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馨
以職業資格證書為驅動的高職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研究
鄧馨
摘要:高職院校在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軟件混雜等問題,本文以職業資格證書為驅動探討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以提升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更加符合企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為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職業資格證書;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會計電算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數據處理系統得到了企業的廣泛應用,會計電算化課程也成為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由于會計電算化融合了會計學的理論知識和計算機技術的操作技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以充分理解各個電算化模塊的原理及其應用,嚴重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為了提高會計從業者的業務素質,財政部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通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而會計電算化即是會計從業資格考試中的重要課程,因此,高職院校以職業資格考試為驅動,推進會計電算化課程改革具有重要意義,既能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又能為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進行深刻的課程教學改革,必須首先分析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不足。高職院校在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單一、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軟件混雜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課程的教學效果,也制約了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
(一)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教學內容單一
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課程的前導課程為基礎會計、財務會計等理論課程,忽視了對計算機等操作課程的學習,學生普遍缺乏實際操作能力。目前許多高職院校對學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和基礎會計課程的課時分配不合理,計算機基礎課程分配的課時較少,難以培養學生的軟件操作能力,而會計電算化課程對于計算機知識要求較高,很多學生在會計電算化學習過程中明顯感到計算機能力的欠缺,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了瓶頸,嚴重影響了會計電算化的教學效果。會計電算化課程應當建立在一定的會計學、計算機應用技術等交叉學科的基礎之上,學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的計算機操作技能和扎實的會計學知識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學習和應用財務軟件。
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一般選用企業常用的財務軟件,模擬一個單位在一個會計期間內的經濟業務進行會計處理,課程教學目標僅僅是滿足簡單的從手工做賬到計算機做賬的過渡。這種模式下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教學只是把計算機作為一種會計核算的工具,模擬手工做賬的模式來完成原始會計數據的處理,并沒有實現在信息系統環境下財務信息的內控與傳遞。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也只是機械的把教材或者老師布置的實訓資料錄入財務軟件中,并沒有掌握軟件的數據的處理流程,更不懂財務軟件在現代企業管理中真正發揮的作用。
(二)教學模式落后、教學方法不合理
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過程中普遍采用理論知識講授與上機操作演示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教學方法相比單純理論課的教學有更多優勢,學生能夠了解各個操作步驟的意義。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師授課過程中忙于講解各個操作步驟的要點,學生機械的進行上機操作,缺少對電算化軟件的總體把握,對各個系統模塊的功能以及聯系更是知之甚少,難以深入理解軟件的運行原理,也不利于培養積極主動的學習能力。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在嘗試不同的教學方法,例如:演示法、實驗法、情景法等,但是由于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應用性比較強,上述教學方法在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知識綜合運用能力等方面仍然不足,需要探索更適合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教學方法。
(三)師資力量薄弱、知識結構不完善
由于會計電算化課程本身的特殊性,任課教師既要具備扎實的會計專業知識又要掌握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技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引進這種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都存在一定的困難,現有的會計電算化教師多為原來教授計算機課程或者教授會計專業課程的教師,缺少對跨學科知識的理解和把握,也沒有真正在企業從事過與電算化相關的工作,欠缺處理實際業務的能力和經驗,不能深刻理解企業對于電算化軟件的訴求,導致授課過程中難以把握會計電算化的操作重點,無法全面的講授軟件中各模塊的功能。所以,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的師資隊伍較為薄弱,知識結構不完善。
(四)實踐教材單一、教學軟件混雜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教材都是根據自身擁有的教學軟件配套使用,例如金蝶、用友、浪潮等財務軟件的演示版。學生通過電算化課程的學習能夠基本掌握企業在一個完整會計期間經濟業務的會計處理。然而,教學過程中相關的功能操作都是基于一個大中型制造企業,難以滿足企業在現實中多樣化、個性化的業務需求,學生畢業后進入各行各業從事財務工作,各行業對財務軟件的需求也不盡相同,學生工作后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所學與所用存在很多現實的差異。因此,單一的實踐教材難以滿足學生未來的工作需要。此外,各個院校采購的教學軟件千差萬別,對于同一種業務功能,在實現形式及其應用操作上都存在很多差異,給學生造成了很多困惑,也增加了學生工作后的困難。
(一)合理設置會計電算化的課程體系
財會專業課程體系中設置了較多的會計理論課程,對實踐環節重視不足,針對會計電算化自身的特殊性,應當開設更多的實驗、實訓類課程以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的課程,從而保證學生能夠適應當前企業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趨勢。此外,為了提高學生處理經濟業務的能力,還需要科學合理的分配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的課時比例,增加實踐課程的課時,理論課時和實訓課時可以適當保持在1:2左右的水平。同時豐富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內容,突出實驗實訓的仿真性,全方位的模擬工業企業的賬務處理流程,發揮高職學生在實驗、實訓環節的優勢,真正實現課堂教學和企業需求的有機結合。以職業資格證書為驅動,還應將會計從業資格考試課程納入到培養方案中,讓學生高度重視本門課程的學習,提高電算化軟件的實際操作能力。
(二)改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
會計電算化課程的操作性和實用性高于一般的理論課程,在會計電算化的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采用“作業設計教學法”,以學生為中心,采用雙向、探討式的教學模式。學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會計理論的基礎上,通過老師的操作演示,熟悉財務軟件的操作。為學生設計一整套企業的模擬賬套,涵蓋企業日常的經濟業務,并兼顧職業資格考試的要求,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電算化軟件的操作,激發學生研究軟件、應用軟件的熱情,作業設計可以分小組或者個人獨立完成,以作業任務的形式將電算化軟件的操作重點予以強化。實施作業設計教學法可以使學生全面掌握所學的知識點,使學生對企業財務軟件的使用有具體化的認識,對會計信息化流程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和體驗。
(三)提高教師水平、優化師資隊伍
提高師資隊伍的業務素質是會計電算化教學質量得以保證的重要前提。會計電算化老師應該具備扎實的會計知識功底,還要有過硬的計算機理論和實踐經驗。作為會計電算化專職教師,要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握會計電算化的發展方向。高職院校也可以靈活的采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提高專任教師的業務能力,聘請專業財務軟件公司的技術人員或者企業的財務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座以及培訓等活動,以了解目前財務軟件的發展情況以及企業對于財會專業學生的需求。學校還可以選派一些優秀老師到會計電算化課程建設和會計從業資格考試通過率比較高的院校進行考察學習,通過向優秀學校學習彌補教師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在教學過程中取長補短,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和質量,提高高職院校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
(四)豐富實踐教材、規范財務軟件
高職院校在設置會計電算化課程時都會分配一定的實驗、實訓課時,但是現階段的實踐效果并不理想,除了課時比例分配、教學模式等原因外,實踐教材單一也是重要原因。會計電算化的實踐教材都是基于大中型的工業企業,對于其他行業關注較少,難以滿足企業多樣化的業務需求。因此,在會計電算化的實驗、實訓環節,應當豐富實踐教材,不僅要練習工業企業的業務操作,還要針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方向,開設金融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等不同行業的操作練習實驗,培養學生的業務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滿足不同企業對于財務會計的多樣化需求。
以職業資格證書為驅動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還應規范財務軟件,現階段各省份主要以用友、金蝶作為從業資格考試的軟件,會計電算化教學可以將考試軟件作為課程的實驗、實訓教學軟件,避免出現軟件混雜的情況,也能使學生提前適應考試軟件,提高學生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通過率。
綜上,以職業資格證書為驅動的會計電算化教學改革,是將會計從業所要求的各項技能貫穿于整個會計電算化教學過程中,完善課程體系建設,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培養具備復合能力的學生,更好的滿足企業對財會專業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李明偉.高職高專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會計之友,2010.8.
[2]郭新芳.基于ERP管理系統的財經專業實踐教學研究[J].財會通訊,2012.11.
作者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