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過對機電行業企業和市場需求的調研,針對職業教育存在盲目布置學科和專業的問題,提出高職類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的依據和定位,并從課程體系建設、教學改革、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校企合作、專業形成特色等方面進行研究探討,為今后機電一體化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機電一體化專業 專業建設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2-202-02
2005年10月28日,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要“以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宗旨,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中國目前在生產一線的勞動者素質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緊缺問題十分突出?,F有技術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1/3左右,而且多數是初級工,技師和高級技師僅占40%。國家的發展、進步離不開高素質的勞動者,離不開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建設者和專門人才,而保持和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教育是根本保證,基于這樣的重要性,全社會都應該給予職業教育以足夠的重視。
而目前的職業教育存在盲目布置學科和專業,包括重復設置的學科專業,沒有充分考慮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傳統的教學模式也難以培養出高技能人才,因此有必要根據市場和企業需求制訂專業建設方案和教學改革。
2011年,筆者所在的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被確定為福建省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立項建設單位,為適應福建省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對機電一體化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同步,我們機電一體化的教師對福建省內企業進行了調研,并將企業專家請進來與我們共同研究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機電一體化專業設置的依據和定位
1.專業設置依據。機電行業是國民經濟的裝備行業,機電行業的現代化是我國實現現代化的標志。據統計,福建省裝備制造業規模以上企業2920余家,形成工程機械、環保機械、電機電器等完整的產業集群。對技能型人才需求逐年遞增,從人才需求上分析,2014年廈門目前需要工科類人才達19474人,占了總需求的50.76%。而在2015年高校畢業生中,工科類畢業生僅4494人,為畢業生總數37.15%,遠滿足不了需求。??粕枨笄笆粚I:營銷、計算機、機械、工商管理、建筑、餐旅管理、會計、護理、貿易、輪機管理。因此,從上述分析我們以就業為導向設置機電一體化專業。
2.專業定位。本專業立足廈門,充分發揮福建省對臺交流合作優勢,推進裝備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主要面向裝備制造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掌握機電專業必備的基本知識與技能,具備機電產品設計、加工、檢驗,機電設備調試與維修能力,能夠勝任機電設備操作、機電產品設計與工藝編制、機電產品裝配與調試、銷售與售后服務等工作,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專業建設思路、課程體系建設與教學改革
1.專業建設的思路。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依據職業標準開發課程體系,按照科技發展水平和職業資格標準設計課程結構和內容.通過對裝備制造業崗位需求調研,分析得出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職業崗位有維修、制造、檢驗、管理、技術等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在機電設備的操作與維護、機電產品的組裝與調試、工藝編制與調度、機電產品的售后服務等工作任務。
2.根據職業能力和工作任務,構建新的課程體系。結合機電一體化專業的職業能力的需求、企業工作任務和個人發展的需求,根據學?,F有教學條件,以提高學生能力為落腳點,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如表1。
3.教學改革。主要從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實踐教學、校企合作方面著手進行改革。
(1)教學方法改革。改變傳統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按照生產過程或工藝流程,重組課程內容,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生產實際,貼近生產工藝流程,在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的過程中,注重吸收職業標準和機電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等知識,
在教學方法上,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學生特點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啟發式教學、虛擬仿真,將啟發式、講授法、歸納法、對比觀察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綜合使用。
(2)教學手段改革。為促進多媒體技術水平提高,專業課采用錄像片、電子教案、動畫、多媒體課件等手段充實教學,特別是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件的應用,解決了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使教學內容能夠形象、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學習積極性。
(3)實踐教學設計與實施。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過程中,貫徹以突出綜合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原則,重點是對職業崗位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分析,與行業企業共同設計以行業標準、職業素質教育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教育體系相輔相成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將實踐教學環節分為課堂教學訓練、校內實訓及課程設計、校外實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興趣小組活動等。將實踐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具體落實到各個實踐教學環節中,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掌握必備的、完整的、系統的技能和技術。
4.在校企合作方面。
(1)“訂單培養”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教材,學生基礎課和理論課由學校完成。學生的生產實習、頂崗實習在企業完成。實現企業與學校零對接。
(2)生產見習:定期安排師生到企業參觀學習,參與企業生產、管理,了解企業的新工藝、新產品、新技術。增強協作意識和就業意識。
(3)頂崗實習:到用人單位進行為期一年或半年的頂崗實習。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管理,使學生及早掌握技能,成為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
(4)共建實訓基地。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原則,與有意向的企業共建實訓基地。
三、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機電一體化專業擁有一支師質力量雄厚,具有豐富理論和實踐教學經驗的教師隊伍。其中專職教師15名,3名高級職稱教師、5名中級職稱教師,2名助教,2名技師,3名實驗人員。此外,還經常從工廠外聘有經驗工程師和技師進行授課。雙師比例達到67%。在職稱、年齡、學歷等方面的結構合理,專業教師實踐教學能力強,雙師素質較高,具有行業、企業經歷的教師比例較大,社會服務能力強,專業帶頭人在行業企業有一定影響力。
四、實驗室建設
我們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自建校以來先后為機電專業配備了全套的各種實驗、實習設備,供學生實驗、實習之用。機械加工實驗基地,有普通車床10臺、臺虎鉗桌50個工作位、電焊機6臺、切割機1臺、鉆床2臺、氣割1組、數控車床5臺、數控銑床5臺、數控走絲線切割機床1臺,數控電火花成型機1臺,這些設施為學生實習提供的基本保證。但隨著學院規模擴大及實踐教學學時增多,這些設備顯得不夠,為此我們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定期派學生到企業實習,使學生們得到鍛煉。
五、專業建設形成的特色
1.形成了“一線、二雙、三化”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耙痪€”:以職業素質和實際工作能力培養為主線;“二雙”:依靠“雙師結構”教師,實施雙證融通,共同培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三化”:課程體系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教學方法理實一體化、技能訓練標準化。
2.構建了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校,根據崗位工作任務開發課程,深化與“教、學、做”一體教學模式相適應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實施“雙證融通”,圍繞教學目標,實施課程改革。
3.充分利用智力資源,為社會開展服務。專業教師到企業做兼職工程師,為行業、企業開展技術服務,為企業進行技術攻關、承擔、參與企業科研課題,為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增強了專業的社會影響力,擴大了專業的知名度。
六、結論
通過上述措施,不斷與企業聯系,大膽進行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探索,依托海洋發展戰略,立足廈門,服務海西,面向全國,培養海洋經濟領域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的一線需要的高端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2-2015年)
[2] 福建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職業技能鑒定文件選編,2006
[3] 田建國.21世紀大學挑戰與對策.泰山出版社,2010
[4] 張力.教育強國戰略.海南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 福建廈門 361000)
[作者簡介:郭春梅(1969—),女,漢族,東北大學工學學士,主要從事機械類課程的教學和環保方面的研究,現在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任機電一體化教研室主任、高級工程師。]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