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德華
摘要:2015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一項決議——《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為新一輪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帶來新動力和新希望。在政策實施的這十幾年中,其政策效果又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本文從東北振興政策著手,以東北地區區域發展的各項經濟數據作為分析支撐,分析評價東北地區的發展與東北振興政策的效果。
關鍵詞:東北振興;區域政策評價;區域發展一、實施“東北振興”戰略的原因
隨著東北地區自然資源的日益枯竭以及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的發展出現了問題:主要以國企為主,發展缺少活力;產業結構矛盾凸顯,結構調整緩慢;人才流失,大批人才涌向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結構單一,當資源日益枯竭之時,沒有后續產業作為支持。中共中央,國務院為了使東北地區重新“活過來”,將東北老工業基地變革為充滿活力,適應經濟發展新型重工業基地,頒布了《關于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
二、區域政策經濟效益的評價
第一,東北地區的地區生產總值是在逐年增加,區域政策政策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同時,增長率的變化過程中數值出現了先大后小的過程,這表明地區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向上升后下降,近幾年處于下降階段。
第二,在產業結構方面,從表中我們看到在東北地區的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所占比重較大,其次是第三產業,然而在近幾年的發展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正逐漸加大并有趕上第二產業的趨勢,這說明在振興東北戰略里的產業機構優化升級正在逐步推進,東北地區的產業就轉型正平穩的進行。
第三,接下來我們再從東北各省市政府工作報告給出的各項經濟指標的預期與實際的對比來分析政策的效果。根據2014和2015年年黑龍江省政府報告,2015年11項經濟指標中完成的有4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超額完成1.6%,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47%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了1.5%以內,單位GDP能耗比預期多下降1.5%。然而受經濟下行壓力,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并沒有完成14年的預期。縱觀工作報告,雖然在農村人均純收入、城鎮登記失業率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問題上,黑龍江省還是以較高質量完成,但未完成項目占了多數。所以政策并沒有完全發揮其應有作用。
在吉林省政府報告中給出的指標中,僅有地區生產總值1項未完成,但同樣達到了6.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控制在了2.0%,單位GDP能耗下降6.7%,在政策的推動下民營經濟主營業務收入同比2013年增加10.3%,個體工商戶、私營經濟戶數同比增長分別為18.9%和21.1%,在單一產業結構轉型這一方面也取得了進步,政策效果明顯。
2014年遼寧遇到了罕見的旱災,經濟發展的并不如人意,地區生產總值預計增長9%,實際增長5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期增長95%,實際下降4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預期增長95%,實際下降4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35%,實際增長121%,政策效果并沒有預期中的那樣好,但在保證民生的城鄉居民收入方面,我們看到城鄉發展趨于同步,且居民消費價格控制在17%,在這樣大的苦難中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三、發展中的問題
第一,人才外流是阻礙東北地區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究其原因還是對于人才的吸引力度不夠,在建設東北的關鍵時期,政策應及時向高精尖人才靠攏,這樣才能為東北工業轉型帶來動力。此外,對資金的吸引力度也不是很大,并沒預期中有大批外資或者是外資企業來這里建廠。
第二,政策的長效保障機制不健全。東北振興帶來的惠民政策很大一部分都是短時有效的、一次性的政策,這些真的長效機制不足,在近幾年,多想政策措施已不具備優勢,不僅不能帶來預期效果,還會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拖后腿”。
第三,國企改革步伐緩慢。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對國企的改革,但在近幾年,國企改革步伐緩慢,嚴重阻礙著東北地區的結構轉型。其實歸根到底還是市場制度不健全的原因。
四、解決措施
(一)首先要大力引進人才和資本。人才流失是東北這幾年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政府應該著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例如給予稅收優惠,購房補貼,科研補貼等。
(二)繼續深化產業機構改革和國企改革。為此要解決創新問題,同時要著力進行國企改革,引進民營企業資本,給國企的發展帶來活力,同時鼓勵民營經濟于小微企業的發展,帶動市場發展。
(三)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經濟的發展始終是為了認命,因此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如:完善就業機制,提供更過的就業機會,要做好失業下崗工人的安置工作,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等
(四)加強與其他地區的聯系與交往。東北地區應該與其他地區聯系起來,不要被“邊緣”化,加大省際間的交往,與京津冀地區做好產業銜接,充分利用好“一帶一路”。
五、總結
在“東北振興”政策提出以來,當從總體來看,政策給東北帶來的益處是非常大的,經濟的連年增長,民生問題的逐漸改善等,但也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東北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合理利用再加以人才技術方面的改善,相信東北地區的未來一定思想者更加光明的方向發展的。(作者單位:鄭州大學國際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可云.《區域政策項目評價的基本問題與分析框架》[A].北京人民大學.2006
[2]金鳳君,陳明星.《“東北振興”以來東北地區區域政策評價研究》[A].北京中國科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