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騰龍
?
人文關懷視域下河南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探索
陰騰龍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部,河南 洛陽471934
摘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正在受到更多的關注,以調查法、統計法等研究方法對河南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課程進行探索。以人文關懷的視角切入,從特殊群體學生類型、課程開設現狀、學生心理動機分析,結果顯示:針對特殊群體學生的情況,需要加大體育資源的投入,師資力量的引進和培養,在體育場地建設中應考慮增設特殊學生運動使用的體育設施;進行課程的重新設置,健全課程評價體系,小班化、多樣性的教學形式;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促進河南省高等院校體育課程的發展,體現社會對弱勢群體權利的維護和需求的尊重。
關鍵詞: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課程建設
高校“特殊群體學生”指的是由于病、殘、弱等原因造成運動能力出現部分障礙,不能正常完成大學體育課程的學生。由于這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運動障礙,適合參與的運動項目少,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小,本身較為薄弱的身體素質得不到有效鍛煉。特殊群體學生由于存在身體條件的特殊性、差異性,心理的敏感性、復雜性等特點,因而需要對特殊群體學生進行詳細的分類,從而有針對性的進行體育教學。
1研究方法
1.1問卷調查法
依據河南省本專科院校的構成比例,樣本占總體比例為20%,本科院校抽取8所,專科院校抽取14所。每所院校學生問卷20份,教師問卷2份,其中回收學生有效問卷406份,教師有效問卷39份,有效率均達到85%以上。
1.2數理統計法
對回收的總共445份有效問卷運用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對數據進行一般性描述,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1.3邏輯分析法
對所得的數據結果運用邏輯分析法進行分析、歸納與總結,得出最終結論。
2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基本情況
2.1人文關懷教育背景中特殊群體學生
河南省是我國傳統的農業大省,高等院校中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比例較高,受到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的限制,來自農村地區的學生身體形態與運動機能總體上不及來自城鎮地區的學生,特殊群體學生也更多的來自于農村地區。針對特殊群體學生,大學期間的體育課程希望能夠達到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體育參與,使其掌握一部分運動技能,培養終身體育意識,使其在漫長的人生當中通過體育鍛煉提高自身的運動能力,培養堅強不屈的人格品質,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社會競爭能力,更好的服務社會。因此,高校體育課程對特殊群體學生顯的尤為重要。
2.2特殊群體學生分類

表1 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身體基本情況分析(N=406)
如表中所示,第一類,肢體殘疾類型:“該類型的學生是指由于運動系統的結構、功能損傷造成肢體殘疾、麻痹和畸形等而致人體運動功能不同程度的喪失以及活動受限或參與的局限。”[1]該類型學生在身體外部形態上具有直觀的運動缺陷,是所有類型中運動障礙最為明顯的一個群體。第二類,心肺功能障礙類型:該類型的學生是指由于心肺功能疾病的原因導致運動功能受限,不能承受大學體育課程規定的運動內容和運動要求。該類型的學生在外部形態上與普通學生并無明顯的區別,只是在進行一些大運動量或者高強度的運動項目時才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屬于運動項目部分受限類型的學生。第三類,暫時性運動損傷類型。該類型的學生是指由于疾病、受傷等原因導致在一定時期內運動功能出現不同程度的喪失或活動受限,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息和恢復,身體機能能夠恢復到正常狀態。第四類,弱體質類型。該類型是指由于過度肥胖、營養不良等原因導致體質弱、運動能力下降,不能完成正常的體育課程的學生,特別是大學生體育達標測試項目。該類學生在所有分類中屬于人數最多的一部分,這部分學生在體育課程的選擇上具有較大的主觀動機,而且這一部分學生中有部分具備完成正常體育課程的身體能力。第五類,不屬于以上四中類型之外的情況。
3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現狀
3.1特殊群體學生體育教學現狀
3.1.1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體育課程開設情況

圖1 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開設情況調查(N=39)
調查數據如圖1顯示,河南省普通高等院校在對待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的設置上持肯定和積極的態度,有超過八成的高等院校針對特殊群體學生單獨開設體育課程。高等院校能夠普遍認識到特殊群體學生在身體運動能力上同其他普通學生有一定差異,在體育課程的實施當中有其特殊性,因而在課程設計、授課內容、師資安排以及成績考核等方面需要區別對待,給予特殊群體學生創造更為適宜和人性化的學習氛圍。由此一定程度也上反映出河南省高等教育的進步,普通高校在教學理念上越來越注重人文關懷,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的為每一位在校大學生著想,并為其提供最佳的學習環境。
3.1.2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體育課程內容設置情況

表2 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內容調查表(N=406)
我國學校體育由于長期以競技性內容和軍事性內容為主,雖然近些年軍事體育內容在學校體育中逐步淡出,但在河南省高等院校公共體育課程設置仍以競技體育項目為主,特殊群體學生由于自身運動方面的障礙很難參與到這些項目當中。雖然河南省高校普遍都認識到特殊群體體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針對特殊群體學生可供選擇的課程仍然十分有限,選擇項目仍多以傳統競技類體育項目為主。
3.1.3課程評價形式

表3 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考核形式調查表(N=39)
現階段河南省普通高校對特殊群體體育課程的評定多以體育保健課的形式進行,調查顯示有超過半數的高校以體育保健課為主要測試內容,并綜合平時課堂表現、出勤等情況為學生期末進行打分。以保健課代替體育課雖然能夠解決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學分的問題,但同時也意味著該部分學生失去了體育課程中知識、技能的學習,失去了體育鍛煉的機會。另有部分高等院校對這部分學生同普通大學生的體育考核放在一起進行,只是在考核上降低標準,這一考核形式占到12.82%。以普通學生的考核形式來進行特殊群體學生的考核,不能區分特殊群體學生的個體差異,而且對特殊群體學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而將體育保健課、身體素質和平時表現結合起來進行考核相對而言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既能兼顧學生必要的體育鍛煉,同時又能照顧到這些學生身體的特殊情況。
3.2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的心理動機分析

圖2 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態度調查(N=406)
學習興趣在任何知識與技能的學習過程中都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學習的過程往往都比較枯燥,只有保持良好的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大化。通過對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學習態度調查得出,學生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與態度并不樂觀。如圖2所示,表現為非常積極和積極的比例不到20%,超過八成的學生對體育課程缺乏足夠的興趣的積極性;有45.26%的學生對于體育課程不置可否,興趣一般;而有接近35%的學生對體育課程持抵觸態度,不喜歡體育課或對體育課程沒有興趣。通過調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在實施過程中存在問題,并沒有達到學生預期的要求。這其中既有教學環境、軟硬件設施、課程設置等方面的原因,同樣也與學生的體育動機存在密切的關系。
體育動機是參與體育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原因,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動機調查如表8所示:完成體育課程的任務是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動機的第一選項,究其原因,一方面體育課程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屬于必修課程,帶有強制性的效能;另一方面,特殊群體學生在對自身身體的關注度可能較普通學生更為強烈,有著更強的體育參與主管能動性。排名第二、三分別為健身和治病康復,可以佐證特殊群體學生對自身的身體健康關注度更高,更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排名第四的意志品質反映出這些學生更渴望能夠具備堅強的意志品質,更為積極的面對生活學習當中的困難。而滿足興趣、改變體型、交流和豐富文化生活等普通大眾體育參與動機排名靠前的選項未能成為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動機的主要關注點。

表4 河南省高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動機(N=406)
分析構成特殊群體學生體育動機的生理和心理成因,可以得出特殊群體學生一般表現為肢體上的殘疾或運動能力低下,而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往往在心理層面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這樣的困難面前,部分學生對外界刺激愈發敏感,加上經常遭受挫折、取笑和不合宜的憐憫,”[2]主要表現在性格特征方面有著不同于普通學生的特點,而在基本的感知、思維、注意、記憶、認知等過程方面與常人并無明顯的區別。運動功能的障礙給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課程體驗、身體鍛煉帶來了很大的障礙,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區別對待。
4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建設
4.1體育課程設置
結合河南省高等院校特殊體育課程的現狀,在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設置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首先,針對存在一定運動障礙的特殊群體學生進程課程的重新設置,在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組織教法、考核標準等方面同普通體育課程區分開來,使課程更適合特殊群體學生的需要。第二,由于特殊群體學生的身體情況的復雜性、差異性,心理的敏感性、多樣性都對體育課程的實施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在課程的設置過程中有必要對學生運動能力的殘障程度進行必要的分類,既能保證體育課程的順利實施,也能最大限度地確保這些學生能夠選擇到適合他們參與的運動項目,根據學生的實際運動能力有針對性的進行課程編排,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原則上使每位學生都能得到最佳的鍛煉效果。第三,特殊群體學生體育鍛煉不能僅僅局限在每周一次的體育課程上,需要對特殊群體學生進行引導和激勵,制定運動處方,充分運用課余時間、借助身邊的條件有計劃的進行力所能及的體育鍛煉,課內課外相互結合,達到增強體質,鍛煉身體的效果。
4.2教學環境培育
特殊群體體育課程的教學環境包括班級規模、班級氣氛、教學環境、師生關系等要素。首先,班級規模是教學組織的重要影響因素,現階段小班化教學較為適合特殊群體學生的體育課程,班級人數可以控制在20人左右。其最終的目的是教學面向不同特點的學生個體,教學組織方式、內容、模式、教學評價均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組織開展。其次,營造良性的班級氛圍是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殊群體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容易使每個班級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幫助的團隊精神,更有利于塑造積極、樂觀的人生性格,不知不覺地塑造學生的態度與價值,從而影響學生在體育課程的學習活動。第三,以培養特殊群體學生自主性精神做為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學生在與教師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發展自己,獲得成就感與生命價值的體驗,獲得人際關系的積極實踐,逐步完成健康人格的確立,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心靈成長的愉悅。
4.3課程評價體系
現行的體育課程評價體系側重于對學生體能和技能的考核,由于學生身體條件的差異性,統一的評價指標對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難度,特別是針對特殊群體學生而言,部分考核項目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長而久之勢必會嚴重挫傷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
針對高等院校特殊群體學生的特殊性進行評價體系再設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在課程評價中要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和激勵性功能,重視對學生學習興趣和鍛煉態度的評價,立足于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充分發展,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和體育興趣創造有利的支撐環境。二、在評價的主體上:“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評價的積極性,改變評價主體的單一性,實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立由學生和教師等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3]三、在評價內容上進行改革創新,由終結性評價發展為形成性評價,實行多次評價和隨時性評價,突出過程性。“由定量評價發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評價,不僅關注學生的分數,更要看學生學習的動機、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4]四、在評價的方式上由相對評價發展到個人內差異評價,相對評價缺乏對于個人努力狀況和進步程度的適當評價,不利于肯定學生個體的成績。“而個人內差異評價是對學生個體同一學科內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學科之間成績與能力差異的橫向比較和評價,以及對個體兩個或多個時刻內的成就表現出的前后縱向評價,這種評價可以為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提供準確和動態的依據,”[5]也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實際情況,利于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挖掘學習潛能、改進學習策略等。五、由絕對性評價發展到差異性評價。絕對評價是對學生是否達到了目標的要求或“達標”的程度所作出的評價,過于重視統一性,忽視了評價的差異性和層次性。我們提倡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以促進所有學生都在“最近發展區”上獲得充分的發展。
4.4場地資源配備
與常規體育設施完善的現狀相對應的是特殊群體學生體育設施建設的薄弱與滯后,作為一個小眾群體,而且需求量相對較小,針對特殊群體學生體育鍛煉的設施建設容易被忽視。為了改善這一狀況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改善:首先從添置部分能夠為特殊群體學生鍛煉的專業體育器材,從根本上緩解硬件缺乏的現狀;其次需要在課程設置上進行探索與變革,在現有體育設施的基礎上創新出適合特殊群體學生進行體育課程和課余鍛煉的手段與方法。相對硬件設施的投入,以現有體育場地資源為基礎,改革創新課程內容與授課方法更具有操作性,也更為適合河南省高校的現狀。
4.5師資配置
河南省高等院校的特殊體育教育資源比較缺乏,在經歷連續的大幅度擴招之后,這一問題顯得更為突出和緊迫。在校生規模的快速擴張造成高等院校特殊體育教學資源更加緊張,專職體育教師嚴重匱乏,特殊體育課程常常是由其他項目體育教師兼任。兼職教師雖然具備專業的體育知識和技能,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由于普通大學生和特殊學生體育課程有著較大的差異,兼職教師不具備完善的殘疾人體育護理、心理輔導等知識,缺乏針對性的教學經驗,無論從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都不能夠滿足特殊體育課程的授課需求。面對特殊群體學生的特殊需求,高等院校在特殊體育師資配備上面臨著較大的挑戰。“高等院校加大體育教師的培訓力度,從中抽調具有較強業務素質的人員進行定期的專業培養,力爭在短期內培養出能夠勝任特殊體育教學和指導的師資隊伍,緩解高校特殊體育師資匱乏的現狀。”[6]專業體育院校要將培養具有專業素質的特殊群體教育師資納入培養計劃內,充實高等院校以及其他需要這方面專業人才的部門。
參考文獻:
[1]張金明,趙悌尊.對我國殘疾兒童康復的思考[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2:193-196.
[2]鄭波.論高校殘疾人體育的人文關懷[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27:178-179.
[3]韓紅.探索政治課教學策略培養創新型人才[J].成才之路, 2013,12:62.
[4]王鴻雁.開展課堂觀察的現實意義[J].新課程(教研版),2012,4:93.
[5]杜曉萍.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教育評價原則[J].中國成人教育,2008,5:9-10.
[6]吳燕丹,胡力超等.特殊教育學校體育師資現狀與專業人才培養路徑探析——以福建省為例[J].漳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1:107-112.
作者簡介:陰騰龍(1979-),男,河南三門峽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7-0100-4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6.07.041
Exploration of P.E. Courses for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in Henan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Yin Tenglong
Abstract:The P.E. courses for the special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ve attracted a lot of public attention. The essay makes researches on P.E. coursesfor the special group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by surveys and stat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ity, it analyzes students’ types, status quo of courses, and psychological motives. And it shows: it requiresmore sports resource and teachers and increases sports facilities for special students based on their situations. The courses should be renewed,and its evaluation system, small-sized classes and other various teaching form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it holds that it should build a harmony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construct a good teaching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P.E. courses in Henan province, which shows the protection to the rights of the disadvantaged and the respect for their needs.
Key words:Henan Province; universities; special groups of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934, Henan,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