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健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手段,能夠有效地突出教學重點,使數學教學更形象有趣,優化數學教學。新課導入,作為數學課堂教學的關鍵一環,起著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的重要作用。合理運用電教手段,巧妙導入小學數學內容,可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關鍵詞: 電教手段 巧妙導入 小學數學
電教媒體教學,是指教師使用相關的器材設備,結合教學材料,通過幻燈片、電影、錄音、錄像等給學生傳授知識技能的一種現代化教學手段。運用電教媒體導入新課,既符合小學生的性格特質和認知規律,又能有效引發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有助于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開啟學生探索學習的閘門,為一堂數學課的成功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調研和教學實踐,以下方面對如何合理融合電教手段,巧妙導入小學數學內容進行探究。
1.創設“問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對于數學這門學科來說,重要的是掌握相關知識點并形成數學邏輯思維,教師要善于運用電教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對數學問題產生興趣,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例如,在講解“循環小數”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在導入時給學生展示循環亮起、形象逼真、色彩清晰的紅綠燈,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并提出問題:“大家通過觀察幻燈片,發現了什么規律呢?”有的學生說:“三種燈是依次變化的。”有的學生說:“紅、黃、綠燈總是重復出現。”此時,教師便可以提出循環的概念。然后,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循環小數,比如1.3313131313...,3.66666...,9.21212121...,然后詢問學生發現了什么規律,順帶提出了“循環小數”這個知識點。這樣學生的認知熱情得到了激發,從認知形象具體的實物表象過渡到發現數字排列規律,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再如,在講解“圓的認識”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自行車車輪,然后提出如下問題:為什么車輪是圓的?車軸為什么裝在圓心位置?為什么不能設計為正方形或三角形?通過設問,學生對數學問題產生了興趣,更認真地融入思考和探索數學的情境中,有助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
2.精心設計教學課件吸引學生注意力
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設計教學課件,創設活潑的學習氣氛,用形象生動的手段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運用圖像、聲音、動畫等,有效刺激學生的感官,使學生眼、口、耳、腦并用,學得輕松、學得愉快,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解“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采用故事導入模式,先進行動畫演示:花果山上的小猴子們最愛吃大桃子,但是他們還小,爬不到大山上去。這天,孫悟空去桃樹最多的山上摘了一些大桃子,分給小猴子們吃,它先把第一筐桃子平均分成四堆,分給猴甲一堆。猴乙便說:“不夠吃,我要兩堆。”孫悟空便把第二筐桃子分成了八堆,分給猴乙兩堆。此時,猴丙搶著說:“我也不夠吃,我要三堆。”于是,孫悟空就把第三筐桃子分成了十二堆,分給猴丙三堆。分完之后呢,三只小猴子發現它們得到的桃子數竟然是相同的。看完這個小短片后,老師可以問大家:“為什么小猴子們分的桃子數量相同呢?”學生興趣盎然,熱火朝天地討論起來,對學習分數的性質也產生熱情。教師通過選取形象的教學材料,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推進知識的展開,讓學生真正參與數學課堂學習,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制造懸念導入新課開啟學生探索之門
教師要抓住小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性格特點,在新課導入時制造一些懸念,引領學生迅速進入思考狀態,開啟學生探索數學知識的大門。通過制造懸念,學生不僅課上思維變得活躍起來,在學習之后也能更清晰地回憶起相關數學概念或者規律,加深對課堂內容的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解“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可以首先在幻燈片上展示幾組數據,比如,42、87、19、34、56、31,讓學生進行計算,看這些數是否能被3整除,然后讓學生找找這些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么規律。教師可以讓學習委員在黑板上書寫一些數,開展數學小比賽,教師當裁判,將班級同學分成兩小組,看哪一組最先判斷出這些數是否能被3整除,累積到一定次數,決出勝負。于是在課前十分鐘,學生便躍躍欲試,積極參加比賽。隨著數位增加,數字變大,學生進行判斷就越遲緩。此時,學生便心生懸念:“老師到底可以教給我們什么訣竅,能一下子判斷能被3整除的數字呢,這些數字到底包含著什么規律呢?”由此,教師便可適時啟發學生,導入新知,帶領學生進入廣闊的數學天地,發現數學的奧妙。再如,在講解“三角形”時,教師可以先展示紅領巾、三角旗、三角尺、衣架等物件,然后問學生:“大家仔細觀察這幾個物件,從形狀來看,它們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學生便開始左思右想,接著教師便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推進了課程的順利進行。