中職或高職學生,其學習特點就是重應用、偏實操,而自考原有大部分專業計劃參考借鑒的是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方案,其學習對象與自考生相比大相徑庭。因此,自考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已迫在眉睫。
自考課程體系改革應凸顯實踐本位,促進自考課程內容向職業發展方向延伸,以培養懂技術、會管理的應用型人才。
(一)課程體系要體現學習對象特點
目前,自考參加者一般為中職、高職學生,或是部分社會從業人員,其學習的最大特點就是重實踐、講實用,而掌握過高過深的理論知識并不是他們的學習目標。因此,在自考課程體系改革中應增加實踐課程比重,減少理論課程,理論課程以夠用、實用為度。增加實踐課程,同時改革現有部分課程理論與實踐環節分設兩門課程的安排,可考慮予以合并。課程的實踐部分則通過課程見習、實踐操作等形式開展,并由實踐教學組織單位負責考核。
(二)課程體系要體現區域經濟特色
比如,民營企業在浙江省經濟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且大多屬中小型企業,產業結構調整快,對于員工履崗能力要求高,要求上手快。因此,要不斷完善職業化課程體系設置,切實找準企業需求,使教學與企業實際相結合。同時對于部分報考人數少、考試難大且與經濟社會發展不適應的專業應建立退出機制。
(三)課程體系要預留銜接溝通窗口
作為學分銀行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自考應承擔各層次、各形式教育銜接溝通的橋梁作用。在其課程體系構建中,既要考慮專業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準確性、科學性,又要具備一定的各類教育形式之間相互銜接溝通的包容性。比如,設置非學歷證書銜接課程、社會培訓熱點專題等。
以自考為主軸,構建高等教育銜接溝通人才培養生態圈,涉及面廣,可操作性強,對于我國大力倡導學習型社會以及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馮成火.“浙江模式”:自學考試與職業教育溝通創新實踐[J].中國考試,2010,(4):37—43.
[2]王海東.學分銀行:自考制度轉型的方向與機遇[J].考試研究,2011,(4):12—16.
[3]薛平.構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人才培養立交橋的實踐探索:以浙江省為例[J].中國考試,2012,(7):20—25.
[4]王海東,劉素娟.依托自學考試制度構建國家繼續教育學分銀行[J].開放教育研究,2011,(3):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