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華 楊載田
摘要: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已勝利70周年,為紀念這一偉大勝利和緬懷為此而獻出寶貴生命的抗戰先烈和先賢,特對南岳衡山抗戰山水文化形成的歷史地理環境背景及其主要地域類型進行歸納和總結。南岳衡山的抗戰山水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旅游開發價值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是寶貴的文化遺產資源,應該進一步發掘、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
關鍵詞:南岳衡山;抗戰山水文化;旅游資源
中圖分類號:F59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5-0065-03
所謂山水文化,即指人們以“大自然”的山水為基本素材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中華民族在長期認識和改造自然世界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形式。[1]而抗戰山水文化一般理解是抗日戰爭時期在名山秀水之間因抗戰文化活動而形成積淀的山水文化。作為“五岳獨秀”南岳衡山,一度成為了全國抗戰統師部的指揮中心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及其下屬各部機關的駐地。而其時的抗日統帥部統師蔣介石在這里召開過四次全國抗戰軍事會議(統稱南岳軍事會議)、國共兩黨合作舉辦的“南岳游擊干訓班”也辦在這里,并有為紀念抗戰陣亡將士而修建的宏偉祠墓——忠烈祠,還在這里發生過很多抗日文化活動大事件,從而積淀了厚重的抗戰山水文化。
一、南岳衡山抗戰山水文化旅游資源形成的歷史地理環境背景
(一)五岳獨秀的自然山水
在五岳名山中,獨南岳衡山地處長江以南的江南內陸腹地,“五岳獨秀”是南岳衡山自然山水優美的真實寫照。南岳衡山總計有大大小小的山峰1000多座,其中以72峰最為知名。尤其是其最高山峰祝融峰,海拔1300.2m,平地拔起于衡陽丘陵盆地之中,并屹立于湘江之濱,拔地通天,氣勢雄偉。加上鄰近它的40多座海拔800m以上的山峰,總體上構成花崗巖雄景峰林地貌景觀。在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環境下,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山間終年云霧繚繞,清泉涌流,瀑布跌水棋布,河水四季豐盈。并有煙云異彩、霧凇冰雪、日出奇觀、海市蜃樓等特色天象景觀。森林植被覆蓋率94%,構成特有的“林海”、“竹?!薄ⅰ盎ê!逼嬗^,還保持著多處寺廟周圍的原始次生原始森林景觀,古樹名木,奇花異草,隨處可見。并有金錢松、絨毛皂莢、銀杏、紅花油茶、云錦杜鵑、白玉蘭等特有珍稀品種。還有“鋸齒龜吃蛇”、“群蛙朝圣”等生物奇觀。清代著名學人、湖南永順知府張修府在其《游南岳記》中評價其山水風景名勝:“追數生平游記,艷冶如西子湖,幽邃如七里瀧,奇秀如黃山、白岳,雄厚古勁如桃源及溪州諸山,惟南岳無所不備[2],這便是南岳衡山孕育愛國主義文化的物質基礎。
(二)淀積深厚的愛國主義精神文化
縱觀橫覽南岳衡山文化,其精髓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在南岳衡山產生和發展,有其必然社會基礎和歷史因素。因為它曾是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三次南渡 (晉室南渡、宋室南渡、南明王朝南渡)引發的中原人民大規模南遷而形成的一個文化、政治、軍事中心地域, 當然也會是產生愛國思想的重要社會土壤。其時的南渡官吏、流離文人、乃至高僧名道,登臨南岳, 北望中原,那家國之思,山河之戀,何能自已?南宋著名詩人張孝祥《謁南岳》詩云:“泰華嵩岱拱神州, 玉帛閑來四十秋。卻到朱門北回首, 憂時淚作九江流”;愛國詩人戴復古《登南岳詩》也有“五岳惟今見南岳,北望乾坤雙淚落”的蒼涼慷慨句子;曾監南岳大廟的宋龍圖閣大學士劉克莊也有:“中原昔分裂,五岳僅存一”的憂思;南宋另一著名愛國詩人劉過吊張栻的父親張浚詩云,“背水未成韓信陣, 明星已殞武侯軍。平生一段不平氣, 化作祝融峰上云”。張浚是宋代著名抗金將領, 曾因主戰而由相國數度被貶, 死時對張栻和家人們說:“我嘗相國不能恢復中原, 既死不能葬我先人墓左, 葬我衡山祝融峰下足矣。”其擲地鏗鏘的臨死遺言,便是湖湘學派知識分子們的愛國思想的強烈表露。綜觀《南軒學案》 及《岳麓諸儒學案》以及南岳胡氏《春秋》之學, 那愛國思想的火花, 往往迸發于字里行間, 令人感奮。這種思想影響到后來更表現在南宋末年李芾的死難潭州 (今長沙) 和岳麓書院諸生死守潭州, 與城共存亡等可歌可泣的壯烈史實中。清初偉大的樸素唯物主義哲學家王夫之滿懷愛國豪情, 前后十八年居留南岳蓮花峰續夢庵,其意就是續他復國之夢。其方廣舉旗起義, 更是震撼山河。[3]這些深深滲透在南岳衡山山水之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歷代傳承,經久不衰,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志士必然會產生巨大的感召力。
(三)全民族同仇敵愾奮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宏觀大背景
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反侵略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在國共兩黨合作基礎上所形成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全國各界民眾以不同形式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投入了全民抗戰。中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愛國人士積極投入抗日洪流;民族工商業者踴躍為前線捐錢捐物,甚至不避風險將工廠遷入大后方;各民主黨派一致擁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宋慶齡還接受中共中央建議,從上海移居香港于1938年6月成立“保衛中國同盟”(簡稱“保盟”),呼吁世界人民援助中國抗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影響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人民一起以各種方式投入抗日戰爭。如馬本齋領導的冀中回民支隊,在河北一帶開展抗日作戰數百次,殲敵3.76萬人;“湘西苗民抗日革命軍”奔赴抗日前線,參加大小戰斗10余次;臺灣高山族等臺灣同胞堅持不斷地發動抗日暴動,組織抗日義勇軍。香港、澳門同胞積極支持內地抗戰,有的還到內地組織抗日武裝。海外華僑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以各種方式支援祖國抗戰,八年抗戰捐款14億元法幣。大批愛國華僑青年回國參軍參戰,僅粵籍歸僑回國參軍就4萬多人,其中不少是愛國知識分子有技術的熱血青年。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軍參戰和支前,抗戰期間總共動員壯丁1400萬,征集軍糧大米5300萬包、小麥2800萬包、面粉1500萬袋。[4]國共兩黨領導的軍隊共同打擊日本侵略軍,形成了戰略上相互配合的兩個戰場。一個是主要由國民黨軍隊擔負的主戰場,并集中主力兵團同日本侵略軍展開了大規模廝殺,消耗敵人;另一個是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為主負擔的敵后戰場,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發展人民武裝力量。兩個戰場兩支軍隊的廣大愛國官兵抱著與國土共存亡,“一寸國土,一寸血肉”的犧牲精神,英勇殺敵,這便是南岳衡山抗戰山水文化產生的動力源泉。
二、南岳衡山抗戰山水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型
(一)抗戰山水詩詞
抗戰志士面對秀麗多彩的南岳山水風光,深感保衛中華神圣國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這其中最為突出的一是葉劍英,他于1939年2月作為南岳游干班的副教育長率中國共產黨教官團隊來南岳,滿懷激情給學員們作報告,滿懷激情為南岳佛道救難協會會員作《普度眾生,要向艱難的現實敲門》的演講。其時他登祝融峰頂攬勝,北望中原,河山破碎,奮然命筆賦詩《登祝融峰》:“四顧渺無際,天風吹我衣,聽濤起雄心,誓蕩扶桑兒”,表達了其抗戰必勝的決心。其次是田漢,以少將軍銜的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設計委員和第六處處長的身份來到衡山,其《贈南岳佛道救難協會》詩:“錙衣不著著錦衣,敢問人間惹是非。獨惜瀟湘春又暮,花前跌坐竟亡歸。”這是對充滿南岳愛國僧徒道士抗戰之舉的歌頌和激勵; 1938年11月9日正值衡山縣城和南岳古鎮相繼被日機轟炸后,他登上了南岳七十二峰之一的巾紫峰,眺望山川,衡山縣城殘破,百感交集,即興賦詩兩首:“巾紫峰頭一振衣,松濤如吼白云飛。衡山萬戶人民在,忍見名城毀敵機”,“巾紫峰上彩霞飛,萬壑千巒足指揮。風急天高一舒眼,茶花插得滿頭歸”,反映了田漢對日本侵略者抵抗的必勝信念和樂觀主義精神,鼓舞劫后的南岳衡山人民,重建名城的期待;1939年6月,田漢離開南岳去南寧昆侖關前線慰問浴血奮戰的將士又吟出了《詠昆侖關之戰》:“一樹挑花慘淡紅,雄關阻塞驛樓空,倭師幾處留殘壘,漢幟依然卷大風……”反映昆侖關的險峻和激戰的慘烈場景,但顯示出我軍的勝利姿態,極具教育性。三是其時作為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的廳長郭沫若,其《題南岳》詩:“中原龍戰血玄黃,必勝必成恃自強。暫把豪情寄山水,權將余力寫肝腸。云橫萬里長纓展,日照千峰鐵騎驤。猶有鄴侯遺跡在,寇平重上讀書堂”,多么豪邁自信、令人振奮。抗戰時期由南開、清華和北大臨時組建的長沙臨時大學的文學院遷南岳,一時著名教授云集,其時教授們抗日激情高昂,詩興大發,紛紛賦詩表達抗戰情懷。哲學家馮友蘭偕師生到方廣寺“嘉會堂”游覽,聯想到金兵入侵,宋室南渡的千年悲劇,憤懣之情油然而生,賦出了“題二賢祠”二首:“二賢祠里拜朱張,一會千秋嘉會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涼”、“洛陽文物一塵灰,汴水繁華又草萊。非只懷公傷往跡,親知南渡事堪哀”,也別具風韻。南岳游干班學員作為即將學成被派往抗日前線為捍衛祖國大好河山之際,對祖國大好河山更是情有獨鐘。游干班學員張怒就有《南岳之游四首》。如其一:“鎮日盤旋到上封,名山千古嘯天風。艱難國事統誰挽,都在同胞奮斗中”,其憂國憂民之心和抗日之決心與南岳衡山山水融為一體。抗戰驍將楊森將軍在湘北三次會戰中英勇善戰,作為第27集團軍司令兼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親臨前線指揮,尤其是在影珠山戰斗指揮自己的次子楊漢烈率領其騎兵連全殲日軍敢死隊戰后賦詩:“登臨影珠山,舉目望峰煙,長沙歌大捷,湘北湊凱旋,困獸作狼奔,殘敵如鼠竄。意欲乘風去,補天此燎原” [5]大滅了日軍威風,令人鼓舞。
(二)抗戰志士名言與題詞
1938年周恩來同志接見南岳愛國僧道人士時,巨贊法師請其題詞,周恩來同志欣然提筆寫下“上馬殺賊,下馬學佛”八個字,并解釋:“阿羅漢的第一個漢釋就是殺賊,不殺除煩惱之賊,就成不了阿羅漢。我寫的是‘殺賊,不是殺人,這個賊當是指佛教中不能容忍的歹徒?,F在日本強盜正在大批殺我同胞,我們不把殺人的賊殺掉,怎么普度眾生?殺賊,這是善舉,是為了愛國,也是為了佛門的清凈。因此,抗戰就是殺賊,殺賊就是抗戰救國。”從而為南岳佛道救難協會的抗戰活動指明了方向。巨贊還曾在詩中云:“不婚不臣情如洗,獨往獨來無所求。收拾乾坤在眼底,一肩擔卻古今愁”;他在1938年的南岳講經時說:“佛門弟子并不是超然世外的,應當愛國衛國”。日寇的兇殘已到了人神其憤的地步。既然惡魔已降,終生受苦,佛門豈可袖手旁觀,自當全力以赴,哪怕“有湯火之難,刃毒之害”,“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并正言:“佛本慈悲,但當今天妖孽橫行,日寇逆天行道殘害生靈。佛亦要作獅子吼,降魔無邪,以正天理”,“念佛不忘救國,念佛不忘濟民”;其后《告全國同胞書》中指出:“第一要知道人生和最大的目的不是為了肉體保養,而是要借肉體以完成精神的永生??箲鹗怯萌怏w鍛煉精神的洪爐,持久則是永生的左卷?!瓲奚∥叶鵀閲冶M忠,為民族盡孝乃是最上等的事業?!蹦显郎姷劳降目箲鸹顒颖3种覈诮痰膼蹏鴤鹘y,出家不出國,自覺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6]抗日戰爭中廣大國民黨愛國官兵,其高度的愛國熱忱和決心,也表達在他們的豪言壯語中。其時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面對蔣介石“棄守長沙”的命令而堅定地表示:“不守長沙,軍令職責何在?作為軍人,當效命沙場,守土衛國”,“我已下定決心,第九戰區誓與湖南共存亡”。很好的挖掘了“將在外,軍令可有所不從”的優秀傳統,對長沙會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7]南岳衡山的抗戰山水楹聯主要集中于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為紀念抗日陣亡將士而修建的“忠烈祠”,如何應欽的74軍公墓聯:“湘水忠魂齊永葬,衡岳正氣共長存”,董煜的60師公墓聯:“集百千骸以塋封,一寸山河,一腔血淚;振億萬年之國運,永懷壯烈,永奠精忠” [8],其盛贊當之無愧。
(三)抗戰山水摩崖石刻和名人題刻
名山勝水間名人摩崖石刻和名人題詞,多具有勉勵自己、激勵后人的作用。抗戰時期抗戰志士在全國各地留下摩崖石刻極為罕見,在南岳衡山卻成群集性分布。其中最具特點的如抗戰名將宋哲元于1938年所刻的“誠真正平”“臥虎”“不教胡馬度衡山”,表達了其對和平的向往而又抗戰到底、戰勝日本侵略軍的決心;國民黨五位師一級的將領吳奇偉、羅卓英、劉膺古、肖懋蕓、王東原,于“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后的1932年春,所刻獅子巖石上的“登峰造極”,表示其遠大抱負,在抗戰中他們都成了戰功卓著的國民黨高級將領。如吳奇偉、王東原曾分任過湖南省主席,羅卓英為赴緬遠征軍副司令。其石刻大約為1932年隨從蔣介石第一次來南岳會晤其時的湖南省政府主席何健之作。而何健作為其時湖南省政府主席可能也感到備戰抗日責任之重大,特在天柱峰石壁上大書“南天一柱”四字,每字高4.88m、寬4.5m、筆劃寬70cm、刻深20cm,楷書豎刻,成為至今南岳衡山石刻之最,也表達了題刻者保家衛國的決心。1932年一群青年軍官如羅奠中、羅芳珪、周臨之、郭振聲等13人,在開云亭側石壁上所刻“乃登靈臺”,所注明為登游極峰(祝融峰)留記,這是其準備獻身抗日的誓言。其中的羅芳珪為湖南衡山人,抗戰時期中國四大名團長之一(另三團長為陳錫聯,謝晉元、吉星文),于臺兒莊戰役中為國捐軀追贈少將,入祀南岳忠烈祠?!按蠛煤由健薄叭f方多難此登臨”等摩崖石刻也無不懷有同類情感。在眾多石刻中以刻于開云亭側石壁上的“雍容大雅”四字最為注目,每字約60cm見方,楷書豎刻,有小序:“今春小居嵩山,頃漫游九華、匡廬而至南岳,覺其俊奇秀美,諸山各有大觀,雍容大雅,唯南岳是以當之”,款屬民國二十六年(1937)夏鄒魯題。鄒魯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曾任過中山大學校長,其“雍容大雅”四字,不僅極山河之勝,抑且為南岳的文化作了精當概括,表達了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無限熱愛之情。在南岳衡山名人對抗戰先烈的題刻最為集中的仍然是忠烈祠,如“浩氣長存”(蔣介石)、“碧血忠魂”(陳城)、“生而為英,死而為靈”(鄒勇)、“轉戰六省,氣壯山河;名垂青史,功在衛國”(吳奇偉),這些都代表著國家和民族的聲音,極富感召魅力。
三、結論
南岳衡山的山水抗戰文化是中華山水抗戰文化的縮影,一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1984年5月24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專程到南岳衡山視察,入住當年蔣介石辦公和住宿的磨鏡臺南岳賓館,參觀了忠烈祠,并指示:“有的人為國家為民族犧牲了,應該重視,應該紀念”。2003年9月3日,其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及國家主席的江澤民來到南岳,并參觀了忠烈祠和設在磨鏡臺賓館的抗戰紀念室,對為抗日捐軀的張自忠、佟麟閣、戴安瀾等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給予了很高評價并說:“抗日英雄可歌可泣,我們要學習他們的偉大精神,南岳忠烈祠已譽滿海內外,你們要管好他,愛護好他,使之成為一座教育人們愛國愛民族的基地”。2005年8月18日海峽兩岸炎黃子孫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勝利60周年,在南岳忠烈祠舉行了“中華兒女公祭抗戰民族忠烈大典”,以祭奠抗日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祈愿世界和平[9];以習近平為首的新一屆黨和政府領導人,在2013年全國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議上表決通過了將每年的9月3日確定為中國人民抗戰勝利紀念日、每年的12月13日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0],2015年9月3日還舉行聲勢浩大的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活動和閱兵式。中國抗日戰爭是近代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徹底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毛澤東選集》第二卷,1991年版474頁)。但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犧牲,我們不能忘記歷史,要珍惜抗日先烈用熱血換來的和平、捍衛和平。抗戰山水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旅游價值和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是寶貴的紅色旅游資源??箲鹈麑钌谠狸柎笤粕缴系摹叭龖鹑荨蹦ρ耓11],為抗日戰爭“長沙保衛戰”留下了歷史的記憶,并于2013年被列入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岳衡山的抗戰山水文化旅游資源品位很高,其中不少同樣達到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水準,應該進一步發掘整理、保護和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唐鳳鳴.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J].湘南學院學報,2004 (06):82-85.
[2]南岳志編篡委員會.南岳志[M].長沙:湖南出版社,1990.
[3]康華楚.輝煌的南岳文化[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1).50-54.
[4]楚云.中日戰爭內幕全公開[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5.
[5]李桂龍.三戰三捷——國民黨傳奇上將楊森將軍[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
[6]唐林生.南岳佛道抗戰與啟示[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1(05):103-108.
[7]余求校.評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軍在湖南的抗戰[J].武陵學刊,1995(06):39-42.
[8]李岳平.衡陽抗戰鑄名城[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5.
[9]鄧蓉.南岳萬人公祭抗戰英烈[N].瀟湘晨報,2005-18-19:8.
[10]楊載田.南岳名山文化[米].成都:電子科學出版社,2013.
[11]余三定《三戰三捷》序言[N].湖南日報,2014-04-25:10.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