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黎
摘 要: 翻譯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沒有對比就沒有翻譯。本文討論英漢兩種語言在詞匯層面的對比研究,通過實例分析兩種語言在詞匯方面的特點及英漢互譯的策略。
關鍵詞: 英漢詞匯 對比 翻譯策略
一、英漢詞匯意義變化的方式
1.詞義的擴展:詞從個別意義擴大到一般意義。“災”指自然發生的火災→一切的災害”。“河”黃河→河流的總稱。英語中Cafeteria咖啡壺→咖啡館、餐館等。
2.詞義縮小:從泛指轉為特指。如“臭”原作“氣味”→“難聞的氣味”。“事故”“事情”→“意外的損失或災難”。英語詞義變化,meat任何食物→供食用的獸肉。poison飲料→毒藥。
3.詞義的升格:指詞從原先貶義或中性轉為褒義。“臣”:本指俘虜,奴仆→輔助君主行政的官吏。“領袖”:衣領和衣袖→“為人表率的人”→政治領導人。英語中Minister仆人→部長。
4.詞義的降格:指詞從原先中性或褒義轉為貶義。“臭”從“氣味”變為“難聞的氣味”,是縮小;“爪牙”:原指勇士,常作武臣之美稱,后發展為黨羽,供人驅使的人及壞人的幫兇。英語中的例證,silly幸福的、神圣的→愚蠢的;cunning知曉的、有技巧的→狡猾的。
二、英漢詞匯互譯的策略
“因形見義”無疑是漢語詞的一大特點,英語詞的形與義沒有聯系,因而詞義有廣泛的發展余地。無論英譯漢,還是漢譯英,都涉及兩種不同的文化而產生的語言。翻譯時,選擇合適的對應詞,取決于對每一個譯出和譯入詞含義的正確理解和透徹品位。
1.準確理解詞義
不同的詞義中選出最確切的詞義,這是正確理解原文的一個基本環節,也是翻譯之本。從翻譯角度來說,選詞義時,必須掌握下面三項要領:根據上下文辨詞義、論褒貶、看搭配。
(1)據上下文辨詞義:形容詞“good”,一般意義為“好的”,但在不同上下文里含義不同,如:It was a good dinner.這是一個豐盛的宴會。He proved to be a good listener.他這個人善于傾聽。又如:漢譯英“說”這個詞根據不同上下文可譯成:speak,tell,say,express,mention等。他說英語。He speaks English.他說謊。He tells lies.他說他很忙。He says he is busy.我說清楚。I express myself clearly.這可說不得。It must not be mentioned.別胡說八道。Be reasonable.在眾多同義詞中,斟酌選用,不能斷章取義。林語堂先生曾說:“凡要明字義之人,必求之于全句。”(2)論褒貶:英語中有句熟語:Words do not have meanings,people have meanings for words.任何語言都有語體之分,有文雅、通俗、粗野;還有俚語、公文語及術語等。翻譯時,必須審其雅俗,量其輕重,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原意。“統一思想”如果譯成“to unify thinking”,就會使那些本來對中國就有偏見的人更認為中國沒有自由,連思想都被統一起來。可譯為:to reach consensus,to seek unity in thinking或to achieve common understanding.(3)看搭配:任何語言使用中會形成固定詞組和搭配。翻譯時須注意英漢語言中搭配不同。Heavy rain 大雨,heavy clouds厚云,heavy frost濃霜,heavy heart憂郁的心,heavy wire粗線。
2.詞的引申
英譯漢時,有時會遇到某些詞在詞典上找不到適當的詞義,如果照樣硬搬,逐字死譯,就會使譯文生硬晦澀,不能確切表達原意。這時,應根據上下文和邏輯關系,從詞的基本意思出發,進一步引申詞義,選擇比較恰當的漢語詞匯來表達。
(1)將詞義作抽象化的引申
Every life has its roses and thorns.每人的生活都有苦有甜。She sailed into the room.她儀態萬方地走進房間。John is relied on.and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約翰為人可靠既忠誠又老實。
(2)將詞義作具體的引申
He was a tough proposition.他是個難以對付的家伙。The Great Wall is a must for most foreign visitors to Beijing.對于大多數去北京的外國游客,萬里長城是必不可少的參觀游覽項目。
(3)改變原文句子結構
Heat from the sun comes to us by radiation.太陽通過輻射給我們熱量。
Soon there would be no Poland to guarantee! 很快就根本不會有波蘭的存在了,還需要什么擔保呢?譯文把原文拆為兩句,而且把感嘆句大膽改為疑問句,原意豁然開朗。
(4)通過增詞使譯文更明確、完整
Science demands mens great efforts and complete devotion.“科學需要人們”邏輯不通需加詞,才能把意思表達出來:要掌握科學,人們必須做出巨大的努力,具有徹底的奉獻精神。我們干部老化,是指整個干部隊伍年齡偏大要加詞說明:The average age of our cadres is too high.
(5)轉換詞性
無法直接對譯就需轉換詞性再譯。英語中動詞派生的名詞、具有動作意義的名詞常可以轉譯成動詞。Withdraw from and neutralization of German would be disastrous,Acheson warned.艾奇遜警告說,無論是從德國撤軍,還是讓德國中立,都會帶來災難性結果。譯文明智地將“withdraw”和“neutralization”這兩個名詞譯為動詞。否則,譯文將不會通順。有時動詞也可轉譯成名詞。His speech impressed the audience deeply.他的講演給聽眾的印象很深。介詞可以譯為動詞。The government is behind this project.政府支持這個項目。She sang to the piano.她合著琴聲唱歌。名詞可轉譯成形容詞。Physical training is an absolute necessity to university students.參加體育鍛煉對大學生來說是絕對必要的。總之,要譯得自然、得體、恰當。
3.句子成分的轉換
(1)非主語譯成主語,There are four seasons in a year.一年有四季。(2)非定語譯成定語,Without air,the earth would undergo changes in temperature.沒有空氣,地球的溫度會發生變化。
4.拆譯法
英語經常是從句套從句,可隨時插入定語,而中文無定語從句,翻譯時重新安排句子的結構。
Law enforcement cannot responsibly stand aloof.此句直譯為:“執法部門不能負責地對此不聞不問。”這種譯法意思表達得別扭,也不符合中文習慣說法。把responsibly這個詞抽出來,重新組織譯文,可譯為:“執法部門如果負責任,就不能對此不聞不問。”
5.反譯法
反譯會更清楚表達原意。Keep in lane.正譯:繼續沿著你的車道行進。反譯:不準換車道。
上述談的英漢語詞匯的對比是粗略和膚淺的,有待進一步深入總結和研究。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Mona Baker.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換言之:翻譯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4]許余龍.對比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5]周志培.漢英對比與翻譯中的轉換[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