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麗花
摘 要:傳統大班化教學的學習方式多以學習課文的死知識為主要目標,教師往往讓學生死記硬背,不注重發展學生的各項能力和個性,不夠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發展個性和能力。就小班化轉變過程中小學語文的教學現狀作為總起,淺要論述了小班化語文教學模式的優勢,并就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學習方式的轉變做出論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小班化教學模式;學習方式
在小班化教育的背景下,傳統額定的班級人數減少,重點培養學生的個人學習。實施教學方法、教學內容和教學組織的過程,小班化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對學生的一對一輔導。
一、大班,你讓學生和老師很“受傷”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教學往往以班級教學為主要教學形
式。在許多縣城的小學,一個班的人數都達到了50個,有的甚至超過了60個。而這種大班化的教學存在很多弊端。
首先,由于人數過多,造成班級人滿為患。這勢必造成教師在班級管理上的力不從心。班級的衛生、紀律更加難以管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上疲于奔命,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教學的精力,造成了成績下滑。
其次,因為人數眾多,教師不得不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應對不同學生。因為學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樣,同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一下子就已經領會了,而少部分學生可能還沒有掌握,因為人數過多,教師很多時候會發現不了問題,部分學生被邊緣化,不知不覺就產生了后進生。傳統的班級教學抹殺了學生的個性,總是以統一的標準要求學生,學生成了吸收新知識的機器,沒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二、小班,你的地位無可替代
1.便于照顧更多的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
過去的班級教學,班級的學生數量很多,因為時間有限,一堂課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時只能滿足少部分學生的需要。由于學生人數的減少,學生發言朗讀展示的機會就相應多了起來。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去讀、去說、去展示,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發掘學生個人天賦,照顧個體差異
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差,在學生人數減少的情況下,教師便可以對學生進行一一指導,因材施教。大班化教學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容易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個別學生的學習得不到教師的輔導。對于表達能力比較差的學生,教師可以引導其多說,對于那些朗讀能力比較差的學生,可以找機會讓他多讀,并給予鼓勵。讓每個學生的各項能力能夠得到均衡發展,不會顧此失彼。
3.增強學生的主觀意識,提高師生的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就直接地反映出小班化教育的優勢。在小班化教學中,學生數量不多,教師就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在學生身上。而學生的知識需求不同,教師就需要采取各種不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接受。僅僅是呆板直面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滿足不了每一個學生的需要。小班化教學培養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增強了學生對學習語文的主觀意識,師生的課堂效率也就隨之提高。
三、小班,我們和你的“約定”
怎樣在小班化的教育背景下,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討論。
1.先學后教,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
教師通過學生潛在的能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轉變。如二年級課程寓言兩則中的《坐井觀天》一文,文章不長,教師可根據主題講述青蛙在井中的思想斗爭一部分,剩下的可使學生自己讀、自己體會,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課文中都能讀出青蛙見識短淺,不知外面天地的遼闊。同時,教師可分組對學生提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認真體會青蛙的不務實思想。
2.以學定教,從集體性到針對性教學
小班化注重的是一種教學方式和理念的轉變過程。在有小班化之前,小學教育中,每個班級都是人滿為患。教師對學生的管理和教育表現出力不從心,對學生的教育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可以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同樣的知識,這是一個艱難且沒有效率的方式。經過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原本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上課更加輕松而且能保證質量,給學生灌輸精良的學習知識的過程也更加順利。
3.少教多學,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習單的作用
利用學習單,改變教師一言課堂的教學現狀。許多教師雖然也認識到不能只靠教師的講授,但是苦于找不到正確的方法。而學習單的運用正好能實現少教多學。學生根據設計好的學習單,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再發表自己的觀點,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講話的時間,從而真正地把課堂還給了學生。
4.注重語用,變死記硬背為活學活用
傳統的學習方式注重死記硬背,這樣的學習方式在一些語言的學習上有其優勢,但是同時我們不能一味地講求死記硬背,因為這樣的學習方式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的語言文字的習得離不開具體的語言環境,學生只有在語文實踐中經常去運用這些語言文字,才能把呆板的文字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語言文字的奇妙,自覺地運用所學的語言文字,并把課文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
小班化的教學模式正在被各界認同,被更多的學校采納。隨著課改的深入,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學習方式正悄悄地發生著改變。
參考文獻:
陳小軍.小班化教學有感[J].才智,20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