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
“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成效之思考
□李雪萍
【摘要】“公共關系學”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項目教學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同時,教學改革也提高了授課教師的工作能力。
【關鍵詞】獨立學院;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因此,注重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打造適應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高素質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務,這不僅是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宏觀要求,也符合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獨立學院作為我國民辦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為地方和區域社會的發展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高級人才,應用型人才的突出特點就是不但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這與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要求相符合。
作為一門綜合性、應用性學科,在高校開設“公共關系學”課程,能夠使當代大學生掌握公共關系協調與溝通、處理危機、咨詢建議和塑造內外形象等理論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將來求職擇業,展示自己才能,打下堅實的基礎。如何通過“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實現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
“公共關系學”是高等院校市場營銷、管理類等專業的一門必修的基礎課程,涉及范圍很廣,如企業管理學、廣告學、傳播學、心理學、新聞學、企業文化學等。當前,獨立學院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基本上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教學內容多,教學課時不足,教材種類繁多,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動力不明確,自主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果采用傳統的以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刻板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勢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的降低,不利于學生真正地掌握好公共關系學的相關知識。可見,傳統的教學方法嚴重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發展,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亟須進行教學改革,以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1.項目教學法簡介
項目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科學的實踐性教學方法,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分析能力和綜合能力為目標。具體來說就是,教師指導學生圍繞一個具體項目,充分選擇和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在實際調研、知識吸收與運用、探索創新的過程中,以團隊合作為組織形式,讓學生自主獲得較為完整而具體的知識,形成技能并獲得發展的教學形式。項目教學法最為顯著的特點就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提供了平臺,學生通常以小組的形式參與到項目中,既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和動手能力,也培養了團隊間互相協調合作的能力。項目教學法根據不同的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雖然有所差別,但基本上分為“項目設置、項目計劃、項目實施、項目檢驗、項目評估”5個步驟進行。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入項目教學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教學改革成效分析
(1)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教學改革效果顯著。通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改革,為檢驗教學改革的實際成效,項目組采取了抽樣問卷調查的形式,在接受教學改革的學生中發放了自編的“‘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改革效果調查問卷”。本次調查采取抽樣問卷調查的形式,總共發放問卷66份,男生17人,占總人數的25.8%,女生49人,占總人數的74.2%;年級構成中,大學一年級占39.4%,三年級占60.6%。學科構成中,新聞學專業的學生占60.6%,漢語言涉外文秘專業的學生占39.4%。數據通過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得出研究結果。
首先,學生對“公共關系學”這門課程的認識發生了變化。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學生對公共關系學的認識,為教學改革提供參考依據,在課程開始前,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調查了解。問卷結果顯示,在沒有學習這門課程之前,學生認為“這門課程就是教學生交際應酬、陪人吃飯的”,還有的學生認為,“公共關系學課程沒有什么用處”,有的學生認為“估計就是講禮儀,沒有太大幫助”,可見,學生對“公共關系學”這門課程的認識產生了偏差。而經過一學期的課程學習,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認識有了很大的改觀,如:“我們掌握一定的公共理論和公關技能技巧,完善了自身的公關素質,提高了實際工作能力,對職場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公共關系的涵蓋面十分廣泛,實現與公眾的良好關系的方法與途徑也是多種多樣,公共關系不僅處于社會企業中,事實上與任何人都息息相關”;“認識了它的作用,特別是在實踐操作方面,現實生活中的運用方面是最廣的,還了解了團結合作的精神以及人際交流等”;“實踐為主,參與了老師布置的任務,受益很多”;是“一門實用課程,注重實踐”。
其次,學生對該課程的總體評價比較高。主要從4個方面對課程進行評價。認為教學理論講解部分好和較好的人數有55人,占總人數的83.3%,認為教學實踐環節安排好和較好的有61人,占92.4%。對教師教學方法和理論水平也比較認可,分別有49人和59人,占比例為74.3%和89.4%。由此可見,引入項目教學法,我們的教學改革是得到了學生認可的。

表1 學生對教學改革評價等級所占比例
再次,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提升。所謂實踐能力,是指人類能動地改造自然、社會和人的自身活動的能力。當代大學生之所以要提升實踐能力,是因為實踐能力關乎個人對知識的靈活運用、對專業技術的熟練掌握、對知識的再創造以及將來如何更加適應社會發展。在接受調查的66名學生中,有61人認為自身的實踐能力得到了顯著提升,有5人認為實踐能力沒有得到提升,總體來說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是肯定的,尤其是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團隊協作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其中與人溝通的能力提升最為顯著。另外,在組織能力、應變能力、學習能力方面也有所提升。還有的學生認為提高了自己的情商,更加適應將來就業的需要。

表2 學生對個人能力提升評價等級所占比例
(2)從教師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教學水平得到了提升。
首先,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公共關系學”課程在學生的理論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培養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具備良好的公關活動能力的人員已日漸成為社會的搶手人才。正因為如此,高校紛紛開設該課程,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學生求職的需要。但在教授“公共關系學”知識時,很多任課教師教學理念落后,仍采用傳統的以課堂理論知識傳授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模式,刻板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迅速更新的時代,作為教師,要想更好地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只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才符合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要求。本課題組也是將此目標作為開展研究的重要方向,將科研與教學緊密結合,教學過程中出現從“傳授知識”到“培養能力”的轉變,從教師為主導到學生為主導的轉變,從學生被動接受到主動思考的轉變,從接受知識到運用知識的轉變。通過這一系列轉變,把學生變為課堂的主人,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從實踐中提升理論修養,最終不斷提升自我的實踐能力。
其次,教師也掌握了新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改革中重點引入項目教學法,雖然國內關于項目教學法的研究和應用也不少,但是對于教師個人而言,多是紙上談兵。教師通過學習和梳理當前我國項目教學法的研究成果和對于開展項目教學法的介紹,在教學組織實施過程中一邊實踐一邊總結,形成了一套結合本課程開展的項目教學法實施流程,以指導以后“公共關系學”課程的教學實踐。項目教學法在具體設計的項目上也是多種多樣的,尤其是能夠結合學生自身的發展需要來設計項目的具體內容,促進學生的發展。這也不斷激發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把課堂講授轉變到項目設計,努力嘗試通過多種形式組織課堂教學,最終幫助學生成長進步。
再次,促進了教師個人科研水平的提高。對于學生而言,通過教學改革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而對于教師而言,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對于其中存在的問題,如何引入項目教學法、具體如何設計項目、如何評價課程等激發了任課教師的極大興趣。教師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注意搜集學生的前后變化,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及時發現學生面臨的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教師通過集體討論、個人思考、專家指導,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把個人思考轉化為學術論文,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筆者結合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公共關系學”課程教學中引入項目教學法,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大膽進行教學改革,一方面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使學生學會用公關理念武裝自己,為其將來成長成才打下基礎,進一步培養更加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通過教學改革,授課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科研能力等都有所提升,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師生共同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社會發展的新形式,不斷推進教學改革,為推動學生成才、教師發展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余露.關于“公共關系”教學改革創新的思考[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0,(8):170-172.
[2]張世澤,等.淺議項目教學法在我國的發展、應用和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4,(12):168-169.
[3]郭海鷹.公共關系學教學改革的探索[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5):39-41.
(編輯:秦俊嫄)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基于培養獨立學院學生實踐能力的‘公共關系學’課程改革研究”(編號:2014JGB414)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11-0053-02
作者簡介:李雪萍,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高校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