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鴻英
摘 要: 語文學科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教師一要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內涵;二要精心設計,在課堂中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三要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而讓學生積淀文化底蘊,打好傳統的根基。
關鍵詞: 語文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途徑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語文學科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靈魂,在傳統文化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提出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富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印制下發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初中階段“以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力為重點”,明確了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學生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的根基,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鑒于此,我與一線教師進行了“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有效途徑”的課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有了以下感受和體會。
一、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內涵
初中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文、小說、劇本等作品中不僅蘊含豐富的文化知識,還蘊含深厚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凝聚著自強不息民族精神,《岳陽樓記》體現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女媧補天》承載著先人奮斗精神和美好品德;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兒落了》、莫懷戚的《散步》、豐子愷的《竹影》等一批優秀文學作品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之中受到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熏陶與感染;劉成章的《安塞腰鼓》、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等,是中國傳統民俗的大百科全書。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立足于現有的教材,理解教材,深挖教材的內容,以揚初中語文教材所蘊含的傳統美德,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為重點,找到教學實施的切入點,讓學生在掌握豐富的語言文字知識的同時,可以從不同時代、不同體裁的作品中獲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從而提高語文素養。
二、精心設計,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的主陣地,教師要精心設計,運用恰當的策略,爭取在每一堂語文課上,滲透傳統文化,達到潛移默化的效果。在實踐中,我們構建了“創設情境—反復誦讀—提出問題—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挖掘、體驗課文中具有文化氣息的內容。
1.創設情境:通過與教材相關的名言警句、詩詞賦文、傳說故事、名人逸事等創設導語、音樂、影像情景,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女媧造人》時可以借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導入。教學《傷仲永》時,用漢樂府《長歌行》的詩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作為導入語,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方仲永因沒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而“泯然眾人”的結局。教《安塞腰鼓》可利用多媒體,用奔放、動感的畫面,配以激情、澎湃的鼓聲,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了解黃土地的風俗習慣、民族服飾、文化習俗,主學生在品味漢語言文字之美的同時,感受到生命在于奮力搏擊的民族精神。
2.反復誦讀:一篇作品,教師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讓作品滋潤學生心田。誦讀的形式是多樣的。通讀,側重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的基礎上,掌握句讀、語氣、停頓;精讀,側重在字斟句酌、深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上;美讀重在讀出節奏、讀出情感;品讀在于品味語言的音韻美、品味語言的意境美。
3.提出問題:結合反復誦讀,根據學生的實際,結合課堂教學目標和教材的重難點,提出問題,供學生合作探究。
4.合作探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工具書,在教師的點撥下探究課文中蘊涵的思想美和情感美;探究課文中的民俗風情和民族情結;探究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美丑,等等。
5.拓展延伸:拓展是多方面的,可以以課文為基點,進一步向這個作家的其他作品擴展;也可以以節選的文章為基點,向整篇(部)著作拓展;還可以以課文為基點,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等。如教學《女媧造人》一文,可以設計讓學生收集我國其他的神話故事。學蒲松齡的《狼》可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聊齋志異》,學《智取生辰綱》可引導學生閱讀《水滸傳》。教師還可根據課文內容,課外讓學生搜集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如“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成語故事”、“歇后語、諺語”、“歷史人物事跡”、“中國傳統節日傳說故事”等。通過適時拓展,在進一步增大學生閱讀量的同時,能更進一層地感受作品的魅力。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教師必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驗,去感悟,去積累語文,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傳統的影子,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1.以教材為依托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綜合性學習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活動,以實際行動傳播傳統文化,彰顯傳統文化的魅力。現行的人教版語文教材每冊都有語文綜合性學習內容,如七年級的“漫游語文世界”、“戲曲大舞臺”,八年級的“到民間采風去”、“背起行囊走四方”、“古詩苑漫步”、“蓮文化的魅力”,九年級的“話說千古風流人物”、“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等。這些活動的設計,都包含豐富的文化內涵,蘊藏語文學習的寶貴資源。教師可圍繞教材所給的范例認真開展活動。
2.開展課外語文的實踐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如關于古詩文的積累,教師可以每節語文課的課前三分鐘開展古詩朗誦展示活動,一個學期,人人有展示的機會,人人有參與意識,同時又是一種積累;每學期開展一次詩文朗誦比賽;學期末開展詩文成果展示,展示學生的摘錄筆記、分類搜集、詩詞鑒賞、背誦心得。教師還可根據語文教學的實際,組織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如書畫比賽、漢字書寫比賽、成語比賽、對對子比賽……通過一系列活動,學生既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又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錢夢龍先生說:“語文教學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最有代表性的學科,是母語教學,它是源、是根、是魂、是傳統文化的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是一個艱巨而又光榮的任務,教師只有在語文教學中堅持貫徹和落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這一教學理念,深刻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才能讓語文教學之舟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中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