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雅娟, 王 月, 劉 江
(1. 陜西省西安市胸科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2. 西安交通大學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49)
?
呼吸肌評估和訓練對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
蔣雅娟1, 王月1, 劉江2
(1. 陜西省西安市胸科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61; 2. 西安交通大學醫院, 陜西 西安, 710049)
摘要:目的探討呼吸肌評估和訓練對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的影響。方法將胸外科80例患者采用軟件隨機編號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進行呼吸肌評估和訓練,比較2組術后呼吸功能、呼吸生活質量。結果觀察組術后2周的p(O2)、FCV1高于對照組, p(CO2)低于對照組,胸圍差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的呼吸生活質量各項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呼吸肌評估和訓練有利于改善胸外科患者術后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呼吸肌評估; 訓練; 胸外科; 呼吸功能
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可伴有肺不張、肺部感染,甚至出現呼吸窘迫等并發癥,不利于術后功能的康復,因此,改善胸外科手術患者術后呼吸功能、預防術后并發癥已越來越被臨床所重視。有研究[1]報道,呼吸肌功能訓練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促進術后有效咳嗽、咳痰。本院胸外科2015年1—10月對40例擇期手術患者實施呼吸肌評估和訓練,取得了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80例需行開胸手術的患者,納入標準: ① 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② 均行X 線、CT檢查確診; ③ 無手術禁忌證; ④ 能配合完成肺功能檢查,術前均行呼吸功能檢查; ⑤ 均為擇期手術者; ⑥ 無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疾病; ⑦ 臨床資料完整; ⑧ 術后意識清醒,溝通能力、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標準: ① 術前合并有肺部感染、其他呼吸系統疾病; ② 嚴重心腦腎等系統病變無法耐受手術、麻醉者; ③ 術后發生嚴重并發癥;有胸腔積液、腹水、水腫者; ④ 廣泛胸膜粘連; ⑤ 血液系統疾病、嚴重感染; ⑥ 老年癡呆,意識障礙,聽力、溝通障礙; ⑦ 精神疾病、心理障礙;⑧術前接受過放射治療、化學治療或免疫治療。將80例患者采用相關軟件隨機編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觀察組中,男21例,女19例,年齡18~67歲,平均(38.5±12.4)歲,受教育程度7~20年,平均(14.5±5.2)年,疾病類型為肺癌4例、肺結核24例、膿胸6例、肺大皰6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5歲,平均(39.2±13.6)歲,受教育程度6~21年,平均(13.6±5.5)年,疾病類型為肺癌4例、肺結核22例、肺大皰6例、膿胸8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 法
2組患者的手術方式具有均衡性,對照組圍術期按照疾病種類的不同實施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術前對患者的呼吸肌情況進行評估,并進行呼吸功能訓練。
1.3 呼吸肌功能評估和訓練
1.3.1呼吸肌功能評估:術前采用直角尺在患者的胸骨柄、臍部測量腹式呼吸的幅度(起伏幅度值),即用力吸氣末和呼氣末的差值。用皮尺測量患者的吸氣圍、呼吸圍,即胸廓起伏幅度值。評價患者呼吸肌的功能,以便針對患者個體情況制定呼吸訓練計劃。責任護士借助圖文并茂的呼吸訓練手冊,向患者介紹呼吸訓練的重要性、方法、內容以及作用,提高患者訓練的依從性。
1.3.2術前呼吸功能訓練: ① 術前訓練主要是深呼吸運動,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相結合。指導患者將手放在上腹部和胸口,同時放松肩部、背部肌肉,吸氣時用力抬起胸廓,呼吸氣收縮腹部,術前每天訓練, 3次/d, 10~15 min/次(根據患者的呼吸功能調整訓練時間)。該訓練能夠有效改善肺的通氣和換氣狀態,協調呼吸功能,減少術后肺部感染和肺不張。② 教會患者正確的咳嗽方法,深呼吸5~6次后在保持張口的狀態下咳嗽,感覺痰液達到咽喉部時迅速咳出[2]。
1.3.3術后呼吸功能訓練:術后根據患者不同恢復情況制定呼吸訓練處方。① 術后6 h,患者清醒后,呼吸功能訓練的內容主要為縮唇運動,訓練內容為指導患者嘴唇半閉(縮唇)時呼氣,即唇部以吹口哨的口型進行呼氣,吸氣時用鼻,呼氣時嘴呈縮唇狀施加阻力,以增加氣道阻力, 2次/d, 15 min/次。同時還可指導患者進行吹氣球訓練,模擬吹氣球動作,直至拔除胸腔引流管為止。縮唇運動后,協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上半身略前傾,按照術前指導方法進行咳嗽訓練,充分擴張肺泡[3]。② 術后1 d,指導患者腹式呼吸,通過鼻孔進行呼吸,吸氣時鼓腹,呼氣時縮腹, 3次/d, 15 min/次,要求患者由半坐臥位逐漸過渡到坐位、立位,直至拔出胸腔引流管為止。期間指導患者進行屏氣訓練,具體方法為深吸1口氣后,屏氣2~3 s,然后緩慢呼出氣體,視患者情況逐漸延長屏氣時間。③ 拔除胸腔引流管下床活動后,指導患者進行呼吸操鍛煉及有氧耐力訓練,有氧耐力訓練主要采用步行方式,視患者的康復情況決定訓練強度和時間,以不引起患者疲勞和疼痛為度。呼吸操鍛煉[4], 是在站立的情況下進行鍛煉,共分為4節,患者在站位情況下進行訓練,以呼氣及吸氣動作配合肢體訓練為主,每日均應鍛煉,次數視患者的恢復情況決定。
1.4觀察指標
① 呼吸功能:記錄患者術前及術后2周時的氧氣分壓[p(O2)]、二氧化碳分壓[p(CO2)]、第1 秒用力呼氣容積(FCV1)以及胸圍差。血氣指標和呼氣容積的測試時間均為8:00—10:00, 呼氣指標采用便攜式肺功能儀檢測,p(O2)、p(CO2)采用血氣分析儀測定。胸圍差=深吸氣圍-深呼氣圍。② 生活質量:采用圣·喬治呼吸問卷(SGRQ)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3 部分,分別為疾病對病情的影響(工作情況、心理變化、是否需要治療及治療的不良反應)、活動強度(上樓、穿衣、爬坡等)、癥狀(咳痰、咳嗽、喘息、呼吸困難等),共包括50個問題,有76 個項目,每個方面的評分為0~100分, 0分為無影響, 100分為極度影響,評分越高,表明生活質量越差。調查前由專人對患者講解調查事項,并指導填寫。
2結果
2.12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
術前, 2組的呼吸功能各項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周,觀察組的p(O2)高于對照組, p(CO2)低于對照組, FCV1大于對照組,胸圍差大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呼吸功能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患者術后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術后癥狀、活動能力、生活質量影響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呼吸生活質量比較±s)分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正常情況下,人的呼吸功能受肺部組織順應性、大小氣道通暢程度、胸廓彈性、肺組織血液灌注以及呼吸肌收縮力的影響[5]。胸外科手術破壞了胸廓的完整性,損傷了胸部肌、肋間肌及膈肌,可造成呼吸肌功能不全,易誘發呼吸肌疲勞,增加機體氧耗,再加上術后疼痛、麻醉鎮痛藥物的應用等因素,患者術后咳嗽能力減弱,呼吸運動幅度減小,肺部潮氣量和有效通氣量較術前明顯減少,容易出現咳嗽困難、分泌物阻塞細支氣管,導致有效呼吸面積減小[6],而且細支氣管極易痙攣,肺通氣阻力增加、氣體擴散速度下降[5],以上因素均嚴重影響了胸外科患者術后的呼吸功能。雖然近年來胸外科手術有了很多改進,但手術仍不可避免地會對患者的呼吸肌、肺部組織造成傷害。有研究[7]報道,對胸外科患者進行呼吸功能恢復方法的指導訓練,不僅能夠改善患者術后呼吸功能,而且還能有效減少術后呼吸系統并發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相較于常規護理,接受呼吸肌評估和訓練的觀察組術后的呼吸功能損失小,恢復快,呼吸生活質量的評分高。程應秀等[8]也報道,呼吸訓練護理能夠明顯改善肺癌患者術后呼吸功能,提高術后適應性,與本研究結果基本一致。呼吸肌包括呼氣肌、吸氣肌還有輔助呼吸的肌肉。有研究[9]提出,術前對胸外科手術患者的呼吸肌功能進行正確評估是術后恢復的關鍵,尤其對于擇期開胸手術患者,其意義更為重要。術前,護理人員應了解患者呼吸肌及呼吸運動障礙的特點,這對個性化設計合理的呼吸功能訓練方案有積極作用,制定呼吸肌訓練方案時,不應該僅是患者的主動活動,還應包括對呼吸肌的被動運動以及呼吸方法的設計。
本研究中,觀察組術前對患者呼吸肌情況進行評估,并介紹呼吸肌訓練的重要性和方法等,可引起患者重視,讓其對呼吸功能訓練有大致了解,從而提高術后功能訓練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施春娜, 馬紅映, 丁群力, 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氣球吹擺法肺功能鍛煉的依從性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 2013, 15(35): 4207-4209.
[2]杜舒婷, 邢彬, 丁連明, 等. 呼吸操及肌力訓練聯合支氣管舒張藥治療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療效觀察[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4, 36(2): 115-119.
[3]蔡穎娟, 周曉琴, 楊小蘭, 等. 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患者術后康復效果的觀察[J]. 東南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12, 31(2): 208-210.
[4]趙峰. 呼吸功能護理干預在肺癌患者術后康復中的應用效果[J]. 蚌埠醫學院學報, 2014, 39(8): 1143-1145.
[5]金穎, 李玨, 王軍. 深吸氣訓練在COPD患者開胸術后的臨床應用[J]. 局解手術學雜志, 2015, 24(1): 45-47.
[6]孔輕輕, 沙永生, 趙岳. 肺康復訓練對肺癌術后化療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 29(10): 880-882.
[7]彭傳亮, 牛瑞, 孫啟峰, 等. 呼吸助力器訓練聯合霧化吸人治療對肺癌患者術后肺功能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1, 33(9): 697-700.
[8]程應秀, 金玲, 賀紅梅, 等. 呼吸訓練護理對肺癌手術患者術后適應情況的影響[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4, 33(2): 291-292.
[9]潘麗華. 健康教育和呼吸功能訓練在心胸外科患者圍術期中的應用[J]. 齊魯護理雜志, 2015, 21(6): 71-72.
[10]陳文靜, 陳雪, 張衛民. 主動呼吸訓練對食管癌術后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 2014, 36(10): 769-773.
Effect of respiratory muscle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on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JIANG Yajuan1, WANG Yue1, LIU Jiang2
(1.Xi′anChestHospital,Xi′an,Shaanxi, 710061; 2.HospitalofXi′anJiaotongUniversity,Xi′an,Shaanxi, 710049)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spiratory muscle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on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MethodsA total of 80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respiratory muscle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based on the control group.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After 2 weeks, p(O2) and FCV1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CO2)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chest circumferenc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score of each item of breathing life qualit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Respiratory muscle evaluation and training can improve 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unction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respiratory muscle evaluation; training; department of thoracic surgery; respiratory function
收稿日期:2016-03-27
中圖分類號:R 473.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12-070-03
DOI:10.7619/jcmp.2016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