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木開代司·木合塔爾
?
維吾爾族花氈制品的開發初探①
新疆大學人文學院木開代司·木合塔爾
摘 要:維吾爾族的制氈技藝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維吾爾族傳統花氈做工精致,花色絢麗。近幾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式樣單一的維吾爾族傳統花氈慢慢淡出了維吾爾族人民的生活。因收入少、制氈手工成本高,制氈藝人的數量也在逐年減少,這項傳統技藝正面臨著失傳的困境。因此,本文利用現代的銷售策略,開發維吾爾族傳統花氈工藝品,使制氈技藝得以保護和傳承,這將是一項具有歷史意義和社會價值的工作。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維吾爾族花氈 面臨消失 開發 傳承與保護
花氈是我國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的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同時也是做工精致的工藝品。維吾爾族花氈是使用價值極高、易被群眾接受、做工精致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的傳統手工藝品。在維吾爾族傳統手工技藝中,制氈技藝是一項歷史悠久、應用廣泛的技藝,并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吐魯番、莎車、和田等地區的花氈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其花色與風格也有所不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相關資料可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是指:各族人民世代傳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物、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具體包括:(1)口頭傳說、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2)表演藝術;(3)民俗活動、禮儀、慶典;(4)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與實踐;(5)傳統手工藝技能。由此可知,維吾爾族的制氈技藝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維吾爾族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
花氈在維吾爾族社會中隨處可見,因此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工藝人在維吾爾族民間的地位也較高。傳統花氈按花紋與做工的不同,其分類也不同。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主要分為搟花氈、印花氈、拜墊氈等三類。20世紀80年代之前,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是維吾爾族的屋內裝飾品和服飾原材料之一,如:鋪墊、氈帽、Kepinek(用氈子做的雨衣)、氈靴等。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維吾爾族的花氈失去了作為服飾原材料、部分家居用品的功能。
雖然近幾十年隨著維吾爾族人們生活水品的提高,花氈的適用范圍縮小了不少,但是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家庭使用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氈子在現代維吾爾族生活中的使用方法有以下幾種:(1)女性結婚時可當作嫁妝;(2)在喪葬禮中用于裹尸;(3)在日常生活中可當作鋪墊以及裝飾品;(4)可做馬車、驢車等交通用具的坐墊;(5)老百姓在做禮拜時作為禮拜墊來使用等。
自古以來在維吾爾族民間,家家戶戶至少都會有一兩個花氈被當成寶貝來收藏。這些藏品被民眾說成是從父母那一輩遺留下來的遺物或者是女孩兒成家的時候娘家配送的嫁妝等。
維吾爾族傳統花氈有著悠久的傳承史,但在現代工業化的影響下,各種原因造成了維吾爾族傳統花氈不僅在適用范圍上縮減,而且還在花色、技藝、圖案上也有了不同程度的變化。雖然改革開放之前,花氈在維吾爾族人生活中使用廣泛,但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花氈逐漸被各類毛紡織品所代替,其手工藝也面臨失傳的困境。如用腈綸線加工的地毯價格便宜、做工時間短、需要的勞動力少、并且不易被蟲子咬壞、不易脫毛等優勢慢慢占據了花氈在維吾爾族紡織品市場上的位置,導致花氈的消費人群減少。加之制氈是一項做工時間長、需要的勞動力多的技藝,但因為顧客少,導致工匠的收入低得可憐,無法以制氈技藝養家糊口,因此很多氈匠都放棄了民間傳統制氈技藝,由此,制氈藝人的數量銳減,師徒傳承無法維系,沒有人愿意學習該工藝,無人可傳承的局面致使傳統的制氈工藝面臨消失。雖然還有很少數的工藝人出于對父輩傳承下來的技藝的熱愛與尊重仍然以該技藝為生,但其生活水平與經濟收入很難滿足生存需要。當今,維吾爾族傳統花氈工藝存在以下4個問題。
1.1加工機器效率低
傳統的維吾爾族制氈技藝是不使用任何機械,純手工制作的,但因為做工時間長,所需勞動力大,所以維吾爾族民間發明了一些加工機器,便于節省時間與勞動力,但由于設備技術比較落后,所以效率往往不如專業的加工機器。
1.2產品品種單一
維吾爾族傳統的制氈藝人的手藝都是從父輩或者師傅那里學來的,至今并未進行任何改造或者創新,導致花氈無論從花色還是從品種都過于單一、無任何創新、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1.3制氈藝人缺乏創新
大多數維吾爾族傳統的制氈藝人都生活在較偏僻的鄉村地區,幾乎沒有機會認識、發現并理解現代工藝品市場的消費需求,無法對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進行改造與創新。
1.4消費者少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者對市場和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維吾爾族傳統花氈的品種單一、質量較差、有羊膻味兒、脫毛等缺點使維吾爾族的傳統花氈無法在都市商業區域占領一席之地,導致消費人群僅限于鄉村的維吾爾族民眾。
傳統手工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傳統手工藝的商業化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傳統文化、先進的技術及當地特有的生活環境構成了傳統工藝商業化的重要因素。如何讓具有觀賞性與收藏價值的工藝品被更多的人知道,讓更多的人認識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如何使一個民族的傳統手工藝趕上時代的步伐。在工業化、信息化的今天,如何對民間的傳統手工藝進行保護與傳承是很多傳統工藝面臨的問題。因此,開發維吾爾族花氈工藝品將是一項具有重大意義和價值的工作。對花氈工藝品的開發有以下3個途徑。
2.1開發成旅游紀念品
維吾爾族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占新疆總人口的45.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現今,新疆地區已經有十二個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旅游景點。吐魯番、阿克蘇、喀什、和田的維吾爾族人口在本地占多數,文物古跡眾多,在音樂、舞蹈、文學、飲食、居民建筑、服飾、習俗等方面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情,旅游資源豐富。民族特色手工業是維吾爾族旅游經濟的重要形式之一。利用傳統的維吾爾族花氈做出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各類紀念品,走民族品牌之路,做出優質的特色產品,不僅可以提高旅游業的經濟收入,為地方經濟的發展贏取更多的競爭優勢,同時亦可吸引更多消費者接觸并了解維吾爾族的傳統文化。
2.2設計成時尚的家居用品
就維吾爾族的審美意識而言,只要是能用眼睛看得到的地方或東西就必須精心地裝飾。維吾爾族日常生活中,花氈最常見的使用方式是鋪在炕上或馬車、驢車上,來裝飾屋內或馬車、驢車。利用維吾爾族傳統花氈做一系列的現代生活用品,如:拖鞋、茶壺墊、錢包、手機包、眼鏡盒等。若把既時尚,又現代的設計和傳統的手工藝結合起來,則突破了花氈的傳統用法,擴大了氈子的使用范圍。
2.3改造成溫馨的室內裝飾品
維吾爾族在室內裝飾上也很有特色,常見的有室內墻上掛各種花毯、刺繡工藝品、樂器、各類油畫、名人名言等。獨特的民族特色,精致的加工技藝堪稱維吾爾族手工藝的精華。近幾年在新疆各個地區開創了一系列裝飾上具有民族特色的、能展現本民族文化、使時尚與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的飲食會所,如:海爾巴格、巴義人家、巴格萬等。用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做出日常生活中的裝飾品及以傳統文化為裝修主題的公共場所的裝飾品,讓傳統花氈走進現代餐飲業也將會為花氈制品開拓新的消費市場。
3.1經費問題
開發維吾爾族的傳統花氈是一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的工作,如何使花氈工藝人與現代快速發展的工藝品市場架起一座橋梁,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如何使政府和私營企業家認識傳統維吾爾族花氈,意識到花氈的開發價值并愿意投資到傳統的制氈工藝,在經濟上給予支持,與政府達成一致,利用政府的優惠政策法規去彌補維吾爾族傳統花氈原材料上的缺點(如:如何去除花氈的羊騷味,如何脫脂使氈子不會被蟲子咬壞等)將會是開發維吾爾族花氈工藝品工作的重點。
3.2設計問題
開發過程中如何將現代的、時尚的、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的設計與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相結合,做出時髦的并具有民俗特色,可傳達本民族文化信息的產品的同時,如何使傳統的文化與現代化的設計理念達成一致并讓二者完美結合將是這項工作的突破點。
3.3與藝人的溝通問題
維吾爾族傳統的花氈藝人習慣于按照固定的尺寸、花紋、顏色等來制作花氈,因此做出不同的生活用品或者旅游紀念品對傳統的花氈藝人來講是一項比較新奇,比較難以接受的工作,所以怎么與花氈藝人相處并溝通,怎么讓他們接受新的想法與設計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3.4銷售問題
開發出新的維吾爾族花氈工藝品以后,面臨著如何使這些產品融入到不同的商業領域,如何被廣大的消費者接受、使用等問題。如何擬定出一定的銷售策略,做出銷售平臺,設計好售后服務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國家政府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今天,用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的方式來保護并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大多數傳統手工藝人也非常希望自己的手工藝能趕上時代的步伐,做出不同的工藝品來保護并傳承這項手工藝。如:新疆喀什地區恰撒鄉是制氈藝人居住密集的鄉鎮之一。該村有將近23戶家庭是以制氈為生,主要產品就是傳統的搟氈。當地鄉政府統計以后做出決定,騰出鄉里的十畝地來支持老百姓生活并傳承傳統工藝。但因為缺乏創新,沒有消費人群,無法找出良好的銷售途徑,使老百姓與鄉政府的工作沒有起色。因此政府和老百姓都非常失望并不知所措。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藝人和政府都非常愿意并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但因為缺乏開發,無法與時代同步,因此制氈技藝面臨失傳。所以,開發傳統維吾爾族花氈工藝品,使維吾爾族傳統的制氈工藝得到保護的同時,使傳統工藝人的生活得到提高,引起大家的關注與重視,激起民眾傳承的熱情,使維吾爾族傳統花氈流行并走向現代工藝品市場。
參考文獻
[1] 宋云華.非遺之問[J].中華手工藝,2009(06).
[2] 郭曉東.新疆民族文化精粹快讀書系(第六輯):民間工藝[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2010.
[3] 夏克爾·賽塔爾.維吾爾族的花氈工藝及其保護[J].神州民俗,2010(5).
[4] 買買提明·沙比爾.維吾爾族手工藝術(維文版)[M].喀什:喀什維吾爾出版社,2002.
[5] 買買提明·沙比爾.氈子制作(維文版)[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6] 夏俠.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J].新疆職業大學學報,2011(2).
作者簡介:木開代司·木合塔爾(1991-),女,維吾爾族,新疆民族文化中心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俗文化學方面的研究。
基金項目:①新疆維吾爾族本土知識的保護與傳承研究(204-60475),批準號:13&ZD145。
中圖分類號:F72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4(c)-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