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勤平+朱寧
摘 要:反思是一種在體驗的基礎上側重于理性的學習,這要求教師積極改變教學策略,做反思的引導者。讓學生學會反思方法,在實踐中不斷反思,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和質量。在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反思能力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內在素質來抓。
關鍵詞:小學數學;反思意識;反思方法;教學實踐
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來看,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具體到邏輯、由形象到抽象的重要階段,他們的思維和辨別能力正逐步增強,已經初步形成反思能力,因此,培養他們反思的能力就顯得很重要了。本文就小學數學將如何進行反思教學結合本人在實際教學中的案例,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以生為本,激發反思意識
反思大多來自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所以,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思維與學習的整個過程,促使學生及時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再思考、再審視。
如,在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時候,可以預先設計一個活動,讓學生選擇身邊的一個物體作為工具,去測量課桌面積有多大,由于學生采用的測量工具不一,所以測量出來的課桌面積必然有多種表現形式,這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但是面對同樣規格的課桌,為什么會有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假若每個人都用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那么日常生活中是不是出現非常混亂的局面呢?”一個問題引發學生的反思,讓學生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同一個面積,借助不同的測量工具,就會得到不同的測量結果。雖然這些結果都正確,但給我們確定物體表面的最終大小會帶來很多不方便,因此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面積單位。這樣,學習面積和面積單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提供空間,促進學生在探索中反思
注重讓學生在探究學習過程中反思,使探究活動更有效。學生參與探究學習需要讓學生經歷“體驗一反思一感悟”的過程。同時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比較中學會批判性地反思,吸取別人好的方法,為己所用。
如《圓的周長》一課的探究性學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測量圓周長過程中進行這樣的反思:
(1)對之前測量方法的反思:如何測出圓的周長?能不能直接用直尺量?
(2)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反思:周長與直徑有什么樣的變化?這種變化有沒有規律?
(3)與人合作交流中的自我反思:別人的做法與我有什么不同?哪一種更好?
這種反思的直接作用,集中表現為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學習更有效。
三、在教學中,將反思落到實處
1.在易錯處反思
在易錯處,引導學生對“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錯誤”等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找到錯誤的原因,探究出正確的解題方案,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校要在一條長51米的路上擺花,每隔3米放一盆花,要放多少盆花?許多學生列式為:51÷3=17(盆)。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解題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反思,并組織學生討論:“每隔3米放一盆花”會有哪些可能的情況?從而培養學生在解決問題時能根據問題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解題方法的能力。
2.在關鍵處反思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一個過程,學生的學習活動同樣也不例外。教學實踐表明,學生都是在經歷一個緩慢的學習過程之后,才能最終形成科學而正確的學習結論、習得新知識、建立完善的知識結構體系。而這其中離不開學生對重要知識點的分析、反思和整理。因此,從這層意義展開來講,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在知識點的關鍵處進行充分的反思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借助原有的知識經驗將原來自身零散、點滴的感性認識逐漸發展成為理性而全面的認識與思考,進而獲得科學的知識結論,從根本上保證教學效率的提升。
3.在對比中反思
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由于這種個體差異性的存在,不同的學生對于相同的數學問題,往往有著不同的解題策略。“條條大路通羅馬”,因此,對于不同學生的不同想法,教師不要馬上進行否定和批判,可以將學生提出來的各種方法策略列舉在黑板上,讓學生進行比較和反思,說出其優點和缺點,或者是各種方法之間的差異和聯系等。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反思習慣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由于這是一項漫長而又繁瑣的工作,因此,需要教師更多地關注日常生活,靈活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改善傳統的教學方式,加強數學教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其能將反思貫穿到學習的整個過程,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霞.淺談小學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14).
[2]熊川武.論反思性教育實踐[J].教師教育研究,2007(3).
[3]鄧光顯.對低年級小學數學課堂小結的反思[J].山東教育,2005(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