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鎖紅
摘 要: 本文從批判性閱讀的關鍵詞入手,闡明英語批判性閱讀的基本含義;從教學目的、高考內容、人才培養等角度闡述在高中英語課堂開展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性;從教學實踐角度,總結提煉一套開展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的教學策略,希望對教學實踐工作者起到參考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 高中英語 批判性閱讀 教學應用
一次查找資料時,看到一篇《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的教學設計》的文章,作者以“Making a happiness handbook”為例,介紹批判性閱讀的教學設計,引發筆者的思考。在教學中,筆者開始了批判性閱讀的實踐與反思。
一、批判性思維與英語的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思維最早可以追溯到兩千五百年前的蘇格拉底時代,他倡導在接受他人的觀點前應該深入思考,要對基本概念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以便弄明白語言背后的真正含義。他不斷強調要多思,以了解事情的本質和真相,以此培養批判性思維。到20世紀,著名教育家杜威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教育的產物。而當今社會,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能力已經成為衡量現代社會人才的標準之一。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具備一種教育智慧,就是要不斷激發學生敢于自由發表與別人不同的觀點,形成自己創新的思維。
英語閱讀教學課堂作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主要陣地,教師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質疑、判斷、推理、篩選及評價的閱讀方式,將文本學習問題化、問題思維化、思維活動化。相對于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來說,它能大大促進學生學思結合,把思維訓練滲透閱讀教學全過程,有效地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和學科素養。
二、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性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要把思維培養作為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倡導學思結合,為思而教,積極探索課堂思維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英語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具備詞匯、句子、語段、語篇等方面的知識,而且要有辯證、綜合、分析、歸納等方面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不但要幫助學生獲得閱讀技能,還要為學生提供發現和探究的空間,啟發他們動腦思考、大膽想象的探究式學習,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進而使邏輯思維、批評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得到更好的提升。
從高中生面臨的現狀來看,閱讀理解題型是各地高考試卷的必備題型且占有很大的比重,占總分的近三分之一,其中涉及較高能力的語篇分析、上下文推理判斷題的題目在逐年增加。因此,對學生在語言的深層次含義理解這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大語言輸入量,精選英美報紙雜志中原汁原味的語料,大力培養學生的英語批判性閱讀能力,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閱讀需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分享閱讀心得,讓學生享受英語學習過程,從中收獲語言能力提高和思維能力發展的喜悅。
從長遠的效益看,學生對來自不同信息源的觀點進行分析整合評析和加工的能力,對其未來的學習發展是非常重要的。隨著全球一體化和對外開放的深入與發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綜合,既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又要獨立分析問題,提出見解,還要敢于質疑和批判。很多教學實踐表明,批判性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優化學生英語學習方法、改善思維模式的有效途徑,能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在高中英語課堂中運用批判性閱讀的策略勢在必行。
三、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的教學策略
按照高中英語日常的教學程序,筆者以初步理解、正式閱讀和讀后評價三個階段依次闡述批判性閱讀的教學策略,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重點內容和實施步驟。這些目標策略的實施都是基于對文本證據的推論,通過不斷激疑、質疑、釋疑,幫助學生深層次閱讀和理解課文,逐步養成探究質疑、分析評價的閱讀習慣。
(一)初步理解階段的教學策略
這一階段是在正式全文閱讀之前的準備,通過快速瀏覽找到文章的關鍵詞、主要內容和基調,收集查找盡可能多的文章信息,簡單了解文章的內容、結構。實踐中,通常要求學生關注五個點:1.文章的標題(包括主標題和副標題);2.第一段和最后一段;3.每段的首句;4.文章中插圖和圖表;5.不同的印刷字體等。這些都是直接或間接透露作者意圖和文章大意的重要內容。需要學生經常練習。預覽之后可以有一小部分的時間用于猜測與預想文章大致的內容,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激活學生的記憶,結合學生的認知經驗和相關的生活知識背景,理解文章的主題、段落關系和相關內容,培養學生預測語篇的能力,同時喚起學生學習文章的興趣。
(二)正式閱讀階段的教學策略
正式閱讀就是開始逐字逐句地閱讀。這個階段的閱讀已經帶有先前的猜想和已有經驗,閱讀時需要抓住作者的意圖,了解語篇中不曾明確表達但又蘊含其中的意義,并開始加入自己的質疑、分析和推斷理解文章。這個階段要求學生做好標記,并進行分析和推斷。
1.標記
標記可以有很多種,學生可以自己設計和運用一套自己熟悉的記號標記不同的內容,如不認識的詞用“—”,重點句子用“﹌”等。這些標記可以很好地為學生下一步的閱讀打好基礎。同時,學生能專心的融入文章,對文中的信息、詞匯都能產生深刻的印象,有利于他們的記憶。此外,由“彼”及己地與作者“交流、溝通”,有利于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積極思考的習慣,提升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標記時要重點標注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主要的詞匯和不熟悉的單詞;(2)文章的主題和要點;(3)重要的觀點和看法(包括圖、表等);(4)自己閱讀時產生的問題和思考;(5)文中與自己有關的經歷;(6)需要重讀的有困惑的位置。
2.分析與推斷
這個過程是批判性閱讀的重要步驟。學生要在理解語篇內容的基礎上觀察、體驗和探究,并對語篇進行分析、質疑、推斷和評價。重點關注兩大方面:第一,關注詞句的字面意思和隱含意義。隱含意義關系到作者的情感、見解、態度和觀點,作品的真實意圖等,通過分析作者的話外音、態度傾向,推斷出合乎邏輯的內容。第二,分析文章的結構脈絡,了解文章的論證方法和組織形式,文章的主題思想等,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語篇,有針對性地強化學生的語篇邏輯分析能力。教學中,把思維訓練滲透在閱讀過程中,通過預測、提問、討論、辯論、表達對語篇進行閱讀策略的訓練,并引導他們思考問題多維化,提高思辨能力。
3.概述與總結
概述就是對所有信息進行壓縮,寫成清晰、簡潔的總結,幫助學生重溫文章重點,提高學生提綱挈領的綜合概括能力,培養他們突出重點、分清主次順序的重要策略。同時,概述需要自己組織語言,對于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有明顯的作用。概述時要重點關注幾點:(1)6個“W”引導概括,即用“Who?What?Where?When?Why?How?”引導概括。(2)標題、引言、主題句及作者觀點和結論等。(3)刪減細節和次要的輔助論點。(4)注意過渡詞的使用,如however,besides,whats more,in addition等,這些詞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把握重點。(5)自己閱讀時所做的標記等。
(三)讀后評價階段的教學策略
在這個階段,教師主要指導學生對文章進行價值判斷,主要評價作者觀點的可靠性、客觀性,內容的準確性、全面性,結構的嚴謹性、邏輯性等。最后,做出評價和結論,評價文章的內容、結構和寫作風格等,以及自己對文章的思考等,這樣進一步發揮自己的學習潛能,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精神,優化學習方式,逐步實現語言知識增長和語言能力提升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張淳.高中英語批判性閱讀的教學設計.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2.
[2]王天一,夏之蓮,朱美玉.外國教育史(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3]谷振諧.批判性思維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劉樹生.批判性閱讀的實施策略.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唐光潔.在英語閱讀課堂開展批判性閱讀訓練.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