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芬
摘 要: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著的豐富的人文關懷和道德情感,是對小學生進行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依據(jù)。教材無論是從版面設計、框架結(jié)構(gòu)和編排方式,還是從選文體裁、時代特色等都把握得非常到位??梢姡K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新課程背景下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發(fā)展空間,是倡導“大語文”教育的基礎,也為構(gòu)建新型語文教學模式提供了參考,對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然,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還在不斷摸索和探究中,教師應爭取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進,深入挖掘教材的人文性和生活化,積極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培養(yǎng)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好習慣。文章主要從三個方面探討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關懷。
關鍵詞:蘇教版;語文教材;人文關懷
人文性是語文學科的靈魂,是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的基礎。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包含人文關懷的學科,在義務教育階段具有重要的作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獨具特色,與其他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有所不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更加貼近生活和學生實際,重視小學語文的基礎性和工具性,尊重小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個體體驗,注重對小學生良好思想品質(zhì)和價值觀念的培養(yǎng)。在每個單元后面都有一個綜合練習,意在通過練習提高小學生復習鞏固所學語文知識的效率,懂得運用語言文字的一般規(guī)律,全方位地提高語文能力。因此,如何挖掘并運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人文關懷,提升小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就成為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一、引導小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課文都是千古名篇,具有很強的閱讀性和知識性,對于這樣的課文我會讓小學生反復閱讀,在閱讀中領會課文的人文內(nèi)涵。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關于我國古典名著中節(jié)選或改編有《哪吒鬧?!贰度櫭]》《林沖棒打洪教頭》《孫悟空三借芭蕉扇》等,這些文章的選取不僅是為了鍛煉小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興趣,更重要的是提升小學生的閱讀品位和語感,引發(fā)小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促進他們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我還會為小學生開發(fā)一些課外閱讀資料,全面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還選編了膾炙人口的神話和童話故事、民間傳說、成語故事等,非常具有欣賞價值。
二、根據(jù)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拓展教材中的內(nèi)容
準確把握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nèi)容和定位,著力培養(yǎng)小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觀念,鍛煉小學生的健全人格和學習能力,是對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要求,只要這樣才能夠形成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夠提高小學生的適應能力和促進其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小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所差別,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時要把握學情,選擇具有個性和針對性的教學方式,不斷拓展教材中的語文知識,從而展示時代特色,向小學生滲透現(xiàn)代意識。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課文后面思考問題的設置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具有提升情感的作用。比如,六年級上冊的《牛郎織女》的課后題:“讀完這篇民間故事,你對故事中各個人物一定有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和同學們交流交流。”這道題不僅鍛煉了小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還為小學生的拓展能力提供了發(fā)揮的空間。在課后題做完后我告訴小學生牛郎織女、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是中國膾炙人口的傳說,讓小學生課后去學習其他三個故事,然后與同學分享。為了得到語文教師的鼓勵和贊揚,小學生都會積極去查找資料或者請教家長,這樣就會不斷開闊他們的視野。
三、積極倡導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探究性學習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人文性的體現(xiàn)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連,按照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蘇教版語文教材在小學低年級安排了寫話訓練,小學中高年級開始進行作文教學并且都有相應的例文,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使小學生養(yǎng)成樂于寫作、善于寫作的能力。小學生接觸寫作的時間短,社會經(jīng)驗少,因此在教學時不能對他們要求過高,不能僅注重作文質(zhì)量,還要注重小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思路。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貼近生活的題目,引導小學生發(fā)揮優(yōu)勢,利用作文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教材設計時為了充分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創(chuàng)建了“口語交際”模塊,為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互動能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總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色彩和真切的人文關懷,對于小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崔金環(huán).談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對學生人文性的培養(yǎng)[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30).
[2]戴 丹.新課程語文教學中的人文主義教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9,(11).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雙語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