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林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合理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培養國家需要的人才,更可以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將民族文化與精神傳遞給青年一代,而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方式相對比較僵硬,長久以往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語文課程異常排斥,針對此,必須采用相應的方法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施語文教學改革,目的在于在不斷的教學改革活動中提高學生興趣,擴展教學課程傳授知識的寬廣度。
關鍵詞:初中教學;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4-268-01
前言:語文教學自古以來受到國家重視,該課程不僅僅在于傳授學生讀書、識字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文學經典的學習培養特有的民族品質與氣息,建構積極、向上、健康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但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并不適應于多樣化社會的復雜型人才的剛性需求,因此,擺在我國現代教育發展道路面前的課題之一是進行語文教學改革,尤其是正值青少年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初中階段,語文教師更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新課標指導思想為核心,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敢于面對未知事物帶來的挑戰,從而構建學生堅韌的品格。
一、傳統初中語文教學的問題
我國開展語文教學的時間相對較早,時間較長,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因此在歷史的積淀中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語文教學模式,雖然經歷了多次國家變革,但這種文化傳授方式與內涵仍然存在,我國現有的初中語文教學深受其影響,該種模式有利于培養知識型人才,但并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從特點與內容的角度來看,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第一,教學方式過于單一,學生對此并不感興趣。我國現代中學仍然采用傳統的傳統的課堂教育模式,整個課堂以教師為主導,采用以粉筆為主的方式進行講授,部分條件較好的中學則采用PPT的方式,該種方法相對落后,教師主要依靠自己的語言表達進行知識講授,卻并不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了解程度,這是一種相對機械性的教學方式,而且初中學生的心理變化正值發展階段,一般對新奇的事物感到興趣,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并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自然不會高效率的吸收并接納相應的語文知識[1]。
第二,課程內容多是一些時間相對久遠或與現代社會不相符的,導致學生對課程內容充滿懷疑而無法證實其內容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初中語文的主要內容以古詩詞、說明文為主,內容大多數是文學經典,學生的社會經歷有限,并不了解文章背后傳達的隱藏文化,而面對枯燥的文字表現的額異常反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于注重對學生的知識“強加式”灌注,并沒有考慮學生是否接受,或所講知識對學生的作用,某些語文教師為了工作而講課成為一種職業性普遍情況。
第三,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缺乏一種明顯的互動模式。課堂互動實質是學生與知識的互動,也是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教學的目標也在于實現學生與教學內容的有效互動,因此,教師應該作為引導者,而不是主導者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知識內容,但是傳統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整個課堂教學氛圍都以教師為主導,教師的語言表達為主而出現一種相對死板的學習環境,學生被動式的學習知識不利于知識的掌握,更不利于學生對知識傳遞的文化傳遞。
二、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思路
要想適應社會發展方向,培養創新型人才,在復雜的國際環境中更好的實現文化傳承就要從學生階段課堂教學改革入手,具體而言,應該從以下方面考量:
第一,優化死板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藝術性語言渲染,吸引學生注意力。學校應該根據區域民族文化及本區域內學生文化圈的方向選擇相應的教材,同時,教師應該建立一種可以與學生積極有效溝通的語言表達模式,知識傳授中的語言表達既要嚴謹,也要具有親和性。實際教學內容更要主次分明,即在實際講授的過程中應該把握知識傳授的“度”,不能全部講授,要階段性、探索性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挖掘潛在知識中隱藏的更加深刻的知識內容。如在《背影》一課中,教師應該放開主體,不局限于作者的父親,更要映射出每個學生心中父親的背影,這種開放性的引導方式不僅利于學生對文學表達方式的掌握,更有助于中華傳統美德的傳遞[2]。
第二,借助新型技術,豐富教學方式。傳統語文教學方式以黑板、幻燈片為主,某些經濟發展相對較好的區域可以借助ppt進行課程講授,前兩者過于單調,文字的穿透性不強,而初中階段學生對不同顏色的圖片異常注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ppt、音頻等多媒體方式更好的進行知識傳遞,如《阿Q》一問可以借助音頻,播放有關影片,加深學生對封建社會劣根性的深思,思考現代社會應該具備的品質。
第三,優化課堂互動模式,預設動態性課堂教授氛圍。教師在課堂開始時應該進行巧妙的導入,導入不僅僅意味著本課內容的導入,還意味著學生狀態的導入。導入方式很多,比如在講授《黃山奇石》一文時,教師可以導入相關圖片,先讓學生的眼睛到黃山旅游一遍,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產生愉悅的感覺,在巧妙導入課文[3]。教師還要在課堂中適當穿插小活動,以加強課堂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如短文朗讀比賽,教師可以選取一小段與課本人物相關的材料,請學生進行朗讀比賽。這樣既可以打破沉悶的課堂氣氛,也可以拓寬學生的課外知識,糾正朗讀錯誤,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4]??傊?,教師要精心優化教學環節,適當設置教學活動,以提高課堂的趣味性。
結論:綜上所述,隨著國際社會聯系緊密性程度的提高,我國更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以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傳統的知識培養方式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求,尤其是傳統語文知識的培養,不利于現代國家人才品格的塑造,基于此,應該從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改革入手,尤其是初中語文課堂進行創新,以此更好的為現代化國家發展提供人才動力。
參考文獻:
[1] 劉會芹.淺談新時期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與創新[J].才智,2014,18:100.
[2] 于 鋼.淺議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氛圍營造[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4,11:23-24.
[3] 閆春萍.對新課標下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J].赤子(上中旬),2015,07:245.
[4] 劉裕泰.素質教育下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初究[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S4: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