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曉寒
摘 要:愉快教育是教師善教,學生樂學,在師生融洽、合作的氣氛中,全體學生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中實施“愉快教育”,能夠喚起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以學為樂的志趣,從而變“厭學”為“愿學”,變“苦學”為“樂學”,感受到學習的真正快樂。
關鍵詞:小學數學;愉快教育;求知欲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2500多年前就闡明了“樂學”的重要性。而現代教育學家斯賓塞又響亮地提出了“愉快教育”這一理論,簡單地說,就是“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讓一切教育帶有樂趣”。
一、把“微笑”帶進課堂
現代教學論認為,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而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這兩條主線互相作用、互相制約下完成的。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像演員出幕走向舞臺,一個甜美的微笑就像一杯熱茶,滋潤孩子們的心田;一個真心的微笑就像春天里的暖風,溫暖著孩子們的心房。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也沒有一個孩子不喜歡微笑的老師。教師微笑的面容、親切的目光不僅可以消除師生間的鴻溝、縮短師生間情感的距離,還可以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安詳的基調,
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境。孩子們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既消除了緊張的情緒,抑制了學習中的疲勞,還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高度的興趣,從而有效地改善他們的感知、記憶、想象、思維和實踐能力。
二、在“導入”中讓數學變得“好玩”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愉快教學的重要手段。古人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一堂課要有好的開頭,如同一出好戲要演好序幕,一篇新聞要寫好導語,一部好樂章要奏好序曲一樣重要。開頭開得好,就能先聲奪人,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狀態,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吸引其注意力。就如平靜的湖面上投石,激起一片思維漣漪,產生急欲一聽的感染力。在教學中,教師如果善于巧妙導入新課,自然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產生好學之樂。
張景中院士的一篇講集合的數學科普文章讓我印象深刻。文章是以姑姑和6歲的小侄兒的對話形式來展開描述的:
姑姑問:“你的臉在哪兒?”小男孩兒指指鼻子。
“不對,那是鼻子。”小男孩兒又指指腮幫子。
“那是腮幫子呀!”
小男孩兒接著又指眼睛,又指嘴巴,但都沒指出哪兒是他
的臉。
最后,姑姑告訴他說:把你的鼻子、腮幫子、嘴巴、眼睛、前額、下巴頦兒……放在一起,這么一圈兒,才是你的臉。
接著,作者才說出:“在數學里,當我們把一類事物放在一起考慮時,便說它們組成了一個‘集合!”不難想象,這肯定比一上來就讓孩子們背集合的定義印象更深刻。
而在講授減法算式的時候,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好地認識“被減數”“減數”與“差”這幾個數學名稱,我采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我對學生說:“在加法王國里,住著“加數”“加數”“和”三位成員,那么在減法王國里啊,也住著三位成員,大家想知道他們是誰嗎?”通過創設情境,孩子們被很自然地帶進了童話故事情境中,焦急地想要尋找答案。再比如說,在教授一年級的《找規律》這節課中,通過色彩鮮艷的圖片呈現,擺一擺簡單的教學用具(正方形、長方形、圓等),做有規律的動作(拍手、跺腳),孩子們的積極性逐漸被調動起來,爭著搶著要把自己所聽到的規律、所創造的規律展現給大家,最后通過一首《拍手歌》將這堂課的氣氛推到了高潮。全體學生起立,第一遍先聽歌,第二遍邊聽歌邊一起做動作,孩子們臉上洋溢的笑容和他們所感知到的規律,讓我明白其實教課也是多么快樂的一件事情。讓孩子能在快樂中獲取知識,才是現代教育應該所要呈現的狀態。學生只有在快樂中學習,在興趣中求知,才會達到事半功倍、會學會用的效果。
三、讓風趣和幽默“點燃”求知欲
風趣幽默的講話風格,能活躍課堂氣氛,起到組織教學的作用。它就像沙漠中的綠洲,讓處在逆境中的人看到希望;它又似海市蜃樓,能讓人欣賞到更美好的景色。昨天去聽了日照市數學優質課觀摩會,有幸欣賞到了楊淑娟老師風趣幽默的講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在講“雞兔同籠”的問題時,她說:“把兔子和雞關在同一個籠子里,有頭45個,腳116只,問雞兔各幾只?”當學生面露難色,不知所措時,楊教師又說:“兔子看見了雞,覺得很奇怪,為什么它們可以用兩只腳走路,所以兔子就想起了一招,學雞走路。誰知道此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學生開始嘰嘰喳喳,“籠子里都是‘雞了!”孩子們哄堂大笑。緊接著,一名學生回答說:“籠子里少了腳。”老師接著問:“那你能模仿一下兔子模仿雞的樣子嗎?”這位學生就學著兔子的樣子模仿起來,老師又問:“這一只兔子少了幾只腳?生:“2只。”“那45只兔子呢?”生:“90只。”接著老師又讓大家一邊模仿一邊想,在楊老師的思維引領下,學生一步一步異口同聲說出了最后的答案。整個教學過程詼諧幽默,教師從容淡定地帶領這群大孩子們在數學這個大花園里遨游,樂此不疲。
總之,小學數學的愉快教學,關鍵在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把被動的學習變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善于創造條件,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探索新知識的活動中。在學習中,學生一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品嘗到甘甜的學習成果,便會獲得心理上的極大滿足,整個身心都沉浸在歡樂和喜悅之中。這樣,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就會真正成為師生共同進行創造性勞動的樂園。
參考文獻:
鄭靜玉.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愉快教育”[J].科學導報,2013.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