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兩性職業發展性別不平等、競爭不公平、就業性別歧視較為嚴重是就業市場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女性就業存在較大壓力,傳統的思想觀念、社會地位、性別氣質、刻板印象等諸多問題影響著女性的職業發展。面對如此現狀,本文從個人因素、社會因素和經濟因素三方面分析影響兩性職業發展性別平等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試圖為促進兩性職業發展的性別平等提供參考。
【關鍵詞】職業發展;性別平等;性別歧視
一、兩性職業發展現狀
在當今社會,兩性職業發展性別不平等、競爭不公平仍然是就業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有調查結果顯示,我國目前城市中男女市民在權利、財富和機會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別,女性在職業、社會階層、收入和受教育水準等主要方面和男性相比仍處于劣勢。在社會結構急速變化的今天,年輕人群獲取社會支持存在多樣性和自主性,盡管年輕一代的女性通過高等教育、個人權利和社會活動資源,較快地縮小了與同齡男性的差距,但兩性就業的性別歧視問題依然存在。
二、影響兩性職業發展性別平等的原因
(一)個人因素
1、兩性生理差異。男性與女性生理上的差異導致其在職業發展上面臨就業不平等的問題。女性的生理特征決定了每個女性都要經歷月經期、懷孕期和哺乳期三種特殊時期,很可能會因生理條件而無法很好的完成這三個時期內的工作。因此,我們認為,女性職業發展存在一低谷以及兩高峰。峰頂和谷底與其生兒育女有著必然的聯系。兩個高峰,是指女性初入職場未生育的前6-8年,另一高峰是指女性36歲以后的十多年,通常認為,生育后應為女性職業發展的最佳時期。一低谷即為女性的懷孕期和哺乳期,處于這一時期的女性職業發展會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
2、性別刻板印象。受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在人們的刻板印象中,女性素質低、能力差,即使靠自己能力晉升的女性也常常被人誤解為是靠“女性”而晉升的。因此,部分女性寧愿通過自己的加倍努力來獲得大眾的肯定,求得職位的提升,盡管可能要付出比男性更多的努力。除此之外,歸因偏差使人們形成刻板印象。男性容易將職業成功歸于個人的能力,而將失敗歸于外界環境因素,如任務難度大、運氣不好等。女性常將職業成功歸因于個人的努力。而這種習慣性的認知偏差使社會也常把男性成功歸因于男性的能力,而把女性的成功歸因于努力的結果或者所從事的工作難度小。這種歸因法對女性職業成功的理解方面造成了嚴重的認知偏差,導致人們形成女性工作能力普遍不如男性的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女性的職業發展。
(二)社會因素
1、傳統的思想觀念。中國社會幾千年來的父權制所形成的男尊女卑的歷史文化是男女就業機會不平等的主要淵源。傳統的“男外女內”、“男強女弱”的性別觀念已經內化為人們對性別職業角色的評判標準,而“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不僅在男性中相當普遍,在不少女性的思想中也同樣存在,致使部分女性在職業選擇和職業投入方面更傾向于照顧家庭,直接或間接的造成職業性別隔離,使女性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性別歧視。同時,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導致部分女性在受教育程度上低于男性,而兩性知識水平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受教育程度更高的男性在社會組織中占有了更重要的地位,女性就業機會相應減少。
2、社會支持的差異。從社會支持的角度來講,男女得到社會支持的比例都較高,但女性得到的幫助仍少于男性。男性在以同事、同學、單位、社會機構以及朋友支持為主的強關系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女性在依靠鄰里老鄉為基本對象的弱關系上往往會有更多的依賴。社會支持的強弱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兩性晉升機會的大小,在外界擁有更多強關系的男性更容易獲得領導的青睞。
(三)經濟因素
女性特殊的生理特征使其在某一段時期工作效益會受到影響。從用人單位的角度考慮,女性不僅可享受帶薪休假和國家生育津貼,而且休假期間會對工作造成很大影響,工作完成度不高。雇用女性的經濟成本增加,使用人單位不愿花更多的成本去雇用女性,導致了女性在就業過程中受到歧視和不公平對待。
三、促進兩性平等就業的建議
(一)摒棄傳統思想,創建女性組織
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社會性別意識已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男女平等的觀念已經逐步滲透到每個人的思想中,男女的受教育程度也逐步趨向一致。但在某些偏遠的農村,這些傳統思想依舊影響著女性接受教育乃至職業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各級各類教育者和管理者進行正確的性別知識、性別意識的教育和培訓,使他們成為營造性別平等社會氛圍的積極主動的執法者和推動者;應著重加強人們對社會性別的認識,重新評價和認識兩性關系,用性別平等的眼光來審視已被規范化、體制化了的性別角色模式,改變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消除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保證兩性機會平等真正的解決之道是創建女性自己的組織,女性有能力比男性更民主、更富于參與性和合作精神。
(二)完善相關社會政策,減輕女性生養后代的負擔
女性在就業、職業晉升等方面受到的發展限制,主要是因為女性承擔了生育責任。而事實上,女性的生育問題不應僅是女性一個人承擔,孕育后代更是為家庭、為國家、為社會的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國家、社會理應給予更多的支持幫助,共同承擔女性的生育責任。因此,有必要完善相關社會政策,幫助女性減輕負擔。如國家可增加發放生育津貼,一方面補助生育期女性,另一方面可以減輕用人單位的工資發放,從經濟層面解決女性因生理因素而給用人單位帶來成本增加的問題,讓用人單位真正根據勞動者的素質而非性別差異來選擇勞動力,以此掃除女性因生育而造成性別不平等的障礙。
參考文獻
[1]司靜喆.我國公共部門女性職業發展困境及成因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4.
[2]董海飛.內蒙古自治區城鎮單位女性就業及職業性別隔離分析[D].內蒙古大學,2008.
作者簡介
高林楠(1995-)女,漢族,重慶工商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