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普遍開展了通識課程教育,但是在開展的過程中,沒有從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上積極進行規定,導致開展的通識課程形同虛設。在現階段的教學中,一方面通識課程教學理論的重要性不斷被肯定;另一方面則是通識課程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被教育者忽視,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種自相矛盾的現狀,使得通識課程教學設置不完善,教學方法也不到位。現本文就簡要提出了幾點課程設置的基本策略,以為高校通識課程的發展貢獻自身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通識教育;課程設置;普通高校;課程研究
一、在課程設置中加大人文類和藝術類課程的比例
通識課程教育的理念不只針對于某一專門的領域,而是涵蓋了對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這樣高校在開展通識課程的過程中,就應該加強學生人文類和藝術類知識的培養,以培養全面的人才。
首先是高校積極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把通識課程教學提高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一方面高校應完善教育部規定的科目內容,然后再進行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另一方面是高校加大資金投入,為通識課程教育提供教學素材和教具,更好地促進教學開展。此外是在加大人文類和藝術類課程比例的過程中,高校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人文類和藝術類課程。在師資力量方面,學校應該聘請專門的人文和藝術教師,以為課程的多樣化開展打下基礎。
二、實施通識課程選修制,提高學生自由選擇的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不斷體現。這樣學校在進行通識課程設置的過程中,就應該尊重學生自身的選擇,做到以學生為本,更好地實現對學生興趣和身心的發展。而且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都趨于成熟,自主性也不斷顯現,尤其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關注。
在實施通識課程選修制的過程中,首先高校應該加大通識課程選修的數量,提高課程所占的比例。這樣學校就可以在學生掌握必須知識的基礎上,對課程的選修內容進行調整。在開展選修課程之前,學校最好能先對學生做一個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方向。當然在開展選修的過程中,可以專題的形式供學生選擇,實現選修課程在功能上的多樣化。此外通識教育課程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實施選修課的過程中,也應該逐步提高選修課所占的學分,真正發揮通識教育選修課的作用。這樣高校就應該進行明文規定,以條文的形式進行學分規定,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學生自身的權利。
三、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開展非正式通識課程教學
大學生的業余時間較多,不僅受到學校的影響,還受到了社會實踐活動、團體活動,甚至宿舍活動等的影響。這樣學校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就應該積極從大學生的自身生活進行挖掘,以更好地促進非正式通識課程教學的開展。現階段大學生對宿舍的利用主要體現在衛生檢查和安全檢查上,開展的宿舍指導類內容較少。為此高校可以借鑒國外成功大學的做法,采取多樣化的非正式通識課程開展形式,以完善課程體系。一方面高校應該根據自身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展開通識課程教育。高校可從自身的校園文化建設入手,改善校園環境,加強學生團隊之間的建設。在完善校園建設的過程中,營造出濃厚的學習氛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高校可進一步鼓勵學生開展多樣化的社團活動,雖說現階段高校的社團活動數量較多,但覆蓋面依然不夠,尤其是一些受眾較小的活動。這樣教師可帶領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豐富學生的社會生活,以促進非正式通識課程的開展。
四、調整課程內容設置,加深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通識課程是一門綜合性和基礎性的課程,涉及到的內容較多,再加上現代社會信息發展的速度較快,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在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為此,高校在開展課程設置時,應該考慮到課程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做到對學生人格和能力的雙重培養。
首先是高校重視課程內容的綜合性,注重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這樣教師在進行通識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積極開展情景教學,以使學生接受更多有益信息和知識。其次是在開展有深度的課程教學內容時,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讀書,尤其是一些經典書籍,使學生從閱讀的素材中找到元知識,尋找出自身的答案,真正在通識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后是教師應注重通過通識課程的內容設置,提高學生的個人能力和綜合素質。當然學生能力和素質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的是自主學習的推動力。
五、結語
綜上所述,通識課程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學生在智力、體力、道德等方面的全面發展,這樣高校在開展通識課程的過程中,就應該認識到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積極轉變自身的觀念;而在課程設置時,應該充分考慮學校的現狀和學生的知識儲備,并在融入時代元素的前提下,更好地開展課程,促進學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英.近二十年來我國大學通識教育課程研究綜述[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2(01):54-57.
[2]賈冬.論普通高校公共音樂教育中課程的“通識”屬性[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1):128-130.
作者簡介:張冬秀(1980.01~)女,漢族,遼寧沈陽,學歷研究生,沈陽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