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悅
摘 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如何讓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與方法,語文教師可以從課本出發,結合閱讀教學,挖掘課本中的寫作訓練點,加強平時練筆,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學生的自主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課本;寫作;遷移;資源
新課標在寫作教學的實施建議中指出:“要重視寫作教學與閱讀教學、口語交際教學之間的聯系,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現在,我們常常發現學生在習作中無話可寫,或是寫得不清楚,詞不達意。歸根結底,是學生缺乏素材的積累與語言的運用能力。因此,在寫作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觀察、積累、思考、整合與運用的能力。課本內容就是很好的材料,從中挖掘寫作訓練點,加強平時的練筆指導,既減少了對學生寫作的束縛,又能有效地實現學生習作的增量,為學生的自主寫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積累好詞好句,學以致用
葉圣陶先生的長子葉至善先生介紹過葉圣陶怎樣教他們寫作文:就是每天讀什么書,有了收獲都可以告訴他。每天還要寫一點自己喜歡的東西。這就是一點一滴地積累,也降低了孩子寫作起始階段的難度。現在很多學生都怕寫作文,覺得作文難。其實,如果從詞開始積累,由詞構句,讓學生從寫好一句話開始,也能為習作奠定較好的基礎。
課文中的好詞好句非常多,大部分在課堂中都會重點講解,體會其意境之美、準確性、生動性等,以此提升學生的閱讀感悟。但是,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沒有得到相應的提升。積累與運用存在一個斷層,表現為學習后不會運用和運用有誤。因此,教師應該注意提取課本中的寫作訓練點,把點擴充到語文課堂中,讓學生形成由點到面的語用能力。“重視文本”也是新課標的要求,很多課文的思考訓練中都出現了“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模仿課文片段寫一段話”等訓練,讓學生有話可說。
《揠苗助長》是一篇寓言故事,在教這節課的時候,我著重抓住了“巴望”和“興致勃勃”兩個詞語。通過換詞法來理解“巴望”的意思,并讓學生說說“巴望”著的農夫會怎么想、怎么做,然后再引申到學生的生活中,讓學生也來想想自己什么時候會“巴望”,“巴望”時心情怎樣,會怎么做,讓學生能從詞語這個點開始練習說真話、說心里話,把生活中的素材調用起來,實現點點滴滴的增量。
以詞語為中心的輻射點是很多的,從詞語著手,可以設計多個訓練點,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練習空間,實現積累與運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積累寫作手法,遷移運用
葉圣陶在《論寫作教學》中提出教學生閱讀,一部分目的是在給他們做榜樣。從課本中相應地提取一些寫作手法,讓學生加以訓練。
在《虎門銷煙》這一課中,作者用“先”“再”“然后”三個表示事情先后發展順序的連接詞語,把林則徐銷煙的經過寫得清楚明
白,詳細具體,這種順序在學生寫敘事類的作文時是很需要的。提煉出這樣一個訓練點后,讓學生也用上這幾個詞來說幾句話,比如,掃地、畫畫、吃蘋果等,在一個小片段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把這種“順序”的意識貫徹到一件事的描寫中,能用上幾個表示發展順序的詞語寫清楚一件事的具體經過。這樣的訓練經過了“理解—簡單運用—深層運用”的過程,從降低寫作的門檻開始,逐步提升學生積累與運用的能力。
積累的內容是方方面面的,而對于寫作手法的積累,不僅要在課本的內容中徜徉,更要跳出文本,能遷移運用方法以提升習作能力。“只要腦海中儲存有材料,會識字、會寫字的人也能寫文章。”方法的多種嘗試運用,多種途徑鍛煉,為學生打開作文世界的廣闊天空。
三、整合課本資源,綜合運用
新課標指出:“寫作教學應該抓住取材、立意、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課本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從課文中把握作者的取材角度、立意、整體構思等等,都能成為學生習作的增量。而把握文本之間的聯系并進行有效的整合,讓學生運用課本資源進行再創作,再提升,螺旋式升級訓練,以培養綜合運用的能力。
《說勤奮》是一篇議論文,在結合文體特征和年段目標分析學情后,我重點講解了怎樣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一寫法:通過發現作者寫兩個事例的相同之處來學習,即先說要寫的人,再說勤奮的典型事例,然后說他取得的成就,最后還可以引用名言。在沒有搜集材料的基礎上,讓學生調集已經學過的課文,搜集能運用的素材,學生很快就能找到徐悲鴻、梅蘭芳等人,再結合已學的課文內容,用所學方法來進行寫段練習,有效地進行課本資源的整合。
“學校里作文為的是練習寫作,練習就不得不找些題目來寫,好比算術課為要練習計算,必須做些應用題目一樣。”作為語文教師,就應該在教學中處處留心,語文教師如果能養成隨文為學生尋找寫作訓練點的習慣,那么就能為學生習作的增量提供更多的可能。
參考文獻:
[1]葉圣陶.怎樣寫作[M].中華書局,2007-08.
[2]王榮生.寫作教學教什么[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