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爾古麗·司拉音
摘 要: 高中數學對學生來說,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人教版高中數學面向全國數學教師和學生,為大家提供高中數學教學及學習的全方位服務。對于數學教師來說,能夠在短短的一堂課內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都是最好不過的。作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關于如何打造高效數學課的意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教學過程 高中數學教學 課下作業
高中數學是全國高中生學習的一門學科,其中包括集合與函數、三角函數、不等式、數列、復數、排列、組合、二項式定理、立體幾何、平面解析幾何等部分。在高考中,高中數學占的分值大、難度高,也是不少學生頭疼的一門學科。我在教學中利用教學改革,課上授課并且做重點難點分析,在課下讓學生總結自己所學,這樣教學效率會有很大提高。教師在教學中應善于尋找、分析其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相關概念的本質,并且運用練習及課下總結讓學生更好地消化。
比如以我在講解《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這一課為例:
首先在上課之前,我先準備好幾樣東西:三維立體變化影像,幾根筆直的木棍和幾個梯形泡沫板,當天教學的教案。
我拿著準備好的東西,這時候就可以很自信地走進課堂。本節課的設計遵循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適當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借助我所準備的實物模型,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合情推理,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將合情推理與演繹推理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觀察分析、自主探索還有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揭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理解數學的概念,領會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積極主動、勇于探索、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提高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一、課堂教學過程
1.利用多媒體播放有點到線到面到三維立體的視頻
播放完畢后讓同學說出感受,并且讓學生舉出生活中可以見到的由線到面然后立體的例子,比如墻角、粉筆盒等,先讓學生理解抽象立體的概念,能想象出來。本節“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是學生學習空間位置關系的判定與性質的第一節課,也是學生開始學習立幾演繹推理論述的思維方式方法,因此本節課學習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邏輯思維能力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體和提問方式可以很快地把學生引入課堂,并且可以加深他們對線變成面的理解。
2.動手實踐
教師取出預先準備好的木棍和泡沫板演示:當把梯形泡沫板互相平行的一邊放在講臺桌面上并轉動,觀察另一邊與桌面的位置給人以平行的感覺,而當把直角腰放在桌面上并轉動,觀察另一邊與桌面給人的印象就不平行。或者老師直立講臺,則同學們感覺到老師(視為線)與四周墻面平行,如老師向前或后傾斜則感覺老師(視為線)與左、右墻面平行,如老師向左、右傾斜,則感覺老師(視為線)與前、后墻面平行(老師也可用事先準備的木棍放在講臺桌上作上述情形演示)。
3.探究思考并且得出結論
(1)上述演示的直線與平面位置關系為何有這些不同?是什么關鍵因素起了作用呢?通過觀察感知發現直線與平面平行,關鍵是三個要素:①平面外一條線;②平面內一條直線;③這兩條直線平行。
(2)如果平面外的直線a與平面內的一條直線b平行,那么直線a與平面平行嗎?
歸納確認:(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得到結論: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平面外的一條直線與平面內的一條直線平行,則該直線和這個平面平行。學生做好總結,并且加入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學生有自己獨到見解也可以互相交流,并且老師可以專門組織總結評比,激發學生自己總結的興趣。
二、課下作業
老師留下幾個典型的課后習題讓學生結合課上所講答題,老師在下堂課時根據答題情況講解其難點和易考點。
這樣的課堂,可以創設這樣動手實踐的情境,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線面平行與否的關鍵因素是什么,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理中思考,感悟在內心中感悟,學自己身邊的數學,領悟空間觀念與空間圖形性質,這樣就可以更好地教好高中數學。
對于學生來說,除了要有激情與興趣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地思考,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了解世界。而對于一名優秀數學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看數學、挖掘數學,不僅要能“做”、“會理解”,還要教會別人去“做”、去“理解”,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打造真正的高效課堂。教學行為的本質在于使學生受到最大的利益,教得好是為了促使學生學得好。我們在備課時把要講的問題設計得十分精巧,連板書都設計好了,表面上看天衣無縫但是上課的時候過于死板也是沒有用的,教師把自己思維過程中失敗的部分隱瞞了,最有意義,最有啟發的東西抽掉了,學生除了贊嘆教師高超的解題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獲呢?所以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且活學活用,這樣才能真正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
參考文獻:
[1]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教育學基礎,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