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霞
摘 要: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重要抓手,兩者緊密相連,都將關心人、理解人作為出發點,都以提高人的認知水平、思想覺悟及對社會的適應性為主要內容,充分考慮人的內在需求,從而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高校學生工作者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社會實踐,提升自身人文素質,充分運用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方法,保障高校在校學生的生理心理全面健康發展。
關鍵詞:高校學生工作;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B
一、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內涵及功能
1.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內涵
(1)人文關懷的內涵。在中國,“人文”一詞包括四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指禮樂教化;第二層含義概指各類文化現象;第三層含義是人事,即人世間事;第四層含義指習俗,人情。在西方,“人文”一詞最早出現于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的著作中,含有文化、教育的意思,也就是通過教育的方式使人獲得圓滿的人性。其核心是一切活動都以人作為出發點和歸宿。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人文”成了反神權的思想,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綜合中西方觀點,人文就是人類文化中的先進部分和核心部分,也就是先進的價值觀。集中體現為重視人、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人文也就是重視人的文化?!叭宋年P懷”是指在尊重人的主體地位和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關心和滿足人豐富多樣的個體需求,激發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以促進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倡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2)心理疏導的內涵。心理疏導作為心理疏泄和引導方法,以人本主義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為其理論基礎,以技巧性的語言工具來溝通撫慰,通過梳理、泄壓、引導來改變個體的自我認知,最終達到提高其行為能力和改善自我發展的目的。從醫學角度理解,心理疏導就是利用心理學知識改變人們的心理認知、情緒、行為和意志,從而消除癥狀、治療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從思想政治工作角度中的高校學生工作角度理解,心理疏導就是通過解釋、說明,采取心理上的同情、支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運用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進行溝通與互動,以此影響對象學生的心理狀態,改善和提升對象學生的認知、信念、情感、態度并影響其行為,從而降低、解除不良的心理狀態和清除思想障礙。
2.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內在聯系
高校學生工作中做好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是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要途徑。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人文關懷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以人文本的思想核心,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相結合,能夠更好地開展高校學生工作。心理疏導是實現人文關懷的重要途徑,對被疏導的學生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溝通,使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得到疏通、內心的壓力得到緩解,從而使其心理保持良好狀態,在生活和學習上態度積極。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是一種創新性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人文關懷囊括心理疏導,心理疏導體現人文關懷、是實現人文關懷的一種具體手段。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都將關心人、理解人作為出發點,都將提高人的認知水平、思想覺悟及對社會的適應性為內容,充分考慮人的內在需求,從而實現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
3.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功能
(1)人文關懷的功能。首先是保障功能,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人文關懷有助于保障學生正當合理的物質需求。其次是發展功能,人文關懷有利于學生精神世界的發展。最后是完善功能,高校學生工作中的人文關懷能使學生自我完善,使學生全面自由發展,從而達到真、善、美的境界。
(2)心理疏導的功能。主要是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能夠解決他們的思想矛盾和心理問題,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實現身心和諧發展。學生通過接受心理疏導,可以自我運用心理健康科普知識,克服不良的心理狀態并且壓制自己的過激情緒,使學生能夠科學辯證思考并解決問題,不僅知識能力豐富,而且思想道德素質也同步發展,從而成為對社會真正有用的合格人才。心理疏導還有和諧和干預功能,使學生學會與人交流與溝通,促進自我身心發展,與社會人員和諧共處。
二、高校學生工作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方法研究的現實意義
1.踐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要體現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精神,是以廣大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身心發展,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
2.有利于高校學生的全面發展
將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三者有機結合,能引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人生,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利于引導高校學生實現自由全面發展。
3.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和和諧社會
高校學生工作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方法研究就是從學生需求出發,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使校園、社會達到真正的和諧,是高校實現“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重要路徑。
三、高校學生工作中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方法
高校是各種思想潮流的集合點,社會迅速發展帶來的某些消極思想、社會現象給學生帶來的學業及就業的壓力、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所需要承受的各種壓力,使得部分學生心理呈現亞健康狀態。研究高校學生工作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方法刻不容緩。
1.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理論是行動的向導,樹立什么樣的理念,就會有什么樣的工作思路。高校在開展學生工作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工作的過程中,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1)教育引導與關心服務相結合。要強化服務意識,增強服務功能,搭建服務平臺,竭誠為學生服務。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需要,而且要關心學生的生活、就業、精神等等方面的需求。通過引導,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就業觀,使學生提高自身創業能力和就業能力。對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勤工儉學崗位,鼓勵學生努力學習,爭取社會救助。要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積極的疏導,使其健康發展,增強抵抗心理挫折的能力。
(2)社會需要與尊重個性相結合。高校學生是社會的責任和希望,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由于每個人生長的經歷以及環境等不同,其個性品格自然不盡相同?!八^個性,應是人的意志特征、情緒特征、理智特征、思維和實踐能力以及其對現實態度的獨特性的總和,它涵蓋了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等不同層面。”高校學生工作的成效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成才需要的滿足度和實際效果。因此,注重整體需要的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個體發展的個性化需求。高校學生工作中不僅要考慮到學生的群體特點,而且要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在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前提下制訂方案及措施,以保障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在張揚個性中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人品素質。
(3)人格成長與心理解困相結合。高校學生工作中關心學生人格成長是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在以人為本的高校服務型管理中的重要表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學生的本身積極發展下的學業壓力和社會現實狀況的競爭壓力與日俱增,要通過開展高雅藝術表演、建設學生社團、各種知識智力競賽等活動開啟學生的心智,要引導學生學習校紀校規、爭優創新等,從而提升學生的成就意識,使他們互幫互助、誠信友愛、和諧相處。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加強心理素質修養,對心理危困的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和疏導。
2.以社會實踐為契合點
(1)引導學生參加實踐。高校學生工作是一項實踐活動,要在走向教育實踐中得到提升。高校學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青年群體,主要原因是缺乏實踐的鍛煉及因此得出的社會經驗不足。首先,要從客觀的角度對高校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學生轉移心理焦慮,緩解心理沖突。其次,高校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是踐行人文關懷的主要途徑,高校學生工作者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體現了人文關懷。最后,學生所從事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學習性、成長性和社會化的特殊本質要求。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能矯正學生對社會的錯誤認識。實踐是人之為人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高,磨礪意志毅力,增強他們的風險防范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提升道德水平,使他們對生命價值和社會生活持積極態度,為將來進入社會做打好堅實的心理基礎。
(2)進行網上疏導與網下引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大眾傳媒迅速發展,特別是網絡的普及,打破了傳統信息渠道的單一化,使得信息良莠不齊,給社會經驗不足和判斷力不夠強的學生帶來消極影響。高校學生雖然已經擁有了基本正確的判斷能力,但畢竟還有判斷失靈的情況發生,高校工作者應該在網上對信息進行篩選,對學生因勢利導,通過各種途徑提高高校學生對信息的辨別能力和篩選能力,如建立紅色網站,進行網上心理咨詢,開展網絡時政講座等。高校工作者應引導學生從意識上對網絡信息有清晰的認識,從而起到指導、控制自身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所有這些都離不開社會實踐。
3.提高高校學生工作者的人文素養
(1)樹立服務而非控制的理念。高校學生工作者應該轉變傳統工作觀念,職能應該是服務而不是掌舵,幫助學生實現公共利益,而不是傳統的控制,鼓勵學生履行他們自己的責任,關注他們的聲音。從“以管理、權力為中心”的管治模式向“以提供服務、發展為中心”的新模式服務轉變。核心在于以學生的合理的實際需求為服務出發點,滿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求。要實行民主治校與學生參與相結合,從學生心理上進行疏導,讓學生有自覺參與的意識,同時結合人文關懷,使學生與高校學生工作者之間形成和諧與共的局面。
(2)高校學生工作者要全面提升自身的能力。高校學生工作者是學生成長成才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更是開展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工作的實施者。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工作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學生提供服務,為國家培養人才,實現自身的價值。一方面,高校學生工作者應通過自身的不斷學習來提升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應為高校工作者提供機會進一步提升教學水平,從而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即高校學生工作者與學生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高建華.服務型高校建設探討[J].教育評論,2011,(2).
[2]胡錦濤.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2-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