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智赟 李雙奎



【摘要】互聯網+政務將推翻之前傳統的政務服務方式,推出全新的政務服務途徑。如何讓互聯網+在提供公共服務的過程中發揮其作用,是當前智慧政府建設的核心問題。本文主要探討“互聯網+”時代共青團組織微博的影響力,從其社會職能入手,利用六度空間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利用微博受眾面和微博活躍度兩個指標進行分析,探討共青團組織利用微博開展工作的長處以及當前省級共青團組織的微博在運用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進建議,為共青團組織借助微博擴大影響力提供借鑒,同時為政府部門推進“互聯網+”背景下的政府信息化建設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 共青團微博 影響力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的概念,“互聯網+”將為政府建設帶來從理念基礎、組織結構到效率效益的重大變革。當前各種互聯網產品的大量涌現,給公眾提供了多元化的信息傳播和獲取途徑,政府應該以公眾的需求作為服務的目的,以基于“互聯網+”的政務多元化服務模式來滿足公眾需求提供公共服務。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底以微博為代表的綜合社交應用的使用率為69.7%,網民關注熱門事件或話題的首選平臺是新浪微博。隨著微博對我國社會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微博平臺也逐漸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政務微博日益成為政府發布信息、了解民意、匯集民智和官民互動溝通的重要平臺”。
共青團組織作為溝通廣大青年與政府的橋梁和紐帶,通過微博可以加強團組織與廣大青年的溝通與交流,拓展共青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因此,對共青團組織微博影響力的研究具有現實意義。
(二)研究對象、理論和方法
當前,共青團組織微博蓬勃發展,但缺少關于共青團組織借助微博擴大影響力的相關研究。本文以省級共青團組織的微博為例,分析共青團組織微博的現狀,從中發現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建議,探究優秀共青團微博的運作模式。
本文運用六度空間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對共青團組織運用微博拓展影響力的工作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六度空間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姆(Milgram,S.)提出的,其理論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需求層次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Maslow,A.H.)提出,該理論將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情感、歸屬、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五種。這五種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逐級遞升。在現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滿足的前提下,安全的需求、感情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就變得更為重要。
本文運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新浪微博中省級共青團組織的微博現狀進行研究,選取微博受眾面和微博活躍度兩個指標,對微博總量、微博內容(包括工作性內容、知識性內容、娛樂性內容)、粉絲數和關注數、日平均微博數、微博平均被轉發數、微博平均評論數等要素進行分析和論證。
二、共青團借助微博擴大影響力的必要性
(一)共青團的社會職能
1.組織青年的職能。
2.引導青年的職能。引導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有精神追求、勤奮學習、鉆研技能、磨煉意志品格和注重培養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
3.服務青年的職能。就是要積極解決青年在學習、生活、工作中最關心的問題。
4.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職能。關注、把握和反映青年普遍性的利益訴求,推動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建立與完善,把維護青少年權益工作落到實處。
(二)微博的特性
微博載體的傳播方式與傳統載體相比有相似之處,也有其特殊性。微博傳播所具有的獨特性包括:(1)傳播快捷化,提高交流時效。(2)傳播草根化,拉近了交流距離。(3)傳播個性化,吸引交流對象。包括用戶的個性化、內容的個性化、表達的個性化。(4)傳播品牌化,擴大交流影響。微博的品牌化在于其自身優勢,包括到達率高、接受度高、參與度高。在微博中,每一個人同時擔當著發出者和接受者的雙重角色。
(一)共青團組織利用微博擴大影響力的必要性
1.從共青團的微博職能角度分析。1998年12月共青團十四屆二中全會通過了《共青團工作跨世紀發展綱要》,第一次提出了要構建青少年信息網絡體系。隨后,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共青團組織都建立了各自獨立的網站。然而傳統的門戶網站有很大局限性,首先是瀏覽人數有限,因此不能充分發揮信息傳遞的功能;其次共青團的官方網站不具有雙向傳遞的功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信息的雙向流通。當前共青團組織建立的官方微博彌補了官方網站的不足,尤其微博具有的轉發功能,可以使信息的接收者無限擴大。充分利用微博的特性有利于:(1)實現共青團的組織職能,能夠與青年更緊密的溝通交流。(2)實現共青團組織引導青年的職能。(3)實現共青團服務青年的職能。共青團及時在微博上與廣大青年進行溝通,加強了青年對共青團工作的認同感,幫助青年解答困惑。(4)實現維護青少年權益的職能。通過微博雙向互動交流,能夠了解青少年普遍的利益訴求,從而推動法律法規及政策的建立和完善。社會的良性發展要求信息的對稱,團組織利用微博有利于“零距離”的溝通交流。
2.從六度空間理論和需求層次理論分析。微博傳播是1傳N,然后N傳N的擴散傳播模式,從而取得擴大影響力的效果,這樣的傳播模式與六度空間理論的模式完全吻合。共青團組織發微博能夠使信息覆蓋其自身的粉絲,即1傳N的效果,然后粉絲們通過各自的微博進行轉發即可達到N傳N的效果。因此,團組織利用微博信息的傳遞范圍更大。而且微博是雙向的傳遞,不僅僅是團組織的微博能夠為廣大青年所周知,還可以通過微博及時、有效地了解青年的訴求。
現階段人們的生理需求得到基本滿足,而人們對于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尊重需求則在上升。微博的特性能夠(1)滿足青年的安全需求。“具體表現為兩方面,一方面表現為微博可以滿足青年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微博可以滿足青年的安全需求。”(2)滿足青年的感情需求。任何社會成員都歸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有一定的社會歸屬感,微博能夠為青年提供一個公共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能夠進行自由的表達和信息共享,形成人際交往。為青年提供歸屬感。(3)滿足青年受尊重的需求。微博與其他媒體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微博是雙向的互動交流,接受信息者能夠自由轉發與自己觀點類似的微博,青年走向了信息傳播的核心,其尊重需求得到滿足。
綜上,從共青團工作的社會職能、微博的特性以及對六度空間理論和需求理論的分析,可見共青團組織運用微博開展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三、共青團借助微博擴大影響力工作的現狀
(一)共青團組織微博的現況
全國省級團組織微博影響力排行榜中的主要維度有:(1)粉絲量和閱讀量,這兩個維度可說明微博的影響力和受眾面;(2)博文量,可說明微博的活躍度;(3)最高閱讀量,可說明網民對微博的關注程度。但是筆者認為上述研究維度有明顯的缺陷,除每條微博的平均轉發量外,本文還引入日平均微博數(日平均微博數=微博總數/微博開通時長)作為研究微博活躍度的標準,來測量微博的活躍度。圖3-1是筆者修改后的共青團微博影響力要素關聯圖。
截止2016年6月26日,全國絕大多數省份的省級共青團組織(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不含港澳地區)均開通了官方微博。且具有以下特點:
1.共青團微博昵稱的多樣化。少數共青團組織采用了特色名稱,以突出其青年或地域特色,如北京的“青年說”、上海的“青春上海”等。這些特色名稱有的體現青年朝氣蓬勃的特質,有的則體現了地域特色。
2.“山東共青團”粉絲數名列第一。從表3-1可見,微博粉絲數排名前三名的是“山東共青團”、“吉林共青團”、“共青團貴州省委”。微博粉絲數越多,說明微博能夠覆蓋的受眾越多,影響也越大。
3.微博活躍度指標”廣東共青團”位列第一。從表3-1可見,微博活躍度前三位的是”廣東共青團”(27.2條)、“河北共青團”(21.3條)、“津彩青春”(16.9條)。微博活躍度指標能夠測量出該共青團組織對于微博的重視程度如何。
(二)共青團組織微博的對比分析
本文選取山東省、廣東省、吉林省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共青團組織的微博作為深入分析的樣本。其中“山東共青團”是受眾面最大的微博,但其活躍度居中游水平;”廣東共青團”活躍度最高;“青春兵團”的影響力排名是居省級共青團組織微博的尾端。對比分析包括微博內容、微博原創率與轉發率、微博粉絲數與微博被轉發量三個方面。
1.團微博內容的對比分析。筆者對2016年6月20日至6月26日一周內”廣東共青團”和“吉林共青團”的微博內容進行了統計(如圖3-2)。從統計可以看出,廣東省共青團發布微博中知識性內容占的比重最高;工作性內容和娛樂實時性內容分別占38.46%和19.23%。吉林省共青團微博賬號該周發布的微博中以工作性內容為主,娛樂實時性內容和知識型內容各占21.43%。對比來看,廣東省”廣東共青團”賬號發布的內容較為合理,整個微博內容充分反映團工作的同時增加了微博內容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而吉林省“吉林共青團”微博賬號發布內容的形式稍顯呆板,對當下青年的吸引力則有所折扣。
2.共青團微博原創率的對比。筆者對“山東共青團”和“吉林共青團”的原創微博與轉發微博所占比例進行了統計,其中“山東共青團”至統計日原創微博占總體比重71.86%,微博原創率在省級共青團微博賬號中居于中上游水平;“吉林共青團”至統計日原創微博占總體比重36.57%,微博原創率較低。
3.共青團微博轉發情況分析。微博的平均轉發量(一段時期內所有微博的轉發量除以當期微博總條數)可以反映該微博賬號在這個時期的傳播能力和用戶交互水平。筆者選取了廣東省”廣東共青團”和吉林省“吉林共青團”兩個賬號在2016年6月20日至26日一周所發布微博的平均轉發量進行對比,結果如圖3-3。
對比發現,廣東省共青團微博一周平均轉發量為8.81條,是吉林省共青團微博一周平均轉發量(0.93條)的近10倍,信息傳播的效果差距很大。
四、共青團微博運作中的不足和改進建議
通過分析,省級共青團官方微博賬號目前的發展態勢較為喜人,但是筆者經過分析對比對共青團微博運作中存在的不足進行歸納。
(一)微博語言表達缺少創新
共青團微博中的官方話語難以引起網民的關注,其中一些微博語言有居高臨下的感覺。從微博的本質上講,其價值體現在它是一種新型的關系網絡,能夠形成一個自由平等的交流溝通平臺。政務微博想要獲取成功,在語言上就必須改變以往政府發布信息時居高臨下的姿態,應更多地采用平易近人且與青年的話題興趣、說話方式近似的微博語言發布信息,與粉絲進行交流。
(二)內容單一、乏味,不具有多樣性
一些團微博的內容只有工作信息,缺少知識性和娛樂性的內容,其微博也就缺少青年的關注,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
建議在發布信息時,要根據青年的特點,滿足他們的安全需求、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在進行工作性內容發布的同時,加入娛樂性內容來激發青年的關注,加入知識性內容對青年提供幫助和指引。
(三)缺少互動交流,活躍度不高
筆者發現團微博的互動交流少,不能做到主動、及時對網民的評論進行回復。建議共青團組織的微博建立并健全相應規范的制度,內容應包括明確微博發布部門、發布的內容、發布時間、更新頻率、回復制度等。把微博作為共青團整體工作的一部分,對青年通過微博向共青團組織反映的事情應及時予以回復。
五、結語
微博,對共青團的工作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遇,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其組織、引導、服務青年和維護青少年權益的社會職能。在利用微博進行工作的過程中,要建立和完善制度,使得共青團微博的運行有章可循,還要扎扎實實地把工作落到實處。讓微博為共青團工作發揮更大的作用,以期在互聯網+時代宣傳工作取得更大成績。
參考文獻
[1]董迎軒.微博:政府發聲新路徑[J].新聞戰線,2011,02:68-69.
[2]桂萬保.政府機構官方微博的傳播特征分析——基于新浪微博的個案調查[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3:159-160.
[3]張傳輝,李志超.論微博政治參與及其引導[J].思想理論教育,2011,09:80-83.
[4]曹勁松.政府機構微博與官民交流創新[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1,05:59-63.
[5]韓絮.自媒體環境下的微博傳播模式[J].國際公關,2011,03:84.
[6]潘宇華.“微博效應”——傳播模式變革芻議[J].南方電視學刊,2011,03:38-40+53+3.
[7]謝點.新媒體權衡需求理論與微博的采納[J].青年記者,2011,24:36-37.
[8]劉明崢.微博改變傳播——淺析微博對大眾傳播的影響[J].新聞世界,2011,08:118-119.
[9]凌守興.基于六度分隔理論的企業微博營銷模式研究[J].電子商務,2011,10:30-32.
[10]胡會娜,李杰.從需求理論看微博對受眾需求的滿足[J].新聞世界,2010,08:266-267.
[11]汪興和.政務微博在我國城市形象構建與傳播中的作用芻議——基于@南京發布的實證研究[J].新媒體研究,2015,14:35-38.
[12]朱新力,吳歡.“互聯網+”時代的法治政府建設革新[J].人民法治,2015,12:10-12.
[13]朱嶠.微博問政·微信行政—政務微博和政務微信在政府管理中的定位及其作用[D].南京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