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婉珍
摘 要: 數學學科新課改提出,要重視學生的主體性,倡導活力課堂,提倡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數學學科由小學到初中的過渡,對學生的思維要求是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初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是幫助學生順利地由思維的形象階段過渡到抽象階段的重要方法。本文對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作用和策略作了論述。
關鍵詞: 初中數學 生活化教學 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將初中數學知識生活化一方面能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初中數學的一些定理,提高自我效能感。
一、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作用
1.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應試教育過于注重分數和選拔考試而忽略了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學生的積極性不能被調動,學習欲望弱。新課改提出要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學科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較密切的學科,很多問題出自于實際生活,由實際生活積累的經驗而得出的定理,例如雞兔同籠的問題,就是記載于我國《孫子算經》中的生活化的數學問題。在解決該部分的教學問題時,不是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理、解法直接灌輸給學生,而是先要將實際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產生對本部分問題的疑問,產生解決問題的欲望,激發學生自我探究和解決生活化問題的意識,從而提高學生對學習初中數學的興趣。初中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能夠從實際問題出發,通過數學定理等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既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又能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增強自我效能感。另外,新課改主張自主探究式學習,初中數學的生活化能夠將實際問題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探索、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在興趣的基礎上學習,使學生把握學習的主動性,改變了以往的填鴨式教學,實現了探究式教學和發現式教學。
2.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加深對學生學習數學的理解。
對于數學問題,理解是掌握的必要條件,是掌握的基礎。對于沒有理解的、死記硬背的知識,學生對本部分的知識的存儲是短暫的,是不能夠有效轉化為長時記憶的,更不容易與其他部分的知識相結合解決復雜的生活化問題。初中數學的學習模式應該是由生活化問題抽象到數學定理,再由數學定理應用到實際生活。教師教學時,將問題生活化,使抽象的問題變得直觀形象,便于學生理解數學定理,以數學定理為媒介,從而解決實際問題。當代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越貼近,學生的知識接納程度和轉化率就越高,單純地講解定理,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難以理解。數學定理是藤蔓,教師講解問題以定理主線,為學生創設豐富的生活情境,為藤蔓添加上適當的葉和花,既提高數學的趣味性,又便于學生理解,讓學生能夠順利掌握數學知識,并使實際生活和理論相結合,做到思想性和科學性相統一。
二、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策略
1.創設生活化情境,讓初中數學課堂充滿生活化的氣息。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要求教師以定理為主體,尋找豐富的生活化資源,在科學與生活之間尋找適合的切入點,以生活化的情境協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以生活化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定理解決實際問題。以《勾股定理》為例,教師如果單純講解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即“勾”,“股”)邊長平方和等于斜邊(即“弦”)邊長的平方,那么學生既不容易記憶,又難以將此定理應用于實際問題中。如果教師能夠換一種教學方法,為勾股定理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學生便更容易理解了。讓學生做出表格并作出幾對面積不同的正方形,用兩塊邊長相同的地板磚的頂角相連,構成一個直角,探索應該用邊長為多少的地板磚為第三邊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直角三角形,探索此時的第三邊與另外兩個直角邊之間的關系。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學習積極性高,容易理解,課堂氣氛活躍。
2.合理利用教材,強化初中數學生活化意識。
狹義的教材是指課本,合理利用教材是指教師教學既不能脫離課本又不能僅靠課本。廣義的教材則是有利于學習者增長知識或發展技能的材料,具有多種形式。初中數學課本是課程標準規定的,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編制的系統的數學學科知識,具有系統性和專門性。教師教學以課本為媒介,向學生傳授知識,充分挖掘教材資源,靈活使用生活中的資源、網絡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組織教學內容。比如,教師在教授《概率》這一章的時候,可以基于課本上的示例和定理向學生講解本章的內容,也可以利用計算機做概率實驗,既能夠節省試驗成本,又能夠協助學生理解概率定理。另外,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示例,在現實中做一些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實驗協助學生理解概率定理并體會學習概率的重要意義。
3.理論與實際相連,將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
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現在各個方面,學生的學習成果也應該應用于生活。知識來源于生活,知識的形成不過是人們在實踐經驗中不斷累積起來的、概括性的、精簡的生活經驗。學生的學習要以生活經驗為基礎,還原最初的生活化的經驗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既知其所然又知其所以然。學以致用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后能夠將知識應用在生活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學生理解了數學概念、數學定理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將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教師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組織興趣小組或者實踐活動,引導有興趣的學生對某一課題進行實踐和應用。在實踐應用中,學生會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系統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強化數學應用意識,鍛煉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組織實踐小組或者興趣小組時,教師要注意遵循自發性、輔助性和量力性原則,切不可喧賓奪主、揠苗助長。
4.改變課后作業形式,將初中作業與實際相聯系。
作業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追求題海戰術或許能夠幫助學生獲得高分,但不能夠發揮學生的能力,容易培養出“高分低能”的學生。因此,教師在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對課下作業形式也要有所改變。例如,在學習《相似三角形》這一章的時候,教師講解完相似三角形,為鞏固學生對相似三角形的理解,作業形式可以是尋找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或者是要求學生做出固定相似比的相似三角形,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學習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相比較而言,這種作業形式,學生更樂意接受,因為這種形式的課后作業,既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
三、結語
生活化的數學知識能夠幫助學生理解定理內容,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數學學科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意識。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境活躍課堂氣氛,合理利用課本資源和靈活使用多種形式的教材資源,改變課后作業形式,將課后作業生活化,將知識與實際相聯系,協助學生順利完成知識的學習過程,實現學生知識轉化率高效的教學過程。
參考文獻:
[1]張雪梅.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7:11.
[2]駱建宇.淺議初中數學教學生活化[J].學周刊,2016,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