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麗清
摘 要: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常常不敢或不善于質疑,導致學習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能力的培養。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和賦予質疑教育以生命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經過實踐和探索,作者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創設興趣情境,激發質疑;創設操作情境,啟發質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質疑;創設條件情境,提高質疑;創設實踐情境,發展質疑;創設練習情境,深化質疑。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質疑能力 培養方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學生提問、質疑能力的培養,但目前農村學生的質疑能力普遍較低,更因長期實行應試教育,教學條件的限制,片面追求升學率等諸多原因人為地約束學生的質疑能力等。一些教師由于教學思想、方法落后,喜歡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很少留給學生質疑的機會和內容,從而抑制了學生的思維發散。個別教師甚至由于害怕學生質疑的一些“古怪”的問題難倒自己,有失面子,影響教學任務的實踐,所以對一些喜歡質疑的學生避而遠之。久而久之,學生常常不敢或不善于質疑,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而且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能力的培養。好奇心逐漸衰退,質疑能力降低,漸漸沒有主見,沒有自己的思想,創造力很差,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這是和素質教育的宗旨相背離的。如何更好地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和賦予質疑教育生命活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經過實踐和探索,我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創設興趣情境,激發質疑
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樂意走進課堂,品味學數學的樂趣,才會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興趣更是質疑的動力,學生由“趣”生“疑”,從“疑”開始,并靠“疑”推動學生思維發散。據此,在探索新知識時,教師要創設興趣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喚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達到激發學生質疑之目的。
如,教“比例尺”時,先將一副中國地圖掛在黑板上并問:“同學們想不想知道學校到北京的距離?”然后用尺子量出學校到北京的圖上距離,并迅速說出實際距離是多少。此時,學生感到很驚訝。教師接著啟發:“今天,我們要開始學習‘比例尺(板書),你們想知道這些奧妙嗎?”學生紛紛舉手提問,歸納如下:什么是比例尺?老師是怎樣迅速說出實際距離的?實際距離都大于圖上距離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自學新知識,從而引入新課。這樣創設興趣情境,造成懸念,給學生充分表達、發現問題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創設操作情境,啟發質疑
操作是智力的源泉,質疑的起點。根據小學生好動好奇的心理特點,在教學中通過實物的操作讓學生擺一擺、畫一畫、分一分、數一數,創設這樣的情境,改變了課堂教學中“耳聽口說”的簡單教學模式??梢哉{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寓問題于操作之中,由“做”生“疑”,在點燃學生思維火花的同時,達到啟發學生質疑的目的。
如,教學“兩位數加兩位數”中的“34+28”一題時,教師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容易得出兩種方法:第一種是先捆與捆合并,再根與根合并;第二種是先根與根合并,再捆與捆合并。此時,學生滿臉疑惑、且好奇。教師因勢利導,把問題拋給學生去問:(1)捆與捆合并,根與根合并是不是相同的數位對齊;(2)兩位數相加是從個位加起還是從十位加起;(3)4根加8根滿十根,可不可以把十根捆成一捆。通過這些問題的共同討論,學生主動獲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相同的數位對齊,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創造性地實現了教學目標,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創設問題情境,引導質疑
學生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創設問題情境就是教師把學生引入到問題情境中觸發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使之處于“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學習狀態。好的數學問題情境,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誘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引起學生更多的聯想,也比較容易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感受和興趣,更自主地參與知識的獲取過程、問題的解決過程,從而引導學生質疑,達到培養學生質疑能力之目的。
如教學“循環小數”時,將學生分成兩組,第一組計算2.5÷5、1÷3;第二組計算0.75÷3、70.7÷33,學生計算中突然遇到除不盡的情況,教師抓住時機引導學生質疑:(1)1÷3﹦0.333……和70.7÷33﹦2.14242……中商是有限小數還是無限小數?(2)小數點后面的數字排列呈現什么特點?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觀察比較思考,從而抽象出“循環小數”含義。
四、創設條件情境,提高質疑
學生在課堂上由教師的激發、啟發、引導質疑到直接大膽質疑,是他們思維上質的飛躍,也是主動參與的表現。因此,條件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消除學生心理障礙,建立寬松、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讓學生有充分思考的時間挖掘教材,產生種種疑點,大膽發言,達到提高質疑能力之目的。
如,教“角的認識”時,介紹教師使用的三角板,三角板的角度分別是30°、60°、90°的特殊角,一位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我手上的三角板三個角的度數比老師的三角板小很多,我的三角板怎么會與老師的一樣大呢?”師生經過分析,了解了角的大小概念,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充分顯示了學生質疑的水平。
五、創設實踐情境,發展質疑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數學要同實際相結合”。實踐情境的創設,能撥動學生思維之弦,使學生積極投身于數學問題之中,達到發展學生質疑能力之目的。
如,教學“土地測量”時,先讓學生到操場上具體測量,然后帶著問題到課堂上參加匯報:⑴我的尺子不能量操場的長,怎么辦?⑵我是用標桿和尺子插著量,量了幾次,每一次的數值都不一樣,這是為什么?⑶我家到學校不是一條直線,該怎么辦呢?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學習土地測量,在輕松、友好的情景中交流意見,自己發現了許多問題,促成了學習成功。
六、創設練習情境,深化質疑
“數學習題好比磨刀石,使學生的思維越磨越鋒利”。練習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活躍思維,達到深化質疑之目的。
如,教完“分率的轉換”,出示練習題:“男生是女生的三分之二,看到這句話你想問什么?”同學們經過思考后大膽發問:⑴男生比女生少幾分之幾?⑵男女生的和是女生的幾倍?⑶女生是男生的幾分之幾?⑷女生比男生多幾分之幾?⑸男女生的和是男生的幾倍?⑹男生與女生的比是多少?……這樣一問,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經過討論、交流,對教材中的分率的理解更深刻,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分數得心應手。
總之,質疑能力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學生敢問愛問是培養的前提,會問是培養的關鍵。在培養過程中,注意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創造條件,營造機會,讓學生在情境中掌握質疑方法,最終踏上創新學習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