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蔡鵬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是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改變傳統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本文主要從地理高考的改革、地理中考的取舍、地理課時及類型、對地理教師要求、對學生要求變化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 中學地理 課程改革 認識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基礎教育中對地理課程的要求發生變化,對于地理教師和學習地理課程的學生來說,都需要在新要求下有所轉變和適應。地理課程的性質影響了我們對人口、資源、環境、社會及可持續發展的科學認識,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縮影。下面就談談對地理課程改革的認識。
1.地理高考的改革
自2014年教育部頒布新的高考方案,首先在上海和浙江兩省市試點,到2017年一輪試點結束后,全國大部分省市在2018年全面推行。這次的高考改革最大的亮點是關于學生的自主選課,具體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歷史(浙江包括技術)等6門課中選3門課成績作為高考總成績的一部分。改變以前分文科和理科的模式,學生的自主選擇性大大提高。
一種新模式的推行肯定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問題,高考作為中國億萬家庭關注的熱點肯定更有其凸顯的特點和重要性。在這其中最值得關注的就是6選3課程的成績計算。現在所在實驗的省市主要推行的是劃分等級,然后根據等級再相應的賦分,這個在本質上是可行可取的。但有一個問題是各科之間的差別,即如何保證各科成績質量具有相同性。例如兩個學生各選擇三門課,其中兩門是相同,另外一門不相同,這樣成績的可比性就無法衡量,高校專業的錄取有許多是在不限科目或者是限一兩科,所以如何在學生選不同課時成績的具體衡量成為一個難點。但除了高考專業和學校的錄取模式以外,高中學校對學生的選課引導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地理學科的文理兼容性給地理教學帶來挑戰但是帶來機遇。
2.地理中考的取舍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給中學生減負,地理退出中考的行列。近些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對學生綜合能力要求的提高,地理科目逐漸在一些省市被列入中考科目。在2016年初時,北京市教委通知將地理等科目劃入北京市中考范圍。這則消息在地理教育界一陣熱議,至此全國有十來個省市將地理列入中考范圍。
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實行中是本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地理學科的保護環境意識和促進人類與自然、社會和諧發展的觀念等是現代社會中所必備的基本素質,但地理作為一門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于一身的學科,在全國大部分省市的中考中不是必考科目。這樣就沒有將有效的地理觀念深入到學生的實際行動中。作為學生減負的措施之一,地理退出中考后,可以尋求另外一種方法進行。學生家長乃至學校對一個學科的重視是否就是看它是不是中考或者高考分數的組成,這樣我們可以把八年級進行的地理學業水平考試的成績按比例劃入學生中考的總成績中,這樣一則可以加強學校和學生對地理的重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素養,二則是在八年級時結束地理課,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
3.地理課時及類型
目前,初中地理周課時數在兩節,只在七年級(地球地圖及世界地理)和八年級(中國地理)講授,且在大部分省市不是中考的必考科目。高中地理周課時數在兩節左右,其中教材主要由必修(地球與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區域地理及區域可持續發展三個部分)和選修(旅游地理、城鄉規劃、地理信息技術、海洋地理、環境保護、自然災害與防治及宇宙與地球六個部分)組成。
不管在初中還是高中階段,一般情況下(除高中文科班)地理在初二和高二學業水平測試結束后就退出教學舞臺,而且在有地理教學的年級每周只有兩個課時,這遠遠少于歐美發達國家地理的課時數,但我國特殊的國情決定短時間內地理課時少的情況無法改變。但地理作為文理兼備的科目,可以聯合政治、歷史或化學、生物進行綜合課的教學,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綜合課及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思維能力的培養。另外,地理課的類型可以把鄉土地理的資料融入初高中地理教學中,這樣既可以豐富地理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又可以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感。
4.對師生的要求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對地理教師的要求越來越突出。首先,地理教師本身必須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和深厚的教育知識,尤其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師范生和地理新教師更要吃透改革的深層理念。教師在備課時要從新課程的角度出發,思考這一節課的價值和精華在哪里。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將其融入地理教學,更好地培養具有高質量地理素養的人才。其次,在新課程選課背景下,地理教師要充分運用地理學科的文理兼容特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學習地理、熱愛地理,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學生就是在學校接受學習教育的人,新課程改革對學生的要求及能力要求越來越大。首先,學生需要培養自身的興趣,如果學生對一課或者幾課課程具有比較濃厚的興趣,在高中選課過程中就占有一定的優勢,也對以后的進一步發展有幫助作用,當然這需要教師的引導。其次,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大課的思維中,而要根據自身的情況并結合社會發展的實際統籌考慮,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走向社會,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目前新課改倡導的學生在高中就要適應擇業的要求。重視培養學生各種能力,如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讓學生主動參與地理課堂教學情境是新課程的精髓和核心。
總之,隨著地理課程改革的深入和地理中高考的改革,地理課程本身對師生的要求越來越突出。教師及學校對新課程改革有越來越多新的認識,不斷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通訊作者:蔡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