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蕓
摘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有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有利于小學生科普知識的提高;有利于加速語文課程改革的進程;有利于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更有利于培養 合格的、國家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科學素養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065-01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各種科技知識在生活中顯得越來越重要,科學素養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育對人的培養。可見,小學教育無疑承載著提升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歷史使命。由于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怎樣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呢?
首先,合理利用口語交際課,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在口語交際課上,我發現學生在發言或組內交流時,經常會出現發言被打斷或不聽別人發言等情況。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未養成傾聽的好習慣。因此,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傾聽在語言交往中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它不僅僅是一種禮貌、尊重他人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傾聽是正確回答他人問題的前提,可以減少所答非所問情況的發生。在口語交際課上,我經常會讓學生重述我的提問,或者復述其他同學的發言。還有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闡述自己的觀點,有時會因為思考問題角度的不同而引發爭論,在激烈的爭論中,學生的思想互相碰撞,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都會活躍起來。記得在一次口語課上,學生們就“開卷有益”、“開卷未必有益”兩種對立觀點進行討論,全班展開了一次辯論。班上學生自由分成兩大組,在辯論過程中,每個組的學生都盡心盡力,極力說明自己組觀點的正確性。為了駁倒對方,兩個組的學生分別聚集在一起,組內團結一心,精誠合作,集思廣益。在辯論中突顯團隊合作精神,學生的機智、果敢發揮得淋漓盡致。口語交際課有助于小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有助于小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小學生科學素養的綜合提升。
其次,充分利用閱讀教學課,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新課改要求閱讀教學不僅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也要注重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為了提升小學生的科學素養,在小學閱讀教學中,我們應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激發小學生科學探究興趣。隨著電腦的普及,課件、視頻、音樂等多媒體教學資源進入課堂,在課堂教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多媒體的廣泛應用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實效性。一些視頻、課件的播放不僅僅是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在不經意間觸發了學生的靈感,激發了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其次,加強課內、外閱讀,豐富小學生的科學知。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含有大量的科普類課文,像《植物媽媽有辦法》、《太空生活趣事多》、《蝙蝠和雷達》、《月球之謎》等等,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包括天文知識、生物知識、宇宙知識、動物知識……內容十分豐富,猶如一套百科全書。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學習生字詞的同時也獲得了這些科學知識。最后,注重小學生科學方法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光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興趣、鼓勵小學生盡可能多地積累必要的科學常識,還要重視一下學生科學方法的靈活掌握與運用。通過練習逐步使學生掌握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分類等科學方法,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再次,有效利用寫作教學課,培養小學生的求真精神
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我主要通過訓練學生寫作思維、培養小學生寫作“求真”精神來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素養。首先,培養小學生的逆向思維和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是指從習慣思路的反方向去尋找分析解答問題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往往打破常規思維、拓展思路、另辟蹊徑。在小學寫作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學生逆向思維的訓練,讓學生打破常規, 掙脫固有思維的框框,尋求多方面的新思路、新辦法。這樣教學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會大幅度提升。在寫作教學中,我也非常重視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其次,培養小學生的“求真”精神。寫作需要真情,即“求真”精神。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要培養學生寫作的求真精神。寫真實的世界,寫真實的自我。為了培養學生寫作的求真精神,我通過開展班級活動,鼓勵學生多多參加校園文化活動,要求學生每天堅持寫日記,記錄感動自己的點滴瞬間,用心靈去感悟人性的真、善、美;鼓勵學生多多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等,以此來幫助學生認識這個世界,豐富學生的體驗,培養學生的真性情,培養學生寫作的求真精神。使得學生的作文更具有知性,更具有個性化,更富有感染力。
最后,利用好身邊學科資源,注重學科課程整合
在新課改的今天,多學科交融的教學逐步推行,學科間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課程之間相互滲透,學生的多種能力相互融合越來越明顯。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不能僅局限在語文學科的教學領域進行,還應將眼光放得長遠些,視野更廣闊一些, 利用好身邊各種學科資源,加大語文與其它科學、信息等學科的交融學習,共同承擔起培育下一代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一些科普類的課文,如《太陽》、《月球之謎》、《蝙蝠和雷達》、《大自然的啟示》……這些科普類課文中有的文章蘊含的道理與科學學科教學目標一致。在講這一類型的課文時,語文教師完全可以與科學教師協商合作,利用好科學課程資源,帶領學生參觀科學儀器室,觀看模型、標本等科學教具,豐富學生感性認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等等。
總之,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科學素養也在不斷提高,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語文教師,跟緊時代步伐,不斷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摒棄舊的觀念,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用知識武裝頭腦,用科學理念指導教學,用激情點燃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不辱教育的使命,不負教育的重托,更好地傳承人類文明,為教育事業做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胡中鋒.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 李洪璽.董大芳教育教學實踐[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第1版.
[3] 李 飛.語文教學與創新·小學卷[M].延邊:教育出版社,200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