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占軍 黃潔 李浩 陳琪

摘 要:結合學校的學生、師資、場地、器材等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確立了自主開發的小籃球校本課程,在課程改革實踐中走小籃球校本課程改革與發展之路。
關鍵詞:小籃球;校本課程;開發與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02-0048-02
北京市東城區和平里第一小學是一所在課程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的學校,是北京市體育傳統項目籃球特色學校。近年來我們堅持“讓生命動起來”的辦學理念,秉承“全面發展,學有特長”的辦學宗旨,在調查了解學生需求并深入聽取師生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我校的學生、師資、場地、器材等教育資源的實際情況,依據國家課程標準,確立了自下而上、自主開發小籃球校本課程。經過7年多的課改實踐,我們認為小籃球校本課程是基于我校實際,旨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校本化的特色課程。這種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以小籃球校本課程為載體,在教師教的方式中融入對學生學的方式的改革,使課內與課外、學習與娛樂、健身與健心、育體與育人融為一體,是對現行課程標準規定內容的補充和豐富,是對深化體育改革以推進素質教育的升華。
一、小籃球校本課程的開發
1.符合校情是開發小籃球校本課程的前提條件
開發小籃球校本課程,必須符合校情實際。從我校情況看,具有較好的物質基礎。學校投入專項經費,在物資、活動、研究、人員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具備開展籃球活動的資金和人力資源。具有團結合作的管理團隊和較為專業的教師隊伍。在學生需求上,我校在開設此課程前,首先對全校三至六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對籃球運動具有較高的興趣,樂于接受相關知識和教育,喜歡籃球明星及相關賽事,在此基礎上我們為了滿足學生需求,開發此課程。
同時,學校是市級籃球傳統項目學校,一直把學生籃球活動作為學校特色工作來抓,校園籃球活動氛圍濃、普及度高,學校代表隊多次在市、區籃球比賽中獲得冠軍,具有廣泛開展籃球活動的基礎。
此外,學校具有較大的地區優勢。學校所在區縣籃球項目比較普及,校本課程開發具有較好的基礎。開發小籃球校本課程,符合我校實際。
2.強化管理是開發小籃球校本課程的重要保證
規范的課程才能有可持續發展性,在具體實踐中,從管理上有三個基本環節不可忽視。
(1)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統一認識。
(2)發展擴充研究隊伍,專人專項,專家引領,專題培訓。
(3)編寫實驗教材,分年級由淺入深編排內容,有計劃、有組織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實踐。
成立學校小籃球校本課程開發教材編寫組,編寫適合我校低、中、高不同學段學生實際情況的《小籃球》校本教材,共有五章十六節,主要供教師參考所用;有計劃、有組織進行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實踐。此外,創編、改編三套小籃球操和四大類120來個小籃球游戲。
二、小籃球校本課程體系建設
就內容而言,小籃球校本課程開發的核心是課程改革,而課程改革的關鍵是創新實踐。小籃球校本課程定位于課程改革實驗,實驗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必修、選修和活動類的課程。就三者的關系而言,必修課程是基礎,選修課程是拓展,活動類課程是提高,共同的任務是促進體育課程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1.必修課程
必修課程重在籃球基本技戰術、技能及基本知識;小籃球必修課是在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基礎上,每周專門設立的一節以籃球鍛煉為主的校本課程,以國家《體育課程標準》精神為指導,以《小籃球課程內容》為藍本,涉及五個學習領域、三個水平目標,涵蓋全年級學生。
2.選修課程
選修課程重在小籃球訓練、小籃球規則介紹、小籃球英語、隊徽與宣傳海報設計、啦啦操表演等內容。選修課程則由教師根據本人特長進行申報并編寫課程綱要,除小籃球訓練課程外,其他課程在進行全校性小籃球活動前列出課程目錄供學生選擇,利用選修課時間進行教授(表1)。
3.活動類課程
活動類課程主要是圍繞小籃球進行的一些課余活動。活動類課程與必修、選修課程互為補充、互為聯系,它能更好地鞏固課堂教學的成果,并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實踐空間(表2、表3)。
三、發展小籃球校本課程的主要途徑
校本課程的開發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綜合性,其課程開發過程可利用的資源比較廣泛,學校可以改變過去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的傳統,拓展學生的綜合實踐活動空間,有效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
1.學科資源
整合學科資源,即將不同學科中具有一定聯系的教學資源相整合,使各科的教學資源既相互關聯又互為補充。例如:與美術學科共同開設《隊徽與宣傳海報設計》課程,與音樂學科共同開設《啦啦操表演》課程,與英語教師共同開設《小籃球英語》課程,等等。
2.校園環境資源
整合校園環境資源,例如在樓道墻壁上設立冠軍墻,將學校小籃球聯賽中獲得冠軍班級球隊的照片掛在墻上展示以激勵學生;設立籃球教室,學生可利用課余時間觀看介紹籃球運動的專題錄像,自主學習籃球知識、欣賞籃球賽。
3.社會資源
利用大型籃球賽事活動、體育俱樂部活動或體育場館等社會資源。我校多次與我國籃球名人、高水平運動隊開展交流活動。學生代表先后走訪了我國籃球泰斗牟作云老人,中國男籃前任主教練錢澄海,著名中鋒鄭海霞、姚明、王治郅及我國首次參加奧運會的開幕式旗手王立彬等籃球名人。
4.校外人力資源
把一個項目作為課程進行開發,只靠本校教師的力量還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集合與課程開發相關的校外人士共同參與,使校本化課程真正服務于學生發展是很有必要的。為此,我校不僅聘請了體育教學專家為課程開發進行指導,還為學校小籃球代表隊聘請了專業籃球教練作為技術指導。
四、小籃球校本課程的實踐成果
小籃球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形成了我校的校本教材。在實施過程中人人參與、人人進步、全員參與,全員動起來,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不僅僅體現在籃球知識及技能上,更體現在整體素質的提升上。
1.學生的變化
學生的身體、心理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據不完全統計,學校學生體育成績優秀率、體質有較大提高;傳染病、常見病的發病率也都呈下降趨勢。
2.教師的變化
教師也在研究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展,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幾位教師分別在:北京市基礎教育優秀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設計征集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一等獎”;多篇文章、課例獲獎、刊登,兩位教師被評為市級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個人、一人榮獲市級優秀社會指導員稱號、一人被評為“市級骨干教師”;學校也多次取得市、區籃球比賽冠、亞軍,為市、區重點中學、籃球傳統學校輸送多名籃球特長生,發展前景越來越好。
我校幾名體育教師匯集多年小籃球校本課程的研究成果,編輯完成《小籃球教學》《小籃球游戲教學》等校本教材,更推動了課程體系的建設。
3.學校的變化
將籃球特色作為學校新一輪內涵發展的突破口,在籃球教育、校本課程、課外活動、運動訓練與運動競賽等方面科學規劃、大膽實踐,拓展籃球運動的育人功能,提升籃球運動的文化內涵,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學校的可持續發展,走出了一條以傳統項目特色為依托,帶動學校整體發展之路。不僅帶動了學校內對于學科整合資源的大膽開發和實踐,同時也推動了一定區域的籃球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